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都聽過一種說法「大腦不是用來記憶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但我們大可不必把他們視為對立的二元關係;相反的,良好的記憶是幫助思考的起點,有助於深化針對資訊的處理及分析能力。然而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許多人早已惰於「記憶」生活中的事物,甚至認為自己只是單純的「記性不好」。本書經由深入淺出的方式,改變我們對於記憶力的印象。事實上,記憶不僅相當容易被訓練,良好的記憶方式更可以打破年齡帶來的限制:你的大腦,其實什麼都記得住!
鍥子
作者史考特,在三十六歲生日那年被診斷罹患甲狀腺癌,必須在所謂的鉛隔離室進行放射化療。懷著純粹打發時間的心態,史考特開始閱讀大腦與學習技巧權威學者東尼·布贊的知名著作—《運用完美記憶》。作者在治療過程回想起自身成長歷程的點滴,曾經在鋼琴演奏會上大出糗的忘記曲目最後黯然離場,在大學求學時期拼命讀書卻仍然無法及格。作者描述,直至現今他都還能記得教授臉上那鄙夷的神情。史考特形容他自己是個不擅記憶的人,也曾有著因為記憶力不佳,認為自身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但他透過布贊的理論,逐漸開啟人類記憶力的奧妙之門,並連續奪得美國記憶大賽的四屆冠軍!史考特運用自身的經驗展現,正確提升後的驚人記憶力。
記憶,是可以被練出來的
每當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東西,就形同創造一種新的「經驗網路」,數千個稱之為神經元的大腦細胞會像拼圖遊戲一般組成圖畫,這些圖畫就是「經驗」,而這些碎片組合的模式就是記憶。一個神經元可以與其他數萬個神經元連結,以此形成極複雜的資訊網路系統,儲存我們日常使用的大量數據,人的一生,大腦可以儲藏的資料甚至是全世界所有印刷品數量的五倍!而來自感官的各種刺激(舉凡看、聽、觸、味、嗅覺)任一種都能創造記憶,愈多感官牽涉在內,就會有愈多大腦區域被觸發,相對增加我們的記憶力;而大腦愈是鍛鍊,處理資訊就越有效率。以倫敦的計程車司機為例,日常頻繁的接觸街道網路,造就了高度的「空間記憶能力」,這些司機的海馬迴也比實驗的對照組還要大,更容易將現行記憶轉換成永久記憶。由此可見,任何人經過訓練,絕對都能擁有超強的記憶力。
寫作,幫助記憶
了解思考與記憶的最好途徑,莫過於定期寫下經驗。
史考特在本書推崇備至的方法就是—寫日記。日記幫助透露你天生的長處,你可能長於記憶名字或臉孔,或者你擅長記憶數字。日記協助我們把被時間洪流沖刷掉的資訊保存下來,寫日記主要經由三個基本層次培養與辨別記憶。
鍛鍊心靈之眼
過完一天,當你坐下來開始記錄,就等於重建你一天的生活。你會發現有些部分異常清晰,有些則顯得相當模糊。但很快你能記得的部分將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目標並非記下每件發生的事,而是希望能日復一日對於自己遭遇什麼更有意識,並了解自己對於這些事有何感想。
釐清自己的興趣
一天結束時,我們的心靈會自動過濾掉許多資訊,剩下的都是我們認為有趣的、重要的,抑或二者皆是。有時我們會告訴自己:「這件事很重要,我一定要記得」。但卻在十分鐘後卻全部遺忘,反而有許多看似不重要的事物,例如卡通的旁白、電影的名言,竟然聽一遍就記住了,這種現象稱為「心靈棉絮」。特別擅長記憶字句,屬於左腦活動;而聽過一遍就能記得,則代表擁有優秀的聆聽技巧。活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記憶,能夠使記憶力進一步的增加。
辨識記憶中的那些部分已具備完善功能
日記的內容,包含感官訊息與情緒輸出,兩者都是記憶中非常重要的成分。每天晚上寫日記,可以幫助自己了解那些感官與情緒是自己最常使用的,除了可以善加利用這些長處。另一方面,也可以設法連結不常使用的部分。
學會了增強記憶的保存方式,我們又該如何訓練集中記憶呢?
PART2 待續......
作者介紹:礦物質
社會科學研究者,喜歡嘻哈音樂,也喜歡研究政治學、經濟學等專業科目,熱衷思辯與分析。台南人,手遊與影集重度成癮患者,也是個美食家。以文字捕捉世界值得紀錄的一方天地,夢想成為一個專業的操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