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閱讀筆記|原子習慣:與其想著什麼努力可以變現,不如先努力吧

2021/05/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子習慣》一書奪得博客來年度閱讀暢銷榜、電子書暢銷榜雙料冠軍,但在未有這些成績背書前,我深加懷疑:為什麼需要一本書教我養成習慣,而非直接去執行那個習慣?
在閱讀的開頭,出現大量成功與失敗字眼,對於不那麼功利主義的我來說,也有點刺眼,但閱讀到後半段理解,可以將作者的成功解讀為:如願以償/符合自己的身分認同/有效解決眼前的問題,失敗解讀為違背己身期望。
與其說是建立好習慣的工具書,更像如何排解日常焦慮、安置自身社會定位的心靈書籍,也在讀畢後認同,斷點、狩獵式執行任務的現代人,確實需要一本書教導「如何累積」,而那個累積正構築我們渴望的習慣。
除了渴望為自己培養及戒除習慣的人,必須為客戶建立習慣,如設計產品、發想服務、撰寫文案,及需為子女建立習慣的家長,都很適合閱讀。
在中華文化中有許多詞彙表達轉瞬即永恆,如一夕致富、毅然決然、一簇可及,但實則每個決定或改變,背後都由長時間的付出堆砌而成。每天的選擇,經過十年、二十年後會被複利計算,正是《原子習慣》的核心價值。
photo from:博客來
建立習慣,可以按照書中:提示(顯而易見)、渴望(有吸引力)回應(輕而易舉)、獎賞(令人滿足)四個步驟執行,而其中更吸引我的是以下可以運用於生活中的三個觀點。
1.不在乎目標,只管定時去做
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概念是:生存者偏差,我們會聚焦在生存者的經歷,且將其歸因為得以生存的理由,卻忽略非倖存者也許也有同樣際遇。
例如,多數人都有買行事曆、為自己訂立年度計畫、條列代辦事項,但真正完成的人很少,差別不在有無目標,而在缺乏執行。
這也讓我想起高中時補習班很提倡的「夢想板」,把夢想科系大大寫在紙上並放在讀書時視線可及的地方,就能高度提高錄取機率。事實證明,我離那四個字校系名很近,但離真正就讀很遠。
過往升學制度給我們的觀念也是「變現」,用現在的努力換取未來的成果。國中時很辛苦,師長會說,考上你喜歡的高中就好了,上了明星高中依舊很辛苦,師長則說,讀了喜歡的大學科系就好了,結果上了大學,一切問題仍舊沒有解決。教育制度是人生1/4的遊戲規則,而那個規則給我們的是遠望,而非專注當下。
以Marx的物的價值而論,我們只在乎交換價值,而忽略使用價值,使努力與成果異化,人變得功利,也不會正視自己的喜好與狀態。
目標延後了快樂,讓快樂只屬於未來;同理,當目標達成,也不再改變與努力。
2.改變身分認同
如想要戒菸,與其講自己設定為:正在戒菸的人,不如改思考為:我是一個不抽煙的人。當然這樣的認同不是出於欺騙,而是必須重複某行為,強化自己的認同,身分在拉丁文的意義是重複的存在。
如果你還找不到自己的身分認同,可以找一個職涯、生活、健康等類項的mental,想想看這樣身分的一個人,會怎麼選擇?
3.控制阻力
讓人會養成習慣使用的產品,通常是減少事件前阻力的產品,如送餐App讓用餐避開出門、排隊,綁定信用卡之後還不用掏出錢包付現;約會App協助篩選社交對象、訊息及貼圖,甚至內建互動遊戲都減少社交投資成本。
套用在自己想要完成、或想要消費者買單的事項,可以和原本就會做的事綁定在一起。(如爆米花公司創造看電影要配備爆米花的形象,且讓購買鄰近且有組合優惠)
渴望戒除的事項,則增加執行上的阻力。(如以前我打算專心念書時,會直接不把手機帶出門)
總的來說,我認為習慣之所以難以養成,是累積效果的可視性較低,且通常無法線性歸因。我們很難說歐普拉的台風穩健、善於表達是源於每天冥想;稻盛和夫的經營成就是因為日日反省自我。
且在影片可以2倍速播放、心情憂鬱就以迷因梗圖治癒、所有事情都強調即刻效用的時代,很容易忽略歷時性的力量。
然而長時間做一件事,也許未必真的能歸結到某個成果,但我想最好的是,能讓你形成那個渴望的身分認同。
Peggy Jin
Peggy Jin
我在這裡寫一些讀書心得、電影戲劇評論、時事觀察。 願文字不是荒涼的努力,也並非徒勞的複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