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跟我一樣,曾經想試著培養某個習慣,在一開始三分鐘熱度的積極執行,但最後卻因為懈怠而無疾而終呢?過去總會把這樣的結果,怪罪在自己偷懶、又會因為耍廢而產生罪惡感,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改善。
而《原子習慣》這本書,不是從如何養成習慣開始,而是先從「為何想要養成這個習慣」開始,從自己內心尋求原因。並且進一步將養成習慣的方式系統化,強調細微改變可以帶來的巨大變化,透過複利的概念來重新說明習慣養成後可以帶來的正面效益。在閱讀的過程中,啟發了我不同的觀點,這邊記錄並分享自己的想法。
習慣的養成要從身份認同開始
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習慣的養成,實際上你是希望有某個成果,透過持續性的行動養成習慣,其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希望成為符合有某種身份地位的人。這跟大部分的人思考習慣的步驟剛好相反,通常我們會先從做什麼出發,例如減下 5 公斤、一年內閱讀 30 本書,也許坊間的書籍會進一步教學說明:如何從這個目標開始往下切分,變成每天行動的具體目標。但作者要我們先別急著這麼做,而是先思考,自己「為什麼」想要達成這樣的成果?是希望自己更健康、還是為了參加減重大賽贏得獎金?是希望能夠增加各領域的知識而閱讀、還是為了增加跟朋友互動交流的深度?一旦往下一層思考目標:自己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從由外而內的促使,變成由內而外的自發探求,跟另一本書《找到你的為什麼》中,
提到的黃金圈概念非常接近。大多數人思考是由外而內: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
有感召力的人則是由內而外:為什麼→怎麼做→做什麼。
比起原本單純從結果是做什麼→過程是怎麼做的基礎去養成習慣,從自身認同,由內而外:為什麼→怎麼做→做什麼,更具有感召自己行動的說服力。
這點提醒了我,比起直接立下目標想要達成某習慣,先往下覺察想達成這個習慣的原因,是因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的人的哪些特質吸引我?這樣的人通常如何打理生活或工作?再從中去思考下一步的行動,才更能為了自己的目標,量身打造適合的習慣系統。
行為改變的四步驟
書中將習慣的養成分成四個步驟:提示、慾望、回應、獎賞,並且依照這四個步驟分別解釋如何正面應用養成習慣,以及反面利用戒除壞習慣。
這個方法其實在產品設計或是內容行銷上,也廣泛的利用,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過,在滑 IG 貼文時,會跳出一個「新貼文」的按鈕,產生視覺「提示」,而你會想知道是什麼新內容,這樣的「慾望」讓你產生的點擊的「回應」,然後你也許會看到朋友的近況更新,這個「獎賞」會讓你下一次看到同樣的提示時,也會不自覺的再次點擊,從此往復進而養成習慣,成功贏得使用者的注意力。
如果你正在培養習慣,那麼也許從這個四個面向去思考,目前自己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有哪個環節需要進行調整?又該如何調整讓自己更容易養成習慣?如果是要培養喝水的習慣,那就把水杯放在平常工作的環境裡,增加存在的提示感;如果運動很痛苦,可以試著跟必須做的事情綁在一起,先從不搭電梯改爬樓梯或騎腳踏車上班開始...等等。
習慣的複利效應
複利的應用,通常被拿來說明投資理財的重要性,卻沒想到習慣的養成上,持續不中斷,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些錯過習慣的日子對你造成的傷害,比成功執行習慣的日子對你的助益更大。假如從一百元開始存,百分之五十的獲利可以讓你擁有一百五十元;但只要再遇到百分之三十三的虧損,就會讓財產跌回到一百元。換句話說,避免百分之三十的損失,其價值等同達到百分之五十的獲利。—《原子習慣》
因為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每次的重複行為,都是在增加自己對於想成為的人的身份認同,更往理想的自己前進。
結語
之前以為原子習慣跟市面上的書一樣,是在教你如何達成一個好的習慣的方法,但內容比我想像的要再更深遠的多,因為方法百百種,但最重要的其實是先向內探求。
我想起之前跟同事聊天時的對話:「針對看到的問題,直接想解決方法要更自覺且快速的多;相較之下,要往下一層去思考原因,這件事本身就是很困難且需要刻意練習的。」
但如果不透過思考原因,而是一再嘗試不同的方法,卻發現根本沒有在朝目標前進,就像沒有地圖在城市中行走,即使換了不同種交通工具,還是可能離真正的目的地越來越遠。
不需要養成每個人叫你養成的習慣,應該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原子習慣》
不管是基因造成的先天差異、性格上的不同、環境給的先決條件,基於這些現況,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賽道,去選擇正確的習慣,才可以讓進步變得簡單,減少錯誤或沮喪的心情。
過去我也有過各種不同的習慣,但隨著時間的過去,生活環境、工作方式、作息也跟著調整,自然而然這些習慣也需要汰舊換新,這件事情是正常的,沒有必要因此懊惱或感到罪惡。這本書幫助我回頭去思考,這個階段的自己想要什麼,以這個為出發點去發想達成目標的方式有哪些?如何調整既有的生活樣態?什麼樣的調整方式最適合自己?
他人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我,反之也是一樣的。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打造最適合自己的習慣系統。
🙌 用一本書的價格交換一位作者的人生觀點吧!
靈感來自於
瓦基的公益計畫,希望透過「平台」的力量,來增加內容的長尾影響力。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使用此
博客來連結、
MOMO連結 、
Readmo 讀墨連結購買。透過此行銷回購連結購書,你不會有損失,而我會預計將會把這 2% 的回饋統一捐助非營利公益教育團體!希望透過內容分享的方式,累積社會善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