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電腦上小小的 Intel 貼紙!Intel 轉戰 CPU 的發展史回顧|趕快tech我 EP8.2.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怪獸科技公司,用10分鐘帶你探索最新科技趨勢。
收聽Podcast:https://linktr.ee/monstech_inc
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上一篇,我們一路從晶片的發展史,介紹 Intel(英特爾)創立、研發產品最後逐漸轉虧為盈的過程,今天,就讓我們繼續看到 Intel 後續的發展。

Intel(英特爾)公司簡介

Intel(英特爾)公司簡介

急速發展

轉型到CPU的開始

到了 1970 年代,由於與日本 Busicom 合作,Intel 開始發展處理器,製造出第一顆 CPU Intel 4004,不過當時 Intel 主要的營收仍然來自記憶體,因此並沒有全力發展 CPU。直到 1980 年代個人電腦發展後,日本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廠開始壓縮到 Intel 的利潤,才讓當時的 CEO 安迪.葛洛夫計畫將 Intel 轉型成一個發展 CPU 的公司。

安迪.葛洛夫(Andrew S. Grove)/圖:Intel

安迪.葛洛夫(Andrew S. Grove)/圖:Intel


話是這樣說,但當時的 Intel 無法完全獨立以消費者的需求生產 CPU,所以,為了推動轉型、有點偏執狂的葛洛夫只好硬著頭皮,在三個不同地區的工廠開始生產處理器,並在 1985 年開始削弱自己的競爭對手如 Zilog 或 AMD,停止授權晶片設計給兩家公司代工。

不過即便如此,CPU 仍然無法成為 Intel 的主要收入,直到了 1985年 IBM 開始採用 Intel 一款 X86架構 CPU 80286,此時 Intel 的 CPU 才漸漸成為其主要營收。


技術突破與行銷策略

緊接著, Intel 迎來了急速發展的階段。1998 年,CEO 從葛洛夫換成了克雷格.巴瑞特,這個期間除了技術上的突破外,為了拓展產品的市占率,Intel 用了兩個行銷策略,首先是 Intel Indside 運動,也就是貼上大家常在筆電上看到的標籤,這項運動讓原本默默無聞的 Intel 開始走向大眾;第二項則是建立系統部門,製造自家的個人電腦主機板,開始搶佔大型電腦公司以外的小型個人電腦組裝公司的市場。

Intel Indside 運動/圖:Getty Images

Intel Indside 運動/圖:Getty Images

促成和大客戶 Apple 的合作

2005 年, CEO 保羅.歐德寧上任,一上任就促成了和 Apple 的合作,這是因為賈伯斯認為 IBM 的 Power PC 架構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能滿足 Apple 的需要,所以,歐德寧抓住機會向賈伯斯推薦自家的 X86 架構。

不過,Intel 與過去我們提及的微軟一樣,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合作夥伴 Apple發表的 iPhone 將掀起一波翻轉世界的行動裝置浪潮,也就錯過了將自家的 CPU轉移到行動裝置的機會。

儘管如此,Intel 在電腦 CPU 仍有不錯的發展,於此同時,許多競爭者也迎頭趕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Intel 的老對手 AMD,兩家在電腦 CPU 的競爭上互有消長, 也推動了整個 CPU 邁向多核心發展的進程。

現況

急轉直下?重新崛起?

2020 年,Intel 的大客戶 Apple 宣布將不再採用 Intel 的 X86 架構,並全面開發 Arm 架構晶片,也就是後來的 M 系列晶片,這使得 Intel 陷入空前危機,在疫情時代,半導體供不應求的情況下,Intel 的淨利潤卻在減少。

於是,2021 年離開 Intel 11 年的派屈克.格爾辛格被邀請回來擔任執行長,他一回來就修改 Intel 過時的政策,甚至向美國政府喊話投資本土半導體產業,倚賴台積電風險太大,希望獲得更多金援促成轉型。

派屈克.格爾辛格(Patrick Gelsinger)/圖:Intel

派屈克.格爾辛格(Patrick Gelsinger)/圖:Intel



avatar-img
怪獸科技公司✖️沙龍
27.3K會員
441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2025/04/25
本文探討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的崛起之路,以及他和伊隆·馬斯克的合作與決裂。從奧特曼的童年經歷、創業歷程,到 OpenAI 的創立、轉型以及與微軟的合作,探討了 AI 發展的潛力和風險,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4/25
本文探討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的崛起之路,以及他和伊隆·馬斯克的合作與決裂。從奧特曼的童年經歷、創業歷程,到 OpenAI 的創立、轉型以及與微軟的合作,探討了 AI 發展的潛力和風險,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從《張忠謀自傳:下冊》,拆解張忠謀如何從德州儀器副總裁,歷經三次辭職低潮,最終在56歲創立台積電並使其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歷程,分析張忠謀的管理哲學、商業模式、技術策略和關鍵決策,例如選擇ASML設備、與蘋果的策略聯盟等,以及台積電如何利用學習曲線理論、規模經濟和投資策略來擊敗競爭對手。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從《張忠謀自傳:下冊》,拆解張忠謀如何從德州儀器副總裁,歷經三次辭職低潮,最終在56歲創立台積電並使其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歷程,分析張忠謀的管理哲學、商業模式、技術策略和關鍵決策,例如選擇ASML設備、與蘋果的策略聯盟等,以及台積電如何利用學習曲線理論、規模經濟和投資策略來擊敗競爭對手。
Thumbnail
2025/03/07
輝達的成功,不僅來自技術突破,還來自戰略選擇。在 GPU 的運算潛力尚未被業界認可時,黃仁勳率先押注 AI,建立 CUDA 生態系統,讓輝達成為 AI 產業的重要一環。然而,輝達能快速崛起、抵禦市場風暴,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黃仁勳的管理哲學。
Thumbnail
2025/03/07
輝達的成功,不僅來自技術突破,還來自戰略選擇。在 GPU 的運算潛力尚未被業界認可時,黃仁勳率先押注 AI,建立 CUDA 生態系統,讓輝達成為 AI 產業的重要一環。然而,輝達能快速崛起、抵禦市場風暴,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黃仁勳的管理哲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手機浪潮後,微軟透過「雲端至上」和 AI Copilot 生產力應用,重新站回高峰。那 Intel 呢? 為了讓 Intel 重回高峰,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公布「IDM 2.0」策略,進軍晶圓代工領域,讓晶圓製造部門成為獨立的事業單位。這樣的舉措,會對整個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Thumbnail
手機浪潮後,微軟透過「雲端至上」和 AI Copilot 生產力應用,重新站回高峰。那 Intel 呢? 為了讓 Intel 重回高峰,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公布「IDM 2.0」策略,進軍晶圓代工領域,讓晶圓製造部門成為獨立的事業單位。這樣的舉措,會對整個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Thumbnail
我們在介紹 Intel 時曾經提及,Intel 的兩位創辦人羅伯特.諾伊斯及高登.摩爾原本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員工,辭職後才共同創辦了 Intel 這件公司,而事實上,我們今天介紹的 AMD,它的創辦人傑瑞.桑德斯,也是從仙童半導體公司辭職的銷售主管,也就是說,桑德斯與諾伊斯、摩爾本是熟識
Thumbnail
我們在介紹 Intel 時曾經提及,Intel 的兩位創辦人羅伯特.諾伊斯及高登.摩爾原本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員工,辭職後才共同創辦了 Intel 這件公司,而事實上,我們今天介紹的 AMD,它的創辦人傑瑞.桑德斯,也是從仙童半導體公司辭職的銷售主管,也就是說,桑德斯與諾伊斯、摩爾本是熟識
Thumbnail
到了 1970 年代,由於與日本 Busicom 合作,Intel 開始發展處理器,製造出第一顆 CPU Intel 4004,不過當時 Intel 主要的營收仍然來自記憶體,因此並沒有全力發展 CPU。直到 1980 年代個人電腦發展後,日本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廠開始壓縮到 Intel 的利潤
Thumbnail
到了 1970 年代,由於與日本 Busicom 合作,Intel 開始發展處理器,製造出第一顆 CPU Intel 4004,不過當時 Intel 主要的營收仍然來自記憶體,因此並沒有全力發展 CPU。直到 1980 年代個人電腦發展後,日本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廠開始壓縮到 Intel 的利潤
Thumbnail
談到 Intel,我們必須得先追溯晶片的發展史:一開始的電子計算機,其實是透過真空管作為電路控制的電子元件,以進行電流開關以及放大訊號。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個罐子抽真空,而裡面有電路的設計,然而,這種零件非常容易壞。
Thumbnail
談到 Intel,我們必須得先追溯晶片的發展史:一開始的電子計算機,其實是透過真空管作為電路控制的電子元件,以進行電流開關以及放大訊號。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個罐子抽真空,而裡面有電路的設計,然而,這種零件非常容易壞。
Thumbnail
本文是金融時報年度好書,引起各種討論的《晶片戰爭》的第二部份精彩內容書摘。這部份談到了為何英代爾後來長期成為半導體業霸住的關鍵發展,和英代爾在民間商業應用突破平行發展的晶片軍事應用革命(後來在柯林頓政府和第二次台海危機時擔任國防部長的Perry是關鍵人物)還有八零年代面對日本半導體廠商來勢洶洶的挑戰
Thumbnail
本文是金融時報年度好書,引起各種討論的《晶片戰爭》的第二部份精彩內容書摘。這部份談到了為何英代爾後來長期成為半導體業霸住的關鍵發展,和英代爾在民間商業應用突破平行發展的晶片軍事應用革命(後來在柯林頓政府和第二次台海危機時擔任國防部長的Perry是關鍵人物)還有八零年代面對日本半導體廠商來勢洶洶的挑戰
Thumbnail
目前Intel的製程是不如台積電的,所以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也信誓旦旦要透過改造公司為「Intel 2.0」、並且在幾年之內迎頭趕上。這一點是值得尊敬與期待的,但是落實在這次的「改名」動作上,目前看來並不是非常高明。
Thumbnail
目前Intel的製程是不如台積電的,所以新執行長Pat Gelsinger也信誓旦旦要透過改造公司為「Intel 2.0」、並且在幾年之內迎頭趕上。這一點是值得尊敬與期待的,但是落實在這次的「改名」動作上,目前看來並不是非常高明。
Thumbnail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Thumbnail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Thumbnail
Intel不是不能打Apple、也不是不能打含恨分手的前客戶(還是Apple);但是以Intel作為處理器廠商的地位,去打電腦成品的form factor(造型/型態)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行為。
Thumbnail
Intel不是不能打Apple、也不是不能打含恨分手的前客戶(還是Apple);但是以Intel作為處理器廠商的地位,去打電腦成品的form factor(造型/型態)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行為。
Thumbnail
大家耳熟能詳的「Windows + Intel」組合,三十年來在電腦產業中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但ARM處理器的崛起,將會讓市場重新洗牌,讓Intel的新執行長必須做出重大的決定:他不僅必須挽回前三任的錯誤,更要讓Intel重新發光發熱。
Thumbnail
大家耳熟能詳的「Windows + Intel」組合,三十年來在電腦產業中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但ARM處理器的崛起,將會讓市場重新洗牌,讓Intel的新執行長必須做出重大的決定:他不僅必須挽回前三任的錯誤,更要讓Intel重新發光發熱。
Thumbnail
當 Pat Gelsinger 回鍋 Intel 擔任 CEO 的時候,外界都很關注這位英特爾老將+技術大神,能如何扭轉 Intel 目前的局勢。而在上任將近一個月之後,Pat Gelsinger 提出了計畫 - 要讓 Intel 重回晶圓代工,打造 IDM 2.0 模式,這會是正確的策略嗎?
Thumbnail
當 Pat Gelsinger 回鍋 Intel 擔任 CEO 的時候,外界都很關注這位英特爾老將+技術大神,能如何扭轉 Intel 目前的局勢。而在上任將近一個月之後,Pat Gelsinger 提出了計畫 - 要讓 Intel 重回晶圓代工,打造 IDM 2.0 模式,這會是正確的策略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