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顛覆PC產業的下一個挑戰:「Wintel」組合的崩解/Jean-Louis Gassé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大家耳熟能詳的「Windows + Intel」組合,三十年來在電腦產業中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但ARM處理器的崛起,將會讓市場重新洗牌,讓Intel的新執行長必須做出重大的決定:他不僅必須挽回前三任的錯誤,更要讓Intel重新發光發熱。

在前一篇專欄〈期待「Intel 2.0」的重生〉中,我們談到了Intel新任回鍋執行長Pat Gelsinger的經歷、以及對於公司文化的影響。雖然他當年升任技術長之後,在2009年離開了Intel,但現在他回來了,目標則是挽回過去三任執行長犯下的錯誤決策。
雖然筆者一開始也懷疑他能不能達成這個艱鉅的任務,但在仔細研究過他的過去和能力之後,看起來他應該是重建「Intel 2.0」、讓公司重新啟動的最佳人選。
不過,今天的這篇文章將會透過「對照組」,也就是微軟、和其他可能帶來影響的公司,來看看Intel的未來能不能在Gelsinger的領導下一帆風順。

微軟的ARM嘗試

首先,我們來回頭看看微軟的「Surface」平板/筆電產品。第一款Surface其實早在2012年10月就已經出現,而且跑的還是ARM版「Windows RT」作業系統,比Apple的ARM版Mac電腦足足早了8年。
然而,這次嘗試並沒有成功。微軟暫時放棄了Windows RT,把它丟在路邊;但雖然如此,他們還是沿著這條路繼續往前走。
2016年12月,微軟再發表了配備高通「驍龍」(Qualcomm Snapdragon)ARM架構處理器的Surface產品;2019和2020年再推出了升級版的「Surface Pro」。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微軟對ARM處理器這麼「不離不棄」?
因為微軟工程師對於x86架構已經滾瓜爛熟,因此瞭解Intel處理器與生俱來的缺陷;而且微軟多年前也認定ARM架構有它的先天優勢。這一點「先見之明」,日後也在Apple自家Ax系列處理器的優異效能上獲得了證實。
到目前為止,消費者對採用驍龍處理器的Surface接受度並不高;但這一點往後或許會有所改變,因為Qualcomm才剛併購了由Apple校友創辦、專門設計ARM架構處理器的NUVIA公司
也就是說,不久之後或許微軟就有能力推出更具競爭力的ARM電腦產品。這裡的「更具競爭力」有兩個意思:
  1. 在效能方面追上Apple產品;
  2. 讓自家產品能夠跟來自Dell、聯想(Lenovo)等其他PC廠商的x86筆電拉開距離。
如果微軟真的走了這條路線,其他PC廠商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同樣也會購買高通、或是其他廠商的ARM處理器,用於推出自家的新一代產品。

Gelsinger:「等著瞧」

Gelsinger雖然不見得認同ARM的潛力,但這個趨勢他必定非常清楚。在2008年的「微處理器論壇」中,他就以「等著瞧」(Just You Wait)來批評ARM的架構優勢:
在過去五年之中,(Intel與ARM處理器之間的)效能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無論是過去所謂「RISC和CISC處理器的效能差異」很大、或是現在說的「x86與其他架構的差異」,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這些差距原本就不大,而且還一直在拉近之中。
這裡並不是要爭論RISC精簡指令集處理器(現在以ARM為代表,以往還有Apple使用過的PowerPC處理器)或CISC複雜指令集處理器(以Intel x86為代表)的優劣;重點是Gelsinger之後恐怕別無選擇,必須推出Intel版的ARM架構產品。
但是,這次跟Intel稱霸x86市場的狀況不一樣了:即使Intel加入ARM陣營,也沒辦法再一家獨大。因為微軟已經先一步採用ARM處理器,迫使Intel放棄主場優勢、甚至必須加入別人的生態系;對於Intel來說,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換句話說,過去一直是銷售量和利潤保證的所謂「Wintel」組合,也即將逐漸消失;所以Gelsinger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確保Intel處理器的銷售量不會下滑。
以處理器用量來說,目前最大宗的是智慧型手機,而這也是前Intel執行長Paul Otellini因為錯估形勢而丟掉的市場。根據業界傳說,這是因為當年Steve Jobs出的價格太低,而Otellini對這個市場的規模也估計錯誤。
以現在的實際狀況來看,手機處理器市場的規模比Otellini認為的大了上百倍還不止。
然而,即使Intel想反攻手機處理器市場,也必須先升級設備和製程,才有辦法跟台積電等競爭對手匹敵;此外,在定價上還得有突破性的優勢,才能將客戶從現有供應商手上吸引過來。
此外,還必須考慮到諸如PC與平板之類數量相對較少、但單價不見得高的市場。讓我們來看看Apple這個對照組的做法:iPhone和新款Mac筆電所使用的處理器,不僅效能接近,而且成本也差不多。

雲端伺服器晶片還是Intel的優勢嗎?

最後Gelsinger必須面對的,還有Intel稱為「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伺服器相關產品業務。過去,Intel的高階x86 Xeon處理器不僅銷售量大、利潤也相當高;但從2020年第四季的相關報告來看,資料中心產品的銷售量下跌了16%、營運收入也掉了40%。
奇特的是,近年的「在家工作」現象,讓提供雲端服務的公司業績都一路長紅,但Intel的這部份業務卻反而是往下掉的。
雖然資料中心方面的業務不如理想,但還不像當年錯過iPhone商機那麼遺憾;不過,Intel還是讓好幾個大好機會溜走了。例如,他們曾經有機會收購還在專注設計伺服器晶片的NUVIA。
2017年,Intel前總裁、也是雲端運算專家Renée James離職創立安晟培(Ampere)公司,推出自稱「世界第一款雲端專用」的Altra處理器(對,也是ARM架構)時,Intel也只是袖手旁觀而已。
更令Intel難堪的是,Ampere的經營團隊幾乎都是Intel校友,在雲端技術方面的經驗加起來超過200年。可以想像的是,這些人曾經在Intel內部主張「ARM路線」但卻落敗,所以只好黯然出走創立Ampere。
如果現在Gelsinger對Ampere有什麼說法,我們倒是很想參考看看。

「ARM風潮」其來有自

雖然這一股「ARM風潮」似乎是瞬間發生的,不過其實並非如此──它來自很長時間的醞釀。
在2011年1月的CES消費性電子產品展上,微軟執行長Steve Ballmer就已經講明,該公司自家硬體產品的處理器「不會只鎖定在Intel平台上」;而前述的2012年ARM版Surface,正是這句話實踐的結果。
所以筆者當時曾經評論:
對Intel而言,重回ARM業務(他們先前曾經擁有過,但在2006年把它賣給了Marvell公司)並不是什麼難事;只需要一些文書作業、一些資金、一組工程師,就可以重新開張了。Intel應該考慮再次跟隨微軟的腳步,製造ARM處理器來讓新的Windows + Office組合使用。
不過,當時話說得太早了,沒有考慮好這三個因素:
  • 將Windows和Office搬到ARM處理器上,做起來比說起來難得多,何況x86版還是開發的第一優先;
  • 當時ARM處理器廠商(除了Apple之外)還沒能推出效能達到「桌機等級」的產品;
  • 最重要的是,當時完全想不到,Intel在後來的十年之中仍然拒絕承認ARM的潛力。

結語

其實,2011年可以說是「Wintel」組合分道揚鑣的開端。當時微軟的公司市值是2,180億美元,而Intel則是1,230億,只有微軟的大約一半。
十年之後,微軟的市值已經成長了大約9倍,達到2兆美元;至於Intel,則只翻倍到2,650億。從這兩個數字的差異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投資人對它們在營運績效、以及未來成長方面的期待有所不同。
所以,Gelsinger接下來的工作是任重道遠的;至於能不能讓Intel重回往日光榮,就看他的本事會不會讓我們眼睛一亮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今在各種媒體上有許多怪現象,包括部分記者在採訪時的態度、以及事後處理報導內容的問題。這裡藉由商周郭執行長的一篇文章,期許媒體在發揮影響力之餘,更能帶來正確的價值觀。筆者相信,文中受訪者張忠謀先生所想表達的重點,其實不是「不好意思」,而是「誠信」。
回鍋Intel的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擁有非常紮實的資歷,以及十分卓越的管理能力。然而在面對外界的嚴酷挑戰,讓Intel必須重新定義產品設計、製程、甚至商業模式的現在,他能帶領Intel渡過眼前的難關嗎?
許多新科技已經影響了新聞業,但新聞業卻遠遠追不上科技的變化。過去在學校裡教的新聞工作流程,早就已經不管用了;因為有很多事情新聞業沒有經歷過、教科書上也沒有寫。現在,以Apple為首的內容製作技術,不僅改變了產業,還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
策略洞察力的關鍵,在於吸收外部投入、並將它們結合起來,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思考。既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專家直覺,那麼還不是專家的我們,又該如何培育策略直覺,以便應用在日常和商業世界裡呢?
原本只做Mac和iPhone的Apple,如果想要進軍汽車業,就必須做出技術比Tesla更先進、工藝比Benz更好的產品,才能脫穎而出。問題是,Apple的企業文化能培養出這樣的產品嗎?
在高科技浪潮的衝擊下,許多傳統產業都在為「數位化」和「轉型升級」煩惱。傳產在企業生命週期中碰到需要「轉型升級」的第一個「坎」,並不是高科技的衝擊、或是數位化的挑戰;而是「創業者」到「專業經理人」的角色改變,和管理工作的轉型升級。
現今在各種媒體上有許多怪現象,包括部分記者在採訪時的態度、以及事後處理報導內容的問題。這裡藉由商周郭執行長的一篇文章,期許媒體在發揮影響力之餘,更能帶來正確的價值觀。筆者相信,文中受訪者張忠謀先生所想表達的重點,其實不是「不好意思」,而是「誠信」。
回鍋Intel的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擁有非常紮實的資歷,以及十分卓越的管理能力。然而在面對外界的嚴酷挑戰,讓Intel必須重新定義產品設計、製程、甚至商業模式的現在,他能帶領Intel渡過眼前的難關嗎?
許多新科技已經影響了新聞業,但新聞業卻遠遠追不上科技的變化。過去在學校裡教的新聞工作流程,早就已經不管用了;因為有很多事情新聞業沒有經歷過、教科書上也沒有寫。現在,以Apple為首的內容製作技術,不僅改變了產業,還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
策略洞察力的關鍵,在於吸收外部投入、並將它們結合起來,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思考。既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專家直覺,那麼還不是專家的我們,又該如何培育策略直覺,以便應用在日常和商業世界裡呢?
原本只做Mac和iPhone的Apple,如果想要進軍汽車業,就必須做出技術比Tesla更先進、工藝比Benz更好的產品,才能脫穎而出。問題是,Apple的企業文化能培養出這樣的產品嗎?
在高科技浪潮的衝擊下,許多傳統產業都在為「數位化」和「轉型升級」煩惱。傳產在企業生命週期中碰到需要「轉型升級」的第一個「坎」,並不是高科技的衝擊、或是數位化的挑戰;而是「創業者」到「專業經理人」的角色改變,和管理工作的轉型升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些產業在AI的應用已經有相當明確的方向,投資當然要選擇相對明確趨勢的產業,像是AI PC! 雖然滲透率還非常低,但它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我認為未來所有的PC都會是AI PC。所以我就去尋找一般PC升級至AI PC時,有哪些零組件也會隨之升級,就讓我找到筆電觸控板龍頭、指紋辨識老二的義隆!
Thumbnail
2012年,是平板電腦開始新起的一年,同時微軟也在這年推了名為Windows 8的作業系統,想和iOS與Android在平板市場分一杯羹,只不過這並沒有引起多大回響,反而是招來許多使用者的的不滿和抱怨。就近,這套系統真的有大家說的這麼不堪嗎?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CPU架構的三大類型:ARM、x86和RISC-V。著重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和市場應用情況,並提到了Nvidia採用RISC-V架構的發展經過,以及ISA的定義和重要性。
Thumbnail
今天是美西時間6/18, 主要搜集第一天的主要對搭載高通新處理器( Snapdragon X Elite) 的AI PC 測試報告外以及市場對AI PC的反應, 並著眼於相關AI PC概念股, 高通與ARM的股價未來反應與展望。
Thumbnail
今年的台北電腦展(COMPUTEX 2024),可能是史上最多科技大咖會聚的一屆,NVIDIA輝達黃仁勳,AMD蘇姿丰、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高通執行長艾蒙等等,無一不是國際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很多演講中都提到AI PC,並且將之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究竟未來AI會在哪些領域率先成為市場主流呢?
Thumbnail
AMD執行長蘇姿丰為AI PC鋪墊了最好的紅毯,而這股浪潮,如同智慧手機的浪潮般,將是未來難以阻擋的趨勢。
Thumbnail
AMD 從一個小公司逆風翻盤,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終在蘇姿豐的帶領下重新崛起,成為與英特爾分庭抗禮的晶片巨頭。AMD 通過推出高性能 Zen 架構的 CPU 產品,以及在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的戰略佈局,成功擴大了市場份額,並實現了股價的百倍增長。
Thumbnail
筆記-2024.03.16-曲博 財訊訪談-談ARM *處理器的兩種架構: 精簡指令集RISC 複雜指令集CISC, *CPU為複雜指令集,運算能力較強,缺點是較耗電。 *ARM,為精簡指令集,運算效能較差,但較省電,屬於微處理器(MPU)。 *英特爾稱霸電腦用CPU, 然而手機較看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些產業在AI的應用已經有相當明確的方向,投資當然要選擇相對明確趨勢的產業,像是AI PC! 雖然滲透率還非常低,但它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我認為未來所有的PC都會是AI PC。所以我就去尋找一般PC升級至AI PC時,有哪些零組件也會隨之升級,就讓我找到筆電觸控板龍頭、指紋辨識老二的義隆!
Thumbnail
2012年,是平板電腦開始新起的一年,同時微軟也在這年推了名為Windows 8的作業系統,想和iOS與Android在平板市場分一杯羹,只不過這並沒有引起多大回響,反而是招來許多使用者的的不滿和抱怨。就近,這套系統真的有大家說的這麼不堪嗎?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CPU架構的三大類型:ARM、x86和RISC-V。著重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和市場應用情況,並提到了Nvidia採用RISC-V架構的發展經過,以及ISA的定義和重要性。
Thumbnail
今天是美西時間6/18, 主要搜集第一天的主要對搭載高通新處理器( Snapdragon X Elite) 的AI PC 測試報告外以及市場對AI PC的反應, 並著眼於相關AI PC概念股, 高通與ARM的股價未來反應與展望。
Thumbnail
今年的台北電腦展(COMPUTEX 2024),可能是史上最多科技大咖會聚的一屆,NVIDIA輝達黃仁勳,AMD蘇姿丰、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高通執行長艾蒙等等,無一不是國際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很多演講中都提到AI PC,並且將之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究竟未來AI會在哪些領域率先成為市場主流呢?
Thumbnail
AMD執行長蘇姿丰為AI PC鋪墊了最好的紅毯,而這股浪潮,如同智慧手機的浪潮般,將是未來難以阻擋的趨勢。
Thumbnail
AMD 從一個小公司逆風翻盤,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終在蘇姿豐的帶領下重新崛起,成為與英特爾分庭抗禮的晶片巨頭。AMD 通過推出高性能 Zen 架構的 CPU 產品,以及在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的戰略佈局,成功擴大了市場份額,並實現了股價的百倍增長。
Thumbnail
筆記-2024.03.16-曲博 財訊訪談-談ARM *處理器的兩種架構: 精簡指令集RISC 複雜指令集CISC, *CPU為複雜指令集,運算能力較強,缺點是較耗電。 *ARM,為精簡指令集,運算效能較差,但較省電,屬於微處理器(MPU)。 *英特爾稱霸電腦用CPU, 然而手機較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