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私,你就注定做奴工》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呢本書有提供官方網站試讀

素聞呆總打過好多份工,但寫書一事佢一直無講,直到出版社FB公佈封面嗰下先知道,趁住書展就去捧場。

出嚟打過一段時間工既人,就會明白書裏面嘅心得係非常實際嘅建議,而且言簡意賅唔會兜大圈,絕對唔係啲知名巨商活過半世人想留低一兩本用自己三七臉繑住雙手微笑做封面嘅名言雋語書,或一味sell正能量往前衝唔怕蝕底就有回報嘅心靈雞湯可比。

自問唔可以厚住臉皮自稱職場新鮮人,有啲教訓已經喺挫折同被背叛之中學到,睇呢本書時就相當有共鳴。但有啲位未諗通,埋藏喺心底,都可以畀作者輕輕化解。例如佢指出職場裏面所有人各自都有自己嘅目標,見識過有個人嚟返新工係為咗結識戀愛對象,幾個月之後無收穫就拍拍屁股辭職走人;我就明白,既然啲目標係可以咁唔關工作事,面對啲同事上司下屬客戶嘅各種行徑,心態實在唔使太過執著。乍看短短幾句,其實係作者喺職場打滾多年所領悟出嚟嘅心得,有助讀者喺各種情況下維持心情同工作質素穩定,十分值得一睇。

作者:呆總(FB專頁:呆總的碎碎唸
出版:星夜出版官方網站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購自:2021香港書展星夜夢繪攤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翼雙飛的沙龍
6會員
21內容數
專題名稱的靈感來自求學時期要寫的「閱讀報告」。有些人勉為其難地完成這類功課後,餘生便不再閱讀,非常可惜。 傳播思想的媒介百花齊放,但文字仍然是效率相對高、門檻相對低的媒介,很多思想仍然只能用文字讀到。不讀書,錯失的東西太多了。 本專題並不嚴謹,只是分享一下看書的感受,希望令多一個人多讀一本書,推廣閱讀順便留個記錄。
翼雙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4
任何人在島上產生的視覺、聽覺、情緒及思考等腦電波,均會被一個名為記憶管理局的官方機構以腦波天線收集,在有需要時可以按程序調閱。由於每個人的雙眼都是監控攝錄機,尼歐市的犯罪率近乎零,而這個龐大的人類腦波資料庫也吸引了不少學者前來進行研究。
Thumbnail
2024/09/14
任何人在島上產生的視覺、聽覺、情緒及思考等腦電波,均會被一個名為記憶管理局的官方機構以腦波天線收集,在有需要時可以按程序調閱。由於每個人的雙眼都是監控攝錄機,尼歐市的犯罪率近乎零,而這個龐大的人類腦波資料庫也吸引了不少學者前來進行研究。
Thumbnail
2024/09/07
夜透紫因十分喜愛唐滌生原著的《再世紅梅記》,在多番觀賞之後,將她對一些情節的疑問以她筆下的這篇《再世紅梅之庵堂夜話》將解答「演」出來,而在短短萬多字裏,戲裏戲外皆是謎,令人目不暇給。至於冒業的《浮士德殺人事件》,則是今次我最喜歡的一篇......
Thumbnail
2024/09/07
夜透紫因十分喜愛唐滌生原著的《再世紅梅記》,在多番觀賞之後,將她對一些情節的疑問以她筆下的這篇《再世紅梅之庵堂夜話》將解答「演」出來,而在短短萬多字裏,戲裏戲外皆是謎,令人目不暇給。至於冒業的《浮士德殺人事件》,則是今次我最喜歡的一篇......
Thumbnail
2024/02/25
人為的地界可以在頃刻之間就敲定,但一方水土就如同生於其中的一方人一樣,人不能一夜之間從嬰兒變成大人,香港社會的建立、權力的衝突、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傳承,過程就更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了解香港人的由來,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香港如何成為香港。
Thumbnail
2024/02/25
人為的地界可以在頃刻之間就敲定,但一方水土就如同生於其中的一方人一樣,人不能一夜之間從嬰兒變成大人,香港社會的建立、權力的衝突、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傳承,過程就更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了解香港人的由來,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香港如何成為香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剛開始翻閱這本書,看到作者不斷歌頌工作對人生的價值和性靈的陶冶,以為是一本站在資方角度鼓吹社畜全心奉獻給工作的洗腦書,要不就是作者是個過度天真的工作狂異類。加上聽友人評論是「觀念過時的心靈雞湯」而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讓我一度覺得我為什麼要讀它。 然而讀到後來,覺得對工作上的心態調整的確有些不錯的啟發
Thumbnail
剛開始翻閱這本書,看到作者不斷歌頌工作對人生的價值和性靈的陶冶,以為是一本站在資方角度鼓吹社畜全心奉獻給工作的洗腦書,要不就是作者是個過度天真的工作狂異類。加上聽友人評論是「觀念過時的心靈雞湯」而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讓我一度覺得我為什麼要讀它。 然而讀到後來,覺得對工作上的心態調整的確有些不錯的啟發
Thumbnail
忘了從何時開始在臉書粉絲團按讚追蹤此書作者黃大米,大米的臉書總是會出現很多價值觀歪掉卻又可以讓人覺得這些歪掉的內容其實才是這世界運作的真理,很多生活當中大家礙於面子?或是其他沒什麼用的人格設定不能說出的話,在大米的粉絲團中都可以看到,大米可以拋開世俗眼光所認定的良善、特質,深夜開車逗得粉絲哈哈大笑(
Thumbnail
忘了從何時開始在臉書粉絲團按讚追蹤此書作者黃大米,大米的臉書總是會出現很多價值觀歪掉卻又可以讓人覺得這些歪掉的內容其實才是這世界運作的真理,很多生活當中大家礙於面子?或是其他沒什麼用的人格設定不能說出的話,在大米的粉絲團中都可以看到,大米可以拋開世俗眼光所認定的良善、特質,深夜開車逗得粉絲哈哈大笑(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覺得實在太幽默,毫不猶豫就決定要馬上閱讀!這是由162篇短文集結而成的圖文書,只要曾經在職場工作過並且受到壓迫的人都能在看到文字後會心一笑,不得不說這是一本職場療癒之書,能讓身在職場的人感同身受,也能讓已經離開職場的人佩服作者把工作到辭職後的心路歷程描繪得如此貼切。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覺得實在太幽默,毫不猶豫就決定要馬上閱讀!這是由162篇短文集結而成的圖文書,只要曾經在職場工作過並且受到壓迫的人都能在看到文字後會心一笑,不得不說這是一本職場療癒之書,能讓身在職場的人感同身受,也能讓已經離開職場的人佩服作者把工作到辭職後的心路歷程描繪得如此貼切。
Thumbnail
#嗑書系列1:《 聽說你在創業 》   我們都會抱怨頂頭上司做得某些愚蠢指導,覺得全世界都是慣老闆,功勞他們在領,辛勞我們在做,為什麼有老闆在的場合,搞得空氣中就是有股尷尬的氣氛,為什麼老闆都不下班,讓大家要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我們有說不完
Thumbnail
#嗑書系列1:《 聽說你在創業 》   我們都會抱怨頂頭上司做得某些愚蠢指導,覺得全世界都是慣老闆,功勞他們在領,辛勞我們在做,為什麼有老闆在的場合,搞得空氣中就是有股尷尬的氣氛,為什麼老闆都不下班,讓大家要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我們有說不完
Thumbnail
你躲起來哭,那叫低潮;奮力一搏,就變成「機會」!! 推薦:煩惱工作,想聽新梗的你!  作者黃大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愚鈍的我卻在今年才拜讀她的大作,有種「相見恨晚」的錯覺,早一年讀它的話職涯上應該轉變更快吧!所以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她的書,在職涯上快點醍醐灌頂,早日「修成正果」呢!
Thumbnail
你躲起來哭,那叫低潮;奮力一搏,就變成「機會」!! 推薦:煩惱工作,想聽新梗的你!  作者黃大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愚鈍的我卻在今年才拜讀她的大作,有種「相見恨晚」的錯覺,早一年讀它的話職涯上應該轉變更快吧!所以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她的書,在職涯上快點醍醐灌頂,早日「修成正果」呢!
Thumbnail
出嚟打過一段時間工既人,就會明白書裏面既心得係非常實際既建議,而且言簡意賅唔會兜大圈,絕對唔係啲知名巨商活過半世人想留低一兩本用自己三七臉繑住雙手微笑做封面既名言雋語書,一味sell正能量往前衝唔怕蝕底就有回報既心靈雞湯可比。
Thumbnail
出嚟打過一段時間工既人,就會明白書裏面既心得係非常實際既建議,而且言簡意賅唔會兜大圈,絕對唔係啲知名巨商活過半世人想留低一兩本用自己三七臉繑住雙手微笑做封面既名言雋語書,一味sell正能量往前衝唔怕蝕底就有回報既心靈雞湯可比。
Thumbnail
不知有沒有看錯,周日上午在市圖長安分館的演講,報名參加的人除了可獲積點,居然還送書,有30個名額。  這個星期天上午要到台北市立圖書館長安分館演講,他們指定的題目是「給職場新鮮人的工作箴言」。  我猜他們會指定這個題目是因為我六年前曾寫了一本書「工作只有專業還不夠──洞悉自我、人際、組織、社會的新鮮
Thumbnail
不知有沒有看錯,周日上午在市圖長安分館的演講,報名參加的人除了可獲積點,居然還送書,有30個名額。  這個星期天上午要到台北市立圖書館長安分館演講,他們指定的題目是「給職場新鮮人的工作箴言」。  我猜他們會指定這個題目是因為我六年前曾寫了一本書「工作只有專業還不夠──洞悉自我、人際、組織、社會的新鮮
Thumbnail
我看《再見了,老闆!我不想打卡上班 頭家換我做》:成為專業的自由工作者 農曆春節剛過,馬上又要迎來二二八連假。對於金牛年,不知各位讀者朋友可有什麼嶄新的展望?特別針對廣大的上班族來說,您是希望自己有機會加薪升職呢?還是內心有著創業的欲望、衝動呢? 抑或您想跟我一樣,當一個不自由的自由工作者嗎? 今天
Thumbnail
我看《再見了,老闆!我不想打卡上班 頭家換我做》:成為專業的自由工作者 農曆春節剛過,馬上又要迎來二二八連假。對於金牛年,不知各位讀者朋友可有什麼嶄新的展望?特別針對廣大的上班族來說,您是希望自己有機會加薪升職呢?還是內心有著創業的欲望、衝動呢? 抑或您想跟我一樣,當一個不自由的自由工作者嗎? 今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