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原子習慣:與其想著什麼努力可以變現,不如先努力吧
方格精選

閱讀筆記|原子習慣:與其想著什麼努力可以變現,不如先努力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子習慣》一書奪得博客來年度閱讀暢銷榜、電子書暢銷榜雙料冠軍,但在未有這些成績背書前,我深加懷疑:為什麼需要一本書教我養成習慣,而非直接去執行那個習慣?

在閱讀的開頭,出現大量成功與失敗字眼,對於不那麼功利主義的我來說,也有點刺眼,但閱讀到後半段理解,可以將作者的成功解讀為:如願以償/符合自己的身分認同/有效解決眼前的問題,失敗解讀為違背己身期望。

與其說是建立好習慣的工具書,更像如何排解日常焦慮、安置自身社會定位的心靈書籍,也在讀畢後認同,斷點、狩獵式執行任務的現代人,確實需要一本書教導「如何累積」,而那個累積正構築我們渴望的習慣。

除了渴望為自己培養及戒除習慣的人,必須為客戶建立習慣,如設計產品、發想服務、撰寫文案,及需為子女建立習慣的家長,都很適合閱讀。

在中華文化中有許多詞彙表達轉瞬即永恆,如一夕致富、毅然決然、一簇可及,但實則每個決定或改變,背後都由長時間的付出堆砌而成。每天的選擇,經過十年、二十年後會被複利計算,正是《原子習慣》的核心價值。


photo from:博客來

photo from:博客來

建立習慣,可以按照書中:提示(顯而易見)、渴望(有吸引力)回應(輕而易舉)、獎賞(令人滿足)四個步驟執行,而其中更吸引我的是以下可以運用於生活中的三個觀點。

1.不在乎目標,只管定時去做

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概念是:生存者偏差,我們會聚焦在生存者的經歷,且將其歸因為得以生存的理由,卻忽略非倖存者也許也有同樣際遇。

例如,多數人都有買行事曆、為自己訂立年度計畫、條列代辦事項,但真正完成的人很少,差別不在有無目標,而在缺乏執行。

這也讓我想起高中時補習班很提倡的「夢想板」,把夢想科系大大寫在紙上並放在讀書時視線可及的地方,就能高度提高錄取機率。事實證明,我離那四個字校系名很近,但離真正就讀很遠。

過往升學制度給我們的觀念也是「變現」,用現在的努力換取未來的成果。國中時很辛苦,師長會說,考上你喜歡的高中就好了,上了明星高中依舊很辛苦,師長則說,讀了喜歡的大學科系就好了,結果上了大學,一切問題仍舊沒有解決。教育制度是人生1/4的遊戲規則,而那個規則給我們的是遠望,而非專注當下。

以Marx的物的價值而論,我們只在乎交換價值,而忽略使用價值,使努力與成果異化,人變得功利,也不會正視自己的喜好與狀態。

目標延後了快樂,讓快樂只屬於未來;同理,當目標達成,也不再改變與努力。

2.改變身分認同

如想要戒菸,與其講自己設定為:正在戒菸的人,不如改思考為:我是一個不抽煙的人。當然這樣的認同不是出於欺騙,而是必須重複某行為,強化自己的認同,身分在拉丁文的意義是重複的存在。

如果你還找不到自己的身分認同,可以找一個職涯、生活、健康等類項的mental,想想看這樣身分的一個人,會怎麼選擇?

3.控制阻力

讓人會養成習慣使用的產品,通常是減少事件前阻力的產品,如送餐App讓用餐避開出門、排隊,綁定信用卡之後還不用掏出錢包付現;約會App協助篩選社交對象、訊息及貼圖,甚至內建互動遊戲都減少社交投資成本。

套用在自己想要完成、或想要消費者買單的事項,可以和原本就會做的事綁定在一起。(如爆米花公司創造看電影要配備爆米花的形象,且讓購買鄰近且有組合優惠)

渴望戒除的事項,則增加執行上的阻力。(如以前我打算專心念書時,會直接不把手機帶出門)

總的來說,我認為習慣之所以難以養成,是累積效果的可視性較低,且通常無法線性歸因。我們很難說歐普拉的台風穩健、善於表達是源於每天冥想;稻盛和夫的經營成就是因為日日反省自我。

且在影片可以2倍速播放、心情憂鬱就以迷因梗圖治癒、所有事情都強調即刻效用的時代,很容易忽略歷時性的力量。

然而長時間做一件事,也許未必真的能歸結到某個成果,但我想最好的是,能讓你形成那個渴望的身分認同。

avatar-img
Peggy Jin的沙龍
14會員
21內容數
用一本書,回應一個社會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ggy J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些日子,壽司店行銷活動將創意動到更改名字身上,名字內有鮭魚即能免費享用,因而掀起姓名受之於父母、改名違背孝道、現在年輕人草率、荒誕等批判。姓名往往指涉著一個人,但當更改名字,甚至失去名字,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消失了嗎?
對真實的渴求,呼應了此次2021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題名:再見真實。再現真實(Re-encounter reality)也再見真實(Goodbye reality)。
相較於其他訴說中年議題的電影,《醉好的時光》最討喜的部分,莫過於將場景設定在校園。四位中年大叔以「讓身體維持在0.05酒精,能表現出最好狀態」的實驗,開啟不同於日常的生活。
前些日子,壽司店行銷活動將創意動到更改名字身上,名字內有鮭魚即能免費享用,因而掀起姓名受之於父母、改名違背孝道、現在年輕人草率、荒誕等批判。姓名往往指涉著一個人,但當更改名字,甚至失去名字,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消失了嗎?
對真實的渴求,呼應了此次2021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題名:再見真實。再現真實(Re-encounter reality)也再見真實(Goodbye reality)。
相較於其他訴說中年議題的電影,《醉好的時光》最討喜的部分,莫過於將場景設定在校園。四位中年大叔以「讓身體維持在0.05酒精,能表現出最好狀態」的實驗,開啟不同於日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