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的整建與經營策略

2021/08/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前陣子發了兩篇文章,分別是談論「社群經營的技巧」與「面對質疑的態度」,而後我又荒廢了社群經營好一陣子。
其中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當我開始應對社群經營的種種問題,並且去處理的時候,我發現耗費的時間成本很高,而這些時間成本,同時降低了生產「有效內容」的效率。
所以我又開始思考,在前篇文章當中我提出的幾個觀點,也就是「要投注時間與精神去建立客群的信任度,一開始是不會有收益的」、「跟上議題,並且採取行動」等等。
我自己在做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東西耗費的時間成本,真的不是一般的高,尤其是連思緒也投注上去時,那就更無法衡量了。
思考與觀察:找出個品經營的關鍵與問題
透過思考、觀察與紀錄,將策略性與效率的管道找出。(示意圖)
在這樣的歷程中,我產生的疑問是,「要如何進行有策略性,且具有效率的的個人品牌經營模式?」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即是因為衡量上面的要點之後,我發現社群經營的策略是有必要進行調整的,不過也因為最近常在寫一些偏學術性質的文章,所以又把社群擱置了一段時間,這段期間把之前臉書粉專、IG帳號的一些舊東西都清乾淨,我覺得像是一種「去蕪存菁的打掉重練」。
它就這樣擱置在那邊,我一連思考好幾天,關於整個個人品牌要重新建立與整頓,我需要做些什麼樣策略上的調整,並且含括我上述疑問提到的「策略性」與「效率」。
一個有信度與效度的個人品牌是要長久經營的,勢必不能只是像上次的初步策略一樣,快速吸引潛在客群的注意力,但是我發現這個注意力只能是一時的,加上上一次的社群經營操作是在臉書的平台上,而我自己在臉書發的文章定向很分散,也自然沒有辦法留住客群的注意力,甚至持續追蹤這個平台。
所以,我的第一個步驟是品牌的「統整」與「聚焦」,統整,基本上就是將我自己這個個人品牌中,希望進行行銷的服務/專業領域統合,將手邊有的資源整理在一起,在這個統整的動作時,我也去架設了一個偏介紹性質的個人網站。
在這個網站當中,主要是「統整」我在經營個人品牌上的優勢能力,與曾經有過的經驗/作品彙整,例如文學創作的部分,就將曾出版過的小說與購書連結、正在募資中的詩集、網站上連載的小說等等彙集,專欄的部分就將與民眾新聞網合作撰稿的「心理室專欄」整理連結,也放上之前在臉書發布的專題文章。
在統整這些的過程中,也順帶要思考一件事,就是如何將這個個人品牌「聚焦」?
我在觀察我自己社群的時候,我發現我生產的內容常常都是過於分散的,並且沒有一個「主軸」。
在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我開始去找其他也在經營個人品牌的社群經營者,他們多少都有幾個比較明確的品牌定位,這通常與專業、職業有關,當然,也有一部分是關於「個人特質」,例如東默農老師最近的文章中談論的「做自己」,還有幾篇文章中都有提到的,關於個人品牌中的「人設」,都讓我不斷的在思考,要如何去整合,並且透過聚焦,放大自己的優勢。
在思考的期間,我也看到前關鍵評論網主編小羊,最近開始經營的IG帳號,他的定向就是「學習家」,這個定向可以發展很廣義的內容,例如原子習慣、奧運選手名言、體育改革等等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同時都可以扣合回「學習」這個定位。
個人品牌=專業+特質+經驗
經營個人品牌,要讓三者加成達到最大效益
這是我觀察了上述許多現象之後,統整出來的品牌公式,要成功的在廣泛的社群當中,行銷自己的個人品牌,靠的就是這三項的缺一不可。
  • 專業:核心發散法
專業不用說,就是鎖定在自己個人品牌中的專業能力領域,以我自己來看,就是文學、心理學兩大主要的領域,教育、社論、商管思維、行銷、財經、影視等等則是會結合的次要領域。
在這部分,我採用的策略是「核心發散」,關於這點,基本上就是集中一至兩個核心專業,並且透過這些專業去互相結合,或者帶進次要領域,去思考如何生產出可以行銷的價值內容。比如我最近看到 大人學 上的一門課程,叫做「專案心理學」,就是結合了「專案管理」與「心理學」兩個專業生產出的價值內容。
而在我自己生產的內容當中,如「影視心理學」,就是跨領域結合的實例內容,通常跨領域內容的結合如果夠有創意,可能還會變成一門「個人品牌專屬」的學問與專業,這也是在經營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去接收新的資訊,發掘,思考各種可能性,也呼應到前面說的內容,不要偏離主軸,而是「在主軸當中求新求變」。
  • 特質:你是誰,與你想帶出什麼?
再來是特質的部分,也是我在思考這些事情時,最迷惘的地方,在個人品牌當中「是個什麼樣的人」,有時候比「有著什麼樣的專業」更來得重要。在我的個人品牌經營當中,我個人覺得,這一環是我最大的缺失,於是我整理出了幾個形容。
「挑戰」、「堅持」、「深度」、「自信」、「意志力」。這些可以稱作個人品牌的特質,又可以說是品牌精神,也就是要透過品牌,傳遞的內在意念與價值。
在企業廣告或者產品行銷時,這些品牌精神是透過「產品」體現的,而在個人品牌當中,這些是透過「個人」與生產的「價值內容」一起去體現。
當然我發現在體現這些的時候,容易出現很多「心口不一」的部分,這時候就要自我審視,因為個人品牌在行銷的過程當中,會不斷的被受眾審視,如果一個社群經營者缺乏自我審視,那很可能就會走在自己的盲點中而不自知。
  • 經驗:結合專業與特質的證明
最後一個是經驗,這個經驗並不只是一般的經驗,而是「特別的經驗」、「能夠引起共鳴的經驗」,並且這樣的經驗要結合前面的兩者,既有專業,又能夠體現特質。
以我自己來看,就是「十六歲成為公開班講師」、「獨立出版作品」、「擔任民眾新聞網的心理室專欄作者」、「與劇本殺工作室合作」、「接受podcast訪談」、「擔任家教」、「接案經驗」、「台積電新詩三獎」等等。
這些經驗都是專業的體現與堆疊,結合我上述提到的特質,會增加個人品牌的一致性與說服力,並且某些經驗(例如得文學獎),也是專業的一種證明。
以下的影片訪談即是關於我的經驗部分。
跟上議題潮流與受眾的定向
在個人品牌中培養的受眾定向,也就是受眾會「期待」這樣的個人品牌生產出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品質必須有效率,排程與一致性。
加上時事與議題的潮流(例如前陣子的奧運),並且「策略性」的挑選時機與方式,進行社群互動,這部分在前篇文章當中有提到,而關於「效率」的部分,我認為是要在社群互動的過程中,減低一些與主軸不相關的事務,進而達到策略化經營的目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秋逸靈
    秋逸靈
    現職講師、文字工作者與專欄作家,亦從事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曾出版過長篇小說且開設過公開班,現持續在文學與非文學的領域上寫作。 寫作主題多為心理相關議題、社會時事評論、哲學思維、商管、法律等等,也在探討許多跨領域結合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