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 / 街屋:剝皮寮(台北萬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古早台灣儂攏講:『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而文化台獨系列就是從位於台南月津港(鹽水)開始的(全文:台獨/民宅:蔡和泉故居)。這次筆者來到第三番的艋舺,意即今日的台北市萬華區,保留大量完整清治、日治老街建築格局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就在那裡(國家文化登錄資料)。

raw-image

雖說以漢字『剝皮』為名,但該地區經考證應未曾有剝皮業(獸皮/樹皮)。而所謂的『剝皮』乃是台語『福皮』、日語『北皮』的發音混雜轉化而成,就像『高雄』也不是中國黨胡說八道的又高又雄。不只萬華的舊名『艋舺』是來自於原住民語,台灣的許多老地名,也都有很多值得推敲與研究的歷史和文化。

raw-image

如果剝皮寮無創剝皮業的話,在這裡成為藝文展演空間之前,居民究竟是做什麼的呢?此處曾經有販賣日常用的燃料(土炭市),也有過供來往果菜商販住宿歇喘的販仔間(日祥旅社)和附近居民使用的公共澡堂(鳳翔浴室)、茶桌仔店(秀英茶室、長壽號)等等。不但有小型的宗教信仰中心(威靈壇),甚至到日治時期還有西醫在該街區執業(呂阿昌醫師),可見該街區百年來的生活機能充足,十足展現那個時代台灣庶民生活的縮影(參考資料:剝皮寮歷史街區)。

raw-image

剝皮寮歷史街區是由康定路和廣州街,眾多橫跨兩百年、清治到日治的老街屋所組成。雖說經歷的日治初期的市區改正,但清帝國時期的傳統街屋卻還是大量地保留下來,像是外觀的赤紅砌磚、屋頂可見的圓木樑架(樓拱)和狹長的店屋格局等等,皆是那個時代留存下來的特色。

raw-image

上圖解說參考資料連結:康定路173巷31號地圖與紅磚台北西城故事-跨越時空,遇見艋舺剝皮寮壽樑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隨後,日本帝國在追趕西方列強近代化文明列車時,也將許多歐式的建築概念或技術進行改良或轉化,比如:『立面』(牌樓厝)、『雨淋板』、『抿石子』(參考資料:彰化縣溪湖國小校門特色康定路173巷31號)……等等,引入殖民地台灣,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台灣獨特文化風情。甚至,不只剝皮寮,全台各地的老街,像是斗六、祈堂、深坑、北港朝天宮周邊…….等等,都能看到這樣『清式』和『和洋折衷式』並陳、甚至是互相拼湊的『台式』建築。

raw-image

像是在康定路中段,筆者就有注意到某些外觀乍看是清式的街屋,其實上半部鋪著和瓦,屋側並有以日治時期引進的木造雨淋板進行補綴,屋頂甚至還有日式建築會見到透氣透光用的『太子樓』(參考資料:台灣日式建築-門窗結構)(日文:越屋根)。因為融入地非常和諧,如果不留心看,根本就不知道屋頂還曾有如此巧思和風華。

raw-image


雖說在中國某些被列強瓜分、半殖民或開港通商的城市,像是廈門號稱的百年的中山老街,也會有這些所謂的『西式建築』(未曾親臨,僅有參考資料與圖片:搜狐-住进百年老街的骑楼,领略厦门老城区的市井百态发现厦门 | 厦门骑楼老街知多少?)。

該老街建成歷史不只遠遠晚於臺灣,且筆者私心以為,其建築風格上面非常單一,就像直接從西方國家原汁原味地插在廈門的異國建築(又有一說是南洋風格?)。如此整齊卻過於突兀,不比台灣開枝散葉各地的老街老廟附近的街屋,幾乎每棟都有自己的故事、年代和風格特色,『清式』與『和洋折衷』外觀建築的摻雜比例甚至還存在高低上的差異。在這些看似凌亂的拼湊之中,卻反而暗藏一種規律般的和諧。或許,這就是有些日本人、中國人遊台,所感受到熟悉又異樣的那種獨特氛圍的來源吧?

若硬要說騎樓是台廈老街的共同建築文化特色也很牽強,因為世界各地都有這樣因應雨天的建築,像筆者所在的德國城市也是細雨綿綿,老街的商用騎樓建築也很普遍。再說了,華語的『騎樓』一詞很不巧地在廈門話(新加坡)是叫『五腳基』,台語則普遍講『亭仔跤』,這又是一個台灣文化疏離所謂『閩南文化』的一個有力證據。

raw-image

台灣雖說常常會有古蹟自燃事件,但其實在一些老建築的機能再活化方面,甚至可能還走在文化大國日本前端(參考文章:帶日本學生訪台為何不去鼎泰豐?野島剛:跟著我要去驚奇的地方)。另一方面,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如今在XDD領導下又準備走回那個瘋狂年代的中國,恐怕在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造上面更加遠遠不如台灣。

raw-image

咱台灣人千萬毋通對家己兮文化失去信心,嘛完全無必要共所謂兮中華文化當作神主牌逐工拜。因為在筆者的眼中,這裡探討的台灣文化是實實在在的,而所謂的中華文化宛若是蓋在台灣文化上的違建,才是一直以來充斥欺瞞與空虛的一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文化鬥陣
47會員
56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台灣文化鬥陣的其他內容
2024/10/24
台灣三合院古厝的窗,除了一般學術論文、坊間圖書、政府出版品,所描述的竹節窗、石櫺窗等,還有在日治時期,流行的『和洋折衷式』窗型。常見類型有重錘窗還有和式框,結合層層疊疊的紅磚瓦,形成一幢幢只有台灣才能見到的台式百年民居。如果只從中華的觀點檢視台灣,是很難注意到已經在本土累積成型的新傳統文化。
Thumbnail
2024/10/24
台灣三合院古厝的窗,除了一般學術論文、坊間圖書、政府出版品,所描述的竹節窗、石櫺窗等,還有在日治時期,流行的『和洋折衷式』窗型。常見類型有重錘窗還有和式框,結合層層疊疊的紅磚瓦,形成一幢幢只有台灣才能見到的台式百年民居。如果只從中華的觀點檢視台灣,是很難注意到已經在本土累積成型的新傳統文化。
Thumbnail
2023/06/09
你知道愛玉是台灣的特有亞種嗎?愛玉的學名甚至是日治時期的學者,以台語來命名的。
Thumbnail
2023/06/09
你知道愛玉是台灣的特有亞種嗎?愛玉的學名甚至是日治時期的學者,以台語來命名的。
Thumbnail
2023/05/27
除了教育部收錄的外來詞172個之外,台語和閩南語在用字遣詞上的差異其實還有更多,這些獨特的台語語彙可歸類為幾項,本文會探討的是『折衷台式新創語』,其下又依據造詞原理細分成幾個子項目:台式日語(取3字)、日台折衷(取10字)、和洋台折衷(取5字)、洋式台語(取1字),最後共收錄19 個字詞。
Thumbnail
2023/05/27
除了教育部收錄的外來詞172個之外,台語和閩南語在用字遣詞上的差異其實還有更多,這些獨特的台語語彙可歸類為幾項,本文會探討的是『折衷台式新創語』,其下又依據造詞原理細分成幾個子項目:台式日語(取3字)、日台折衷(取10字)、和洋台折衷(取5字)、洋式台語(取1字),最後共收錄19 個字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被視為台北市發源地之一的『艋舺』,位於現在的台北市萬華區,清治時期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為當時台灣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由於發展甚早,因此在艋舺至今仍有不少的歷史建築以及市定古蹟存在。這篇,就讓我們一起來拾起歷史的記憶吧!
Thumbnail
被視為台北市發源地之一的『艋舺』,位於現在的台北市萬華區,清治時期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為當時台灣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由於發展甚早,因此在艋舺至今仍有不少的歷史建築以及市定古蹟存在。這篇,就讓我們一起來拾起歷史的記憶吧!
Thumbnail
去美食之都台南,一定要往中西區、安平區的老街、老市場、廟口、廟埕(廟宇前的大廣場)鑽,百年老店都藏在那裡面,隱身於毫不起眼的窄巷深處。
Thumbnail
去美食之都台南,一定要往中西區、安平區的老街、老市場、廟口、廟埕(廟宇前的大廣場)鑽,百年老店都藏在那裡面,隱身於毫不起眼的窄巷深處。
Thumbnail
古早台灣儂攏講:『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這次筆者來到第三番的艋舺(台北萬華),保留大量完整『清和洋折衷』台式建築格局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就在那裡。相比中國一些大城老街突兀又不經轉化的洋風騎樓建築,當代臺灣民間所展現的卻是更多元、更高的硬體文化水準。
Thumbnail
古早台灣儂攏講:『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這次筆者來到第三番的艋舺(台北萬華),保留大量完整『清和洋折衷』台式建築格局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就在那裡。相比中國一些大城老街突兀又不經轉化的洋風騎樓建築,當代臺灣民間所展現的卻是更多元、更高的硬體文化水準。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上週跟隨導覽老師走讀從西門到艋舺。 俗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象徵臺灣對外貿易的興盛繁華, 同時也見證臺灣近代在國際貿易場域的發展。 艋舺的街區內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小巷, 其中一巷則是被人稱為「救命街」的青草巷......
Thumbnail
上週跟隨導覽老師走讀從西門到艋舺。 俗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象徵臺灣對外貿易的興盛繁華, 同時也見證臺灣近代在國際貿易場域的發展。 艋舺的街區內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小巷, 其中一巷則是被人稱為「救命街」的青草巷......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地圖上隱藏著很多日本地名嗎?這些都是日本時代留存下來的痕跡。像是萬華、豐原、民雄、高雄…等。每一個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地名背後,都有著一段故事。而在故事的開始,更有著最原初的地名─故事背後的故事,就像無盡的寶藏,在那等著人們去挖掘。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地圖上隱藏著很多日本地名嗎?這些都是日本時代留存下來的痕跡。像是萬華、豐原、民雄、高雄…等。每一個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地名背後,都有著一段故事。而在故事的開始,更有著最原初的地名─故事背後的故事,就像無盡的寶藏,在那等著人們去挖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