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深處的家 是慌亂低潮時的定心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年春節假期,為了找櫻花,我與家人在中部鄉間閒晃到一處老社區,漫步到巷尾,我被最後一間房子深深吸引。不像其他透天都把房子蓋在路邊,這間房子往後退好多好多,前面是寬敞的停車草坪。
看了無數間住家的經驗,直覺告訴我這房子的屋主絕非泛泛之輩。這房子低調樸實不花俏、有著脫俗的優雅穩重,感覺它承載著不同的生活形式。當下我就被這間房子給煞到了,很想一探究竟,於是悄悄記下它的地址、拍了幾張外觀後才離去。
回來後,我一直惦記著它。三月時忍不住寫信詢問可否拜訪,直到五月,很驚喜的收到屋主回信,她傳訊息表示歡迎,於是我們相約了拜訪日。
走進屋內,中間就有一個大天井,第一張餐桌座落在天井之下。天井右側是廚房,非常大,大約10坪左右,ㄇ字型的流理檯面沿著牆與開窗,中間還有一個方正中島,旁邊的小房間則是放食材的小倉庫。穿過天井之後,就是半戶外平台,有天花板但沒牆,大片的固定式不鏽鋼紗網取代了玻璃窗,隔開蚊蟲的同時,外面的美景也完美的映入眼簾。
平台上擺著一張長約5~6公尺的超級長木桌。這對夫妻自退休後,從台北搬到中部鄉間也快十年了。
女主人笑容可掬且語氣溫柔,聊著聊著,我把注意力從空間放到她們的經歷與生活上了。
當初,女主人的母親因年老而開始出現記憶錯置與行為重複的症狀。母親年輕時的職業是照顧與照護,為緩解母親的焦慮,她與老公決定報名當受虐兒的寄養家庭,讓母親有「可以照顧的對象」。
老人家症狀因此緩解、家庭氣氛也好很多。但她倒是沒想到,這個決定開啟了自己的中途之路,至今也中途了二、三十個孩子。
第一個中途的孩子,是個四歲的小女孩,來到她們家第一件事就是不停的不停的吃,吃到都反胃了吐了還繼續吃,她安慰小女孩不要擔心,在這裡有吃不完的食物。半夜,她聽到塑膠袋的翻動聲,走到廚房發現小女孩又從垃圾桶中挖食物吃...「受虐的孩子不擅言語,只想著求生。」她說。她試著輕抱小女孩讓她安心,無奈孩子全身僵直,似乎從未有被抱過被愛過的經驗。
之後,她又陸續中途許多受虐兒,狀況百百種,有的即使是寒冬也只敢洗冷水澡,因為有被熱水燙傷的經驗。有的身上有許多被菸蒂燙傷的痕跡、有的則因原生家庭虐待而不斷自殘。
我是抱著輕鬆的心情拜訪,沒有太大心理準備,聽到這些狀況紅了眼眶,覺得有點尷尬,「很難想像對嗎?還發生在台灣、發生在大城市,」她溫柔的說,「有些狀況很讓人痛心,妳能夠做的就是回饋他們愛、安全與專業的陪伴。」
為了讓中途的孩子能在她們家過的自在,從空間中也可看出她的用心。包括從偌大後院嬉戲之後進屋時、讓孩子們洗淨手腳的寬闊淋浴間,備有兩個兒童高度的馬桶、小便斗及洗手臺。為了讓中途的孩子能早點融入班級,她還會招待孩子的同學們及老師到家裡一起看球賽、吃晚餐等。屋內也有孩子專屬的個人孩子房、玩具及課本教材等,十分用心。
早年中途的孩子都已經在社會中打滾,若累了,也會打個電話詢問可否「回家」住一兩晚。「孩子們知道,不論怎樣,這世界永遠有一個可以接納他、安心睡一晚的地方。」當然,孩子的狀況百百種,有許多負面情緒是孩子從原生家庭承接的,寄養家庭也要足夠強大才能消化。
還是會累的。加上母親更年邁了,她與家族成員也要輪流照顧。「等做到一段落,我們可能也要稍微喘一喘、暫停中途一下。」
然而,她也提到寄養家庭現在數量稀缺。常常孩子的狀況才稍微好些,就要換下個狀況更緊急的孩子了,有的最短八個月、有的則長達數年,端看原生家庭改善的狀況而定。我後來到家扶基金會網站查詢,發現寄養家庭比10年前少了3成,每年卻有5000名兒童及青少年待安置。
所以,新血寄養家庭是目前各縣市亟需的資源,目前也開放單身、單親及專業人士加入。但是,如果光是想靠行善與愛心,是不夠的,寄養家庭需上完系列課程、做好心理建設、並與社工保持聯繫。相較於以往,現在的受虐兒照顧難度更高。
「但你知道嗎?你的付出,就是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一顆種子。在他陷入慌亂與低潮時,他會想起,曾經有那麼一個地方,曾經有人,呵護他、在乎他、關心他。這個念頭,也許可以避免掉某些悲劇、也許是他的關鍵救命繩。」能夠做到這樣,對中途的她而言,就夠了。「中途孩童並不是寄養家庭單方面的付出,有時孩子給你的回饋、或者你從他們身上的學習,更是無價的。」
我當然也想放房子的外觀給你們看,但目前屋裡還有寄養兒童,考量到種種因素,就暫時不放房子的照片了(建築的描述請看文末)。如果你有意願擔任寄養家庭,可參加家扶的說明會,北中南都有。只要多一個寄養家庭,就又有一個孩子有機會得到適度的陪伴。
建築描述:
這棟房子不是所謂的「豪宅」,在一般人眼裡看起來它可能就是一棟獨棟透天而已。它目測約有12米寬,建築體是透天傳統方正造型。
特別的是,它沒有貼磁磚、外牆僅水泥粉刷(也不到粉光),從房子的立面看它開窗方式很有意思,有的拉橫向高窗、有的拉落地,它活用著周遭的地景(西側的山、後方的樹林)帶入室內。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立面,呈現的是台灣在地的優雅質樸。臨前院的房間還有小小的緣側,門口階梯與無障礙坡道是側收。
屋前種了老松、盆植的白水木與黃金冠柏,簡單優雅。我的直覺是,屋主應是外地人(或者在都市生活很久回來重新看到這裡的特質),才會「看見」周遭的美。閒聊之後,果然如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兩週,「種族」成為美國內部動盪的議題,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再度浮上檯面。於是,疫情被拋在腦後,大家紛紛走上街頭,從抗爭演變到洗劫。 「身分認同政治」是個非常厲害的策略,它可以很有技巧的使一個自由的個體,秒變為受害/加害群體裡的虛無流量。 一個從未被迫害、自由且身心健康
前幾天收到讀者來信,她看上一間有大露台的二樓很心動,卻遭家人反對,主要是說二樓容易出現阻塞。 我有位租在公寓二樓的朋友,就曾發生馬桶阻塞,當時她參考網路做法,用膠帶封住整個馬桶壓啊壓的,結果反而更悲劇,馬桶從阻塞變成倒灌(根本馬桶水逆)...後來在房東的追查下發現,五樓的住戶都把擦拭過的不織布紙巾
高雄有一個小小地方教會,牧師娘長期為社區十多名孩童提供課後簡易晚餐、課後輔導及音樂教學。在2017年面臨沒經費租屋、可能解散的窘境。如果教會沒有提供照顧服務,週末孩子們就沒有家長信任的照護場所可託付。 在同一時期,我收到讀者小玉的來信,「我不小心又買了一棟透天,一樓是空的!是路!哈哈⋯」她用調皮又爽
最近開始變熱了(雖然下週二又要變冷),想起之前到府諮詢時,屋主特別展示在大門加裝的紗門,當她拉開摺疊紗門時,我一整個很驚喜。 這原理很簡單:引進樓梯間的冷空氣,幫助悶熱的公寓大樓型住家降溫、促進空氣對流。 住公寓大樓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出門打開大門,通常會有一股冷空氣竄進來,是的,那是梯間冷空氣。梯
去年底拿到喬登彼得森《人生的十二條法則》一書後,就很愛不釋手隨身攜帶,只要有空就看個幾頁(我閱讀速度很慢),直到今年春節前終於看完。這本書有很多珍貴的觀點及價值觀,在現今的社會逐漸流失。 我給自己一個承諾,決定針對書中的12條法則錄下讀書心得影片。影片穿插著Jordan Peterson在書中提到的
一週前發文鼓勵大家,多到在地餐館消費(外帶為主,若人少則視情況內用),而非只選擇連鎖餐廳,替地方經濟盡一份心力。 聽餐廳老闆娘說菜市場生意也欠佳,平常很少採買食材的我,剛好想找些薑黃,中午抽空到傳統市場找,也為在地經濟略盡棉薄奈米之力。 我刻意選擇在菜市場快收攤的12點左右,這時人潮已散。其次,戴
這兩週,「種族」成為美國內部動盪的議題,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再度浮上檯面。於是,疫情被拋在腦後,大家紛紛走上街頭,從抗爭演變到洗劫。 「身分認同政治」是個非常厲害的策略,它可以很有技巧的使一個自由的個體,秒變為受害/加害群體裡的虛無流量。 一個從未被迫害、自由且身心健康
前幾天收到讀者來信,她看上一間有大露台的二樓很心動,卻遭家人反對,主要是說二樓容易出現阻塞。 我有位租在公寓二樓的朋友,就曾發生馬桶阻塞,當時她參考網路做法,用膠帶封住整個馬桶壓啊壓的,結果反而更悲劇,馬桶從阻塞變成倒灌(根本馬桶水逆)...後來在房東的追查下發現,五樓的住戶都把擦拭過的不織布紙巾
高雄有一個小小地方教會,牧師娘長期為社區十多名孩童提供課後簡易晚餐、課後輔導及音樂教學。在2017年面臨沒經費租屋、可能解散的窘境。如果教會沒有提供照顧服務,週末孩子們就沒有家長信任的照護場所可託付。 在同一時期,我收到讀者小玉的來信,「我不小心又買了一棟透天,一樓是空的!是路!哈哈⋯」她用調皮又爽
最近開始變熱了(雖然下週二又要變冷),想起之前到府諮詢時,屋主特別展示在大門加裝的紗門,當她拉開摺疊紗門時,我一整個很驚喜。 這原理很簡單:引進樓梯間的冷空氣,幫助悶熱的公寓大樓型住家降溫、促進空氣對流。 住公寓大樓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出門打開大門,通常會有一股冷空氣竄進來,是的,那是梯間冷空氣。梯
去年底拿到喬登彼得森《人生的十二條法則》一書後,就很愛不釋手隨身攜帶,只要有空就看個幾頁(我閱讀速度很慢),直到今年春節前終於看完。這本書有很多珍貴的觀點及價值觀,在現今的社會逐漸流失。 我給自己一個承諾,決定針對書中的12條法則錄下讀書心得影片。影片穿插著Jordan Peterson在書中提到的
一週前發文鼓勵大家,多到在地餐館消費(外帶為主,若人少則視情況內用),而非只選擇連鎖餐廳,替地方經濟盡一份心力。 聽餐廳老闆娘說菜市場生意也欠佳,平常很少採買食材的我,剛好想找些薑黃,中午抽空到傳統市場找,也為在地經濟略盡棉薄奈米之力。 我刻意選擇在菜市場快收攤的12點左右,這時人潮已散。其次,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媽媽時,心中滿是酸澀。她住在那破舊鐵皮屋加蓋的頂樓,周圍的環境雜亂而破敗。   我輕輕敲了敲門,走進那間屋子,裡面堆滿了她兒子的衣物,仿佛每一件都承載著她無盡的思念。她就那樣靜靜地守著,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執著和迷茫。   我輕聲對她說:“阿姨,您別太難過了,您也要照顧好自己呀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有關原生家庭對人的情緒勒索以及個人成長的故事,藉此讓大家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尋求專業協助解決,同時也希望大家從童年的陰影走出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每個人一定都是值得好好被愛的。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從桃園遷居到嘉義的生活經驗,包括在學校宿舍和牛津菁英館的居住環境,以及搬遷到媽媽的老房子的過程。
Thumbnail
出身高風險家庭或一再轉安置機構的孩子,很容易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行為議題,想方設法將想要的東西佔為己有、拒絕分享,特別關注其他孩子犯錯是否得到懲罰,得不到想要的就瘋狂哭鬧讓大人受不了妥協……這樣的孩子,說實話是不討喜的。分享我在育幼院裡和阿彩的一個小片段,或許我們都能夠為孩子多做點什麼。
Thumbnail
一到目的地,不是想像中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而是一棟蓋在田中的大別墅,三層樓高加閣樓。太好了,我今晚不去飯店了。可是,感覺哪裡怪怪的?好像裡面出不來、外面進不去,卻又有一股貴氣困在其中?到底是我糊塗,還是這裡太怪了? 「楊先生,您家裡很氣派呀。」只是不知道缺不缺乾兒子。 「沒有啦,以前,阿爸有一塊地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媽媽時,心中滿是酸澀。她住在那破舊鐵皮屋加蓋的頂樓,周圍的環境雜亂而破敗。   我輕輕敲了敲門,走進那間屋子,裡面堆滿了她兒子的衣物,仿佛每一件都承載著她無盡的思念。她就那樣靜靜地守著,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執著和迷茫。   我輕聲對她說:“阿姨,您別太難過了,您也要照顧好自己呀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有關原生家庭對人的情緒勒索以及個人成長的故事,藉此讓大家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尋求專業協助解決,同時也希望大家從童年的陰影走出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每個人一定都是值得好好被愛的。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從桃園遷居到嘉義的生活經驗,包括在學校宿舍和牛津菁英館的居住環境,以及搬遷到媽媽的老房子的過程。
Thumbnail
出身高風險家庭或一再轉安置機構的孩子,很容易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行為議題,想方設法將想要的東西佔為己有、拒絕分享,特別關注其他孩子犯錯是否得到懲罰,得不到想要的就瘋狂哭鬧讓大人受不了妥協……這樣的孩子,說實話是不討喜的。分享我在育幼院裡和阿彩的一個小片段,或許我們都能夠為孩子多做點什麼。
Thumbnail
一到目的地,不是想像中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而是一棟蓋在田中的大別墅,三層樓高加閣樓。太好了,我今晚不去飯店了。可是,感覺哪裡怪怪的?好像裡面出不來、外面進不去,卻又有一股貴氣困在其中?到底是我糊塗,還是這裡太怪了? 「楊先生,您家裡很氣派呀。」只是不知道缺不缺乾兒子。 「沒有啦,以前,阿爸有一塊地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