家裡來了一隻貓。
老家的鄰居會在門口放貓飼料,巷子固定有兩三隻浪浪出沒,鄰居都幫他們TNR,結紮的貓兒們不會發情亂叫,每日被好心的人類餵養,身形愈來越胖。其中有一隻麥色的母貓,經常跳到二樓陽台的洗衣機,在上面大便,因此被老父追趕過幾次,她跟其他兩隻橘貓不太一樣,既不親人,警戒猥瑣的長相也不討喜,小女兒用臺語叫她「阿醜」。
前陣子小女兒注意到她瘦了,吃貓罐頭時,不再狼吞虎嚥,嘴巴看起來不對勁,吃沒幾口就放棄了,觀察幾週,小女兒央求我們帶她去看獸醫,之前曾有暫時收留浪貓的經驗,拗不過小女兒,只好趁「阿醜」辛苦吃食時,蓋了布將她抱進貓籠,送去獸醫那裏診治。
在診所櫃檯填寫資料時,小女兒不知台語「阿醜」如何寫做貓咪的名字,落筆遂以近似音字「阿麥」代稱,「阿醜」便有了國語名字:阿麥。
醫生檢查阿麥的嘴巴後說是口炎,需每日服用滴劑,連續一週應該就能改善,然而阿麥畢竟是野貓,怎麼可能乖乖讓我們點滴劑呢?更何況我們一週才回老家探視老父一次,也沒辦法天天照顧阿麥,權宜之計,先帶阿麥回家照顧幾天,把藥粉摻進貓罐頭治療。
離開獸醫院之後,立刻採買了大籠子、貓砂盆、貓砂、貓罐頭,迎接不斷喵喵叫的阿麥。照顧了三天,她不僅恢復食慾,明顯變胖,第三天晚上還在籠裡對著通往陽台的紗門大叫,害我們一夜難眠,看阿麥復原得不錯,又怕吵到大樓的鄰居,我們就把阿麥帶回巷子,恢復她的自由。
走獸醫院一遭,又在我家關了三天,阿麥不記仇,只要我們回到老家,她聽到車聲就來門前討食,賴在腳邊發出咕嚕咕嚕聲,變得非常親人。可是好景不常,小女兒發現阿麥不僅又削瘦下來,精神狀況不佳,連貓罐頭都不願意吃了,眼看大雨連日下著,小女兒懇求再次出手救貓。
俗話說: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既然有了第二次,那麼第三次還有差嗎?小女兒以為阿麥夠信任我們,抱她入籠時,還是被掙扎的貓給刷上兩條血痕,獸醫叮囑務必立刻到外科消毒、打破傷風,而阿麥狀況堪憂,她的口炎顯然是腎臟病導致,能不能救,只能先吊點滴看看了。
於是,大雨傾盆的夜晚,吊完點滴的阿麥,陪著小女兒打完破傷風之後,再度來到我們家,只是這次,她沒辦法大叫了,走路蹣跚、叫聲虛弱,不知道阿麥有沒有辦法撐過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