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五識身相應地 第一 P.13

本地分中 五識身相應地 第一 P.1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回頭來看「決定心」,於眼識中的種種判斷,最基本的「是什麼」-我瀏覽了一切它向我展現而我能夠以眼辨識的最基本,就已知物而言,我於相對的剎那間確定了-我所看見的是個「什麼」,如它向我展現的確是「什麼」。由「正知」到「正見」於物我相對的一剎間完成。對於陌生未知之物,分辨至確認的過程或許就長一點,這個過程拆細了來看,就是抽象特質與既定類型對位、歸納的過程。例如我在黑暗中見到一道影子直到我確認它是什麼的過程。

於「辨認」的客觀目的下,這個環節為什麼開始涉入主觀而有染淨之分呢?首先,未知促發想像,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原因,許多人在未知的不安促動下,會直接以這個想像為認識依據,做成判斷。其次,一般人對這種種客觀性質中的種種已知,已經是以種種世俗歸納原則類型化了的概念,是一個結論,故此,「這是」很直接就能通向個別類型概念中的這一物,進而直達「我討厭⋯⋯」或「我喜歡⋯⋯」,故此之後有「等流眼識」⋯⋯我看了一下名詞定義,這實際上是什麼呢,我們就近以眼識舉例,「我看著令我心生厭惡之一物,那一物就必然具有討厭的特質」「我看著我欲望之一物,此物就必然具有勾起欲望的特質」、「這一物令我感傷,我就把它歸於能令我心生感傷的一物、沒事僅量避免接觸它。」

物我之間的特質和價值是對等的,但是我們注意到,這些促動主觀感受的特質並不源自於物而源自「我」的經驗,是「我」的經驗取代了物性獨立的本然,把客觀物性經驗化了。「我的經驗化」幾乎不可免的使物質客觀展現的特性受限而趨於窄化。




avatar-img
胡兒的沙龍
10會員
327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