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Eric K

2021/02/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時候隔壁鄰居家裡開中藥行,我時不時就會跑到人家家裡,坐在富有彈性的紅色圓椅上,上半身倚靠在櫃檯,看著後方嬸婆秤著重量,抓藥打包。高中搬家後,從出門上學到上班,至今為止,與隔壁總是會趁著早晨出來散步的老先生,我們只打過一次招呼。
  搬家後的社區每年中元普渡會在兩排樓房之間的馬路上搭建帳篷,擺出紅色長桌,讓各家有報名參加普渡的人家把自己的供品端上一同參拜,而我們家始終沒有參與過這場盛事。
  在閱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時,我開始爬梳與街坊鄰居的互動情況。而上述兩項舉例彷彿在無形中說明了:縱使住在同一條街區,現今的生活型態缺少了足以讓人跨出的誘因,無力於試圖從退離家的場域中,找到與社區有更多互動必要。
  本書進行方式以作者Eric本身曾在芝加哥進行的社區比較研究,並藉由觀察美國眾城個案,討論社會性基礎設施在進行人與人的互動連結可以帶來怎樣的影響,並強調其重要性:如果激起居民們對社區的專注力,投入更多心力在維持社區資源,將能使居住環境與人際關係有正向發展。
  在深入生活各式討論之前,作者首先定義「社會性基礎設施」為決定社會資本能否實際發展的基本條件(關於「社會資本」的探討,我強力推薦普特南的《階級世代》,而作者在書中推薦普特南的另一本著作《獨自打保齡球》也是很多人推崇的重點著作),社會資本影響著在一社區成長的孩子未來能夠掌握多少資源,乃至決定將來會被鑲嵌於社會的哪一階層。而社會性基礎設施則是提供民眾們得以培養情誼的空間、場所,讓社會資本得以累積。
  社會性基礎設施絕不僅於公共性質,私人商家(咖啡廳、書店等)也可以發揮同等功效,只要能促使人們跳脫網絡,面對面實際互動,可提高誘發人性化的一面,培養同理心,建立傾聽興趣與體驗被理解的感受。
  六個章節中,涉及面向統合起來包含公共場所、公安衛生、學習場域、緊急避難。當中,作者特別擁護圖書館對社區關係培養的重要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他於一間社區性採訪了一名新手媽媽,那名母親表示產後憂鬱症以及孩子的吵鬧讓她疲憊不堪,絕望之際她想起自己小時候待在圖書館的悠然自得,她嘗試帶孩子上圖書館,效果卻讓她喜出望外。圖書館內設置童書區讓她意外結交不少同樣帶孩子來看書的媽媽們,這些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讓新手媽媽有種被同理的感動,她知道自己遇到的,同樣也是其他母親頭痛的問題。她們可以在這個瞬間分享彼此照顧孩子的日常,正如我們於放學時分能在幼稚園門口處看見不少家人相互聊天,與老師討論孩子在校狀況如何。雖然書中作者把圖書館的業務說的有點包羅萬象——甚至有提供看照孩子的服務——不過以台灣為觀察對象,圖書館確實會不時提供場地讓故事媽媽以說故事方式激起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
  此外,對於公共設施的改進,都市規劃重新討論,天災引發的後續破壞效應,荒置建築與土地再利用都有做一番書寫,值得借鏡。縱使我對都市規劃認識並不深入,對公眾事務也只能以較為消極的態度觀望,心想著這無非是一件苦差事,卻也讓我對願意伸手影響社區的人們心懷感動與尊重。
  而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作者於最後抨擊著矽谷那群知名企業,應付出社會責任與實踐比重嚴重不對等,以臉書為例,認為祖克柏若願意在臉書發表宏願聲明,希望藉由網路社群改善人際互動關係,則應有更直觀作為,事實上,卻在美國大選不去遏止俄羅斯網軍散布假消息,撕裂群眾,左右競選結果。並以卡內基設置基金會,廣設圖書館加以比較。對作者而言,當科技巨擘屢屢對社會做出公正承諾,卻用採用另一種形式使人們社交能力退步,搖著進步大旗,打造良善企業的形象,對社會改造毫無作為,這才是最令人詬病的地方。
  (另外,我一直都很喜歡臉譜這種多元向的出版策略,主題有意思,書本包裝也都相當吸引人,是一間在眾多選擇中,難以不去留意富有創造力的出版社)
76會員
148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