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原子習慣
近期觀看羅時豐的YT“不務正YA”,裡頭時常講到““是什麼,就做什麼;做什麼,像什麼””這是一種身份認同,對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先做與此身份相同的行為習慣
找定目標後開始規劃、設定學習的項目,但僅是紙上談兵是無法產出結果,即刻的行動、實踐,才能一點一點有所產出,相信“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窮和尚即便孑然一身,但在決定目標後便朝著目標前進,富和尚亦有相同的願景,但最後窮和尚到達目標後,富和尚仍在原點躊躇不前
行動遠比空想來得更有收穫
實踐的過程最不缺乏的就是種種的誘因,一次次被周遭事物干擾、分心,再次集中精神又會消磨專注力、精神力,一往一返的拉扯使疲乏在無意識中累積起來,“今天好累,明天再開始”的聲音就會浮現,對此不斷上演的日常,首要改變的就是環境,創造出一個更有吸引力實踐的環境,減少誘因、增加誘因實行的難度,例如:作業時將手機放置隔壁房間;反之,將想增進的習慣變得更易執行、更有吸引力
1.提前備好前置作業,能有效促使前去完成
2.將習慣儀式化,作業前聽首歌,喝杯水...,讓身體精神記憶接下來要專心做什麼了
3.習慣追蹤:在月曆或行事曆上紀錄每天完成的習慣,一方面能有視覺上的提示,一方面又能激勵自己改變,從而獲得滿足感
習慣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先求有、再求好,先行動、持續做再慢慢改進,妄想一步到位
當增進一個新習慣,勢必會影響舊有的習慣,此時正好改進或剔除原先不好的習慣
然而“習慣”本身亦是有壞處的,它會使思考與行為模式固步自封、自動化;心理學家榮格說:「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對於日常的習慣或許都是這麼不經意,但也是這些習慣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培養新習慣的同時,更要審視舊有的習慣
讓提示顯而易見:讓習慣有吸引力
讓行動輕而易舉:讓獎賞令人滿足
最後~~記得給自己獎勵~~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