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出擊的Intel與全新佈局的2.0戰略/Jean-Louis Gassé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3月23日,Intel舉辦了一場標題為「工程開發能力是我們的未來」(Engineering the Future)的線上活動,發表了新任/回鍋執行長Pat Gelsinger對公司的願景(詳情請參閱〈🔏期待「Intel 2.0」的重生〉一文)。
除了常見的「復興」宣示之外,重點還包過他希望重建Intel過去在處理器產業的競爭力,讓世界上大部分的電腦(以及伺服器)的心臟都還是「Intel Indide」:
我們將會重建Intel在政策執行上的紀律,也就是全公司上下都「說到做到」的文化;這讓我們在落實政策時更有信心,也讓我們的團隊蓄勢待發。當我們實踐承諾、做到「x」這件事時,我們就會進步到「Intel 1.1x」,而這也正是我們要重新建立的Intel文化。
在他的說法中,不僅暗示著Intel現在變得太過軟弱,也希望幫公司找回前執行長Andy Grove(《十倍速時代》一書的作者)掌權時代盛行的「硬漢」風格。
事實上,《十倍速時代》的副標題「從每家公司都會遇上的危機中學習」(Exploit the Crisis Points That Challenge Every Company,譯按:這個副標在中文版書上都不見了),正是Gelsinger從他的師父Grove身上學到的心法。

「Intel 2.0」的第一步

在3月23日的活動中,Gelsinger公開宣示Intel將會投注200億(美元,以下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兩座新的晶圓廠;而這兩座廠也將成為新單位「Intel晶圓代工服務」(Intel Foundry Services,簡稱IFS;PDF說明檔下載)的源頭。
同時,IFS的晶圓廠將接受來自任何公司(包括Intel競爭對手)的代工委託,製造任何架構的處理器。回想當年該公司拒絕幫第一代iPhone的ARM處理器代工,這等於是180度的政策大轉彎。
Gelsinger也表示,Intel將會捨棄已經過時的「浸潤式蝕刻」(Immersion Lithography,IL)製程,而改採目前全球最大晶圓廠、也就是台積電所使用的「極紫外光微影」(Extreme Ultraviolet,EUV)製程。
這個轉變的原因,除了IL製程經常導致主力產品x86系列處理器生產延誤之外,也可能是Apple不再向Intel採購處理器(怕當年iPhone的舊事重演)的理由之一。
Intel這次終於勇敢的丟掉包袱,長遠來說當然是件好事。但這當然不只是蓋兩座新廠而已,後面要做的事情當然還有很多、也必定會很辛苦;例如改變晶片的整個設計流程,以因應新的EUV製程。
雖然這轉型一旦完成,Intel就比較有辦法跟台積電競爭,但預計要到2022年底、或是2023年初左右,才有辦法看到初步結果。
也就是說,所謂「Intel 2.0」的計畫雖然已經啟動,但仍然需要時間醞釀;而這也是新執行長願意將Intel處理器先暫時讓「其他廠商」(例如台積電)代工的原因。在前任執行長的時代,這樣的宣示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Intel與格羅方德之謎

幾個月之後的現在,Intel新計畫的細節也逐漸浮現。根據7月16日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限付費訂戶),Pat Gelsinger正打算以300億美元的價格併購晶圓商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公司;如果這個新聞屬實,再加上原本建廠的200億預算,Intel等於是為自己的次世代轉型賭上了500億美元。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Intel本身、或是其他可靠消息來源,都還沒有證實這個併購傳聞;這條在Google被搜尋了210萬次的消息,來源也只有華爾街日報這篇報導。
雖然這件事情(如果是真的)可能被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擋下,但如果中國持續威脅台灣(也威脅到台積電)的地緣政治因素繼續存在,也不排除美國政府會放水,以便培植Intel作為維持晶片產業的「備胎」。
(編按: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刊出之後,在7月20日左右就有格羅方德否認這個併購案的新聞見報,但究竟哪一邊才是煙幕彈,只有到最後才能分曉。)

風水輪流轉

不過令人好奇、甚至覺得諷刺的是,成立於2009年的格羅方德,是Intel的競爭對手AMD當時認定「自己生產晶片缺乏競爭力」而分割出來的。中東阿布達比國營的穆巴達拉投資集團Mubadala Investment Group)買下了這家新公司、也幫它換了個響亮的名字。
在切掉這家當初認為「技術不行」的單位之後,AMD找上了台積電代工晶片;但今天Intel卻可能為了技術原因,而有興趣買下這家公司。
所以問題來了:格羅方德現在的技術到底行不行?
以Pat Gelsinger的能力和眼光,應該不會草率做出決定;如果他真的會買格羅方德,背後一定有一連串的計畫等著執行。
或許Intel會將格羅方德併入新的IFS事業部,讓它成為一家全方位的巨型代工廠:IFS負責高階處理器系列產品,格羅方德則生產層級較低的車用、航太、工業、電信、家庭自動化、娛樂、消費、辦公室自動化等用途所需的晶片;至於手機與穿戴式裝置所使用的處理器,也會在時機成熟時加入後者的陣容。
如果計畫確實是如此,那麼「Intel 2.0」將可以和設計能力強大晶片公司彼此互補;例如與Nvidia合作繪圖和機器學習晶片,也(還是)可以幫Apple生產用在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手錶上的自家設計Apple Silicon系列處理器。

結語

這樣的發展路徑,當然是需要一點想像力的。但這是筆者的想像,還是曾任Intel首任技術長的正牌老闆Pat Gelsinger的想像?
在前面提到過的〈🔏期待「Intel 2.0」的重生〉一文後半部,筆者已經大致介紹過Gelsinger的奮鬥史,以及他出眾的智慧、意志、以及領導能力:
在美國鄉間成長的Gelsinger,18歲從專科學校畢業之後就進入Intel擔任品管技師,然後待了30年(之後又離開了10年);在Intel任職期間進修取得了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以及史丹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他在Intel曾經是80386處理器的設計工程師、以及80486的架構設計師;並在年僅28歲時,就成為該公司桌機產品部門的總經理。
在Gelsinger的領導下,筆者相信「Intel 2.0」將會走出過去幾年的產品低潮、甩掉「Wintel」這個曾是榮耀的包袱,培植出能跟台積電一較高下的晶圓代工實力。
如果美國的半導體產業能夠「再度偉大」,那麼要依靠的就非Gelsinger和他領導的Intel 2.0莫屬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新一代電動車廠的本質都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無論從工程、商業、或是企業文化的角度看,它們跟傳統車廠的經營模式都沒有太大關係,而這也將會是帶來破壞性創新的關鍵;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將科技業行之有年的「負面」手法帶進汽車產業。
「使命」必須要有高度、廣度,和時間的跨度,才能為目標、策略、績效指標,指出明確的內容與方向;有了宏觀的使命與願景,才不會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進而開始考慮中長期的目標、策略和指標,化危機為轉機。
對於現今這種新型態的「戰疫」,我們要有新的立法、法源依據、組織架構,再加上「無限賽局」的心態和準備,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確保經濟持續發展。
從知道有PDCA這種東西開始,我就一直有一個疑惑:這類「封閉校正」系統的問題,或許有點像是量子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理」;但如果用我的方式說,問題就是可能「迴圈裡有毒」,或者說「靴子裡有蛇」。
「中央」的指導方針千萬不要訂得太細,否則只會把自己變成箭靶,也讓各種因為地方因素而產生的困難,變成自己要傷腦筋。這樣不僅有損「中央」威信,也讓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反而變得處處考慮不周,甚至把「地方」執行的成敗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新一代電動車廠的本質都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無論從工程、商業、或是企業文化的角度看,它們跟傳統車廠的經營模式都沒有太大關係,而這也將會是帶來破壞性創新的關鍵;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將科技業行之有年的「負面」手法帶進汽車產業。
「使命」必須要有高度、廣度,和時間的跨度,才能為目標、策略、績效指標,指出明確的內容與方向;有了宏觀的使命與願景,才不會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進而開始考慮中長期的目標、策略和指標,化危機為轉機。
對於現今這種新型態的「戰疫」,我們要有新的立法、法源依據、組織架構,再加上「無限賽局」的心態和準備,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確保經濟持續發展。
從知道有PDCA這種東西開始,我就一直有一個疑惑:這類「封閉校正」系統的問題,或許有點像是量子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理」;但如果用我的方式說,問題就是可能「迴圈裡有毒」,或者說「靴子裡有蛇」。
「中央」的指導方針千萬不要訂得太細,否則只會把自己變成箭靶,也讓各種因為地方因素而產生的困難,變成自己要傷腦筋。這樣不僅有損「中央」威信,也讓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反而變得處處考慮不周,甚至把「地方」執行的成敗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過去三年,科技產業一直有一個很重大的話題,就是在 2021 接任 Intel CEO 的 Pat Gelsinger 季辛格,是否能夠重振這個藍色巨人,讓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英特爾,能夠回到往日榮光。而這個話題,在台灣又特別有關注度......
Thumbnail
最近,英特爾公布財報,整體業績衰退不少。其中,晶圓代工的部分,更是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即便如此,英特爾仍然不輕易鬆口對於晶圓代工或是半導體製造的放棄。英特爾在製造跟設計方面齊頭並進,反而故此失彼,『蠟燭兩頭燒』。
Thumbnail
AMD 從一個小公司逆風翻盤,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終在蘇姿豐的帶領下重新崛起,成為與英特爾分庭抗禮的晶片巨頭。AMD 通過推出高性能 Zen 架構的 CPU 產品,以及在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的戰略佈局,成功擴大了市場份額,並實現了股價的百倍增長。
Thumbnail
本文重點摘要,你有興趣的事情。 1. 先進製程是否會被追趕過去呢? 2. 成熟製程怎麼因應大陸瘋狂擴產? 3. 2024年業績展望如何? 台積電 TSMC 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全球市占率超越50%,年營收達兩兆新台幣,在台股大盤市值佔比接近3成,對半導體產業以及台灣股市有莫大的影響
Thumbnail
1.AI營收會以CAGR 50%成長,2027伺服器AI處理器會佔高十位數營收佔比,更何況還有網通、手機、PC等相關產品。 2.intel 18A效能接近N3E,落後台積電數年。會以最悲觀的角度看待intel外包量。 3.除三星外,所有人皆與台積電在2nm合作,客戶積極度比同期3nm高。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過去三年,科技產業一直有一個很重大的話題,就是在 2021 接任 Intel CEO 的 Pat Gelsinger 季辛格,是否能夠重振這個藍色巨人,讓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英特爾,能夠回到往日榮光。而這個話題,在台灣又特別有關注度......
Thumbnail
最近,英特爾公布財報,整體業績衰退不少。其中,晶圓代工的部分,更是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即便如此,英特爾仍然不輕易鬆口對於晶圓代工或是半導體製造的放棄。英特爾在製造跟設計方面齊頭並進,反而故此失彼,『蠟燭兩頭燒』。
Thumbnail
AMD 從一個小公司逆風翻盤,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終在蘇姿豐的帶領下重新崛起,成為與英特爾分庭抗禮的晶片巨頭。AMD 通過推出高性能 Zen 架構的 CPU 產品,以及在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的戰略佈局,成功擴大了市場份額,並實現了股價的百倍增長。
Thumbnail
本文重點摘要,你有興趣的事情。 1. 先進製程是否會被追趕過去呢? 2. 成熟製程怎麼因應大陸瘋狂擴產? 3. 2024年業績展望如何? 台積電 TSMC 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全球市占率超越50%,年營收達兩兆新台幣,在台股大盤市值佔比接近3成,對半導體產業以及台灣股市有莫大的影響
Thumbnail
1.AI營收會以CAGR 50%成長,2027伺服器AI處理器會佔高十位數營收佔比,更何況還有網通、手機、PC等相關產品。 2.intel 18A效能接近N3E,落後台積電數年。會以最悲觀的角度看待intel外包量。 3.除三星外,所有人皆與台積電在2nm合作,客戶積極度比同期3nm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