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主要段落分成:
1.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分享?
2.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3. 內容重點
4. 心得
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 人臉辨識使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但必須思考背後產生的問題點
作者想表達甚麼?
- 人臉辨識技術被濫用的危險性
- 提醒立法者應該要針對AI以及人臉辨識的機制進行遏止
重點內容
利用AI來分析政客們在會議期間,是否有滑手機
比利時藝術家Dries Depoorter
- 審查YouTube上的當地議會直播,可以直接識別出誰在使用手機。
Twitter上會自動剪出這一段畫面,然後附上一句話:親愛的XX議員,請專心。
人臉辨識技術被濫用的危險性
- AI抓出來的這些大多數畫面中,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議員是利用手機來查資料
- Depoorter以政治家為目標
- 在推特上自動發出這種「羞辱」
- 目的是讓立法者成為人臉辨識的受害者,他們才會感覺到「痛」,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 AI技術本身,依照設計師丟給他什麼限定的材料,然後吐出結果出來。
- 並不會理會背後的原因。
- 被用在不同國家的員警,用來尋找犯罪嫌疑人或是挑出參與抗議的抗議者。
- 員警可能只是依照AI給予的答案來逮人,但不問AI的判斷是否合理。
應該要採取行動針對AI以及人臉辨識的機制進行遏止,以避免造成毀滅性的結果。
個人心得
- 用親身經歷的方式給權力者反思其利弊
- 人臉辨識技術,背後的隱私權議題
- 反人臉辨識技術
- 被有心人士(掌握人臉資料)換臉的風險
- 人臉辨識技術,不同人種會有辨識度偏差的問題發生
- 大陸有些國中小,開始於上課實施人臉辨識
學生上課被捕捉到的行為舉止都變成成績的一部分
- 或許未來會有一套人臉辨識技術,專門監視員工是否有在認真上班
- 數據時代:便利性與隱私權之間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