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殺牛犯法到牛肉麵王國,台灣的食牛文化怎麼形成的?

2023/06/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牛肉麵、牛肉湯,是外國人來台必吃的特色美食,台灣食牛文化源於多重文化的交融,早期荷蘭人引進牛隻耕田,是農夫的得力助手,但到了日治時期,台灣面臨產業轉型,加上西方觀念的影響下,食牛狀況日益普及,如今許多牛肉料理,更是台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灣於荷蘭人統治時期,為了開墾土地,從澎湖、漳洲、印度等地區引進了黃牛,進而發展出水稻、蔗糖等作物量產。作物成熟後,荷蘭人展開進出口貿易,一方面將稻米、蔗糖以及鹿皮賣給日本與中國,另一方面也引進豌豆、番茄等作物來種植。
明清時期,水牛成為農夫得力助手,加上清朝大清律令嚴格規定:「私自宰殺自家牛隻或馬匹,杖一百。」,因此別說是牛肉了,要看到有人殺牛都有困難。
然而官方雖然如此規定,但等到牛老了,無力耕田,許多農夫在生活困頓、缺錢過日子的情況下,仍會忍痛將牛隻賣給屠夫,藉此換取一些錢財,而屠夫也會透過牛隻身上的牛油、牛皮等物資來進行貿易,成為當時一種地下交易。
一方面為了生活,一方面又是攜手合作的好夥伴,兩股力量在當時社會中相互拉扯,因此也有很多傳聞,說牛是有靈性的,遷去市場把它賣掉它會流眼淚,吃牛肉會衰等等,目的都是希望大家不要忘本,不可以為了利益而犧牲同伴。
直到日治時期,原以農業為主的台灣,逐漸轉型成工業社會,加上明治維新促使日本人西化,島上不吃牛肉的習俗漸漸被扭轉。一位日本專門研究當時台灣社會的專家,池田敏雄,他在1941年創立了觀察台灣民俗文化的刊物,《民俗台灣》裡面提到,早期台灣人不忍心屠宰牛隻的行為,已經漸漸消失,吃牛肉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台灣人的一種日常了。
民俗台灣(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農具機械化的浪潮,使得傳統水牛耕作的場景日益減少,政府也注意到民間牛肉需求越來越高,於是民國61 年起設立肉牛專業區、民國 63年開放牛肉進口。到了近代,已經從沒吃過牛肉也看過牛走路,變成沒看過牛走路,也吃過牛肉了。
台灣最知名的牛肉料理,莫過於牛肉麵。口味分成紅燒、清燉兩大宗,我們常聽到的川味紅燒牛肉麵,看似來自四川,但其實卻是來台外省人所發明的。來台外省人因懷念家鄉味,將辣豆瓣、香料加入湯水熬煮,形成鹹香帶著辣味的川味牛肉麵。
此外,還有一種蘭州牛肉麵,蘭州位在中國甘肅省一帶,蘭州也被視為是中國牛肉麵的發源地。這種牛肉麵的特色在於麵條,通常還要符合,一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黃的風格,一清是湯頭清,清燉的概念,二白則是要有白蘿蔔,三綠則是蒜苗,四紅是加點辣椒,五黃是麵條要油亮。
台灣牛肉麵由外省老兵因思念家鄉而轉化出來的一種料理,隨著生活品質進步,牛肉麵的用料也越來越講究,從熬湯的材料,製麵的手藝到牛肉部位的選擇,即便是平民小吃,在台灣還是出現過一碗要價一萬元的頂級牛肉麵。
台灣的飲食文化相當多元,也造就了我們的美食特色,如果有位外國朋友來台灣,你會推薦他哪一道台灣的料理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0會員
58內容數
人類的生活裡,都在不斷創造歷史,那些我們聽過的品牌,有印象的歷史事件,他的起源故事究竟是甚麼?這些內容,都在Podcast頻道《週報時光機》裡,講給大家聽,同時也將濃縮成摘要,透過文字,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歷史大小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