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學術寫作 讀者覺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者覺察是Reader Awareness的直譯。要聊reader awareness之前,先認識awareness吧!這個字在各個領域越來越常見,簡單說就是去體認某件事物的存在。所謂讀者覺察,就是要寫作的人去想到自己讀者的存在。
  • 寫這篇文章是給誰看的?
  • 這些人有什麼樣的背景知識?
  • 他們習慣或是通用的字彙和語氣是什麼?
例如臉書上的po文是給朋友看的,所以可以加入一些朋友之間知道的幽默。日記是給自己看的,所以前後文不連接也無所謂。筆記是給自己以後複習時參考用的,所以脈絡要清楚,才不會拿出來也看不懂。

「學術寫作」一般而言是寫給教授或是研究同個領域的同儕看的。這類的讀者雖然飽有相關知識,但對於每個專有字彙的定義也會有些許的不同。因此在提到專有名詞時,後面需要再輔以解釋。但在解釋時所使用的語氣和字彙就可以比寫給素人看的時候來得深一些。舉例來說,一樣都是解釋冠狀病毒,美國一般家庭常用醫學常識百科webmd.com上給的解釋如下:
✏“A coronavirus is a kind of common virus that causes an infection in your nose, sinuses, or upper throat.”(Pathak, 2021)
(冠狀病毒是一種常見病毒。它能造成鼻子、鼻竇或是喉嚨上半部的感染。)
投稿至學術期刊論文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的文章上的解釋則是如下: ✏“Coronaviruses (CoV) are single-stranded, positive-sense enveloped RNA virus of the subfamiliy Orthocoronavirinae, family Coronaviridae, order Nidovirales.” (Peters et al. 2020)
(冠状病毒(CoV)是正單鍊包膜型RNA病毒,屬Orthocoronavirinae亞科, Coronaviridae科, Nidovirales目。)

一樣都是專有名詞的解釋,這差距應該就一目瞭然不用多說了。這兩個定義都是由醫師所寫,造成主要的差異就是因為讀者設定的不同。這也就是今天聊的「讀者覺察」的奧義啦!這樣同學們都聽懂了嗎?🤓

以上 寫作前想想你的讀者

資料來源
Pathak, N. (2021, April 19). Coronavirus and COVID-19: What You Should Kno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bmd.com/lung/coronavirus

Peters, A., Vetter, P., Guitart, C., Lotfinejad, N., & Pittet, D. (2020). Understanding the emerging coronavirus: What it means for health security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104(4), 440-448.
英文寫作技巧、學術寫作要點、學術寫作概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cademic writing/學術寫作,中英文都有種讓人還沒寫先手軟的氣勢。但用白話說,學術寫作就是寫報告。進大學後要學寫報告,這天經地義也沒什麼好怕的了吧!
這兩年孩子上學了,重新接到幾個寫作指導的案子,成功幫助學生拿到大聯盟和美國大學的球隊工作機會後,發現沒接觸寫作的這五年英文寫作的變化並不大,亞洲學生的本質也仍然接近。自己寫作教學的靈魂稍稍被喚醒,所以打算接下來出一系列的學術寫作分享,適用於需要寫英文作文的任何人。
academic writing/學術寫作,中英文都有種讓人還沒寫先手軟的氣勢。但用白話說,學術寫作就是寫報告。進大學後要學寫報告,這天經地義也沒什麼好怕的了吧!
這兩年孩子上學了,重新接到幾個寫作指導的案子,成功幫助學生拿到大聯盟和美國大學的球隊工作機會後,發現沒接觸寫作的這五年英文寫作的變化並不大,亞洲學生的本質也仍然接近。自己寫作教學的靈魂稍稍被喚醒,所以打算接下來出一系列的學術寫作分享,適用於需要寫英文作文的任何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得知有人居然受到我的影響才開始寫作,實在是令我受寵若驚。但我也是從這時察覺到:啊,原來我是有讀者的。 寫作真的能讓我們學到很多事,也讓我們明白自己真的有能力影響他人、改變他人。 心懷讀者、為讀者而寫,後來成了我寫作時的本能意識。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新冠(SARS-CoV-2)的再感染(reinfections, RI)、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 PI)、長新冠(long COVID, LC)其實是三個不同的專有名詞,但也經常被混淆。牛津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上發現,普通人群中高比例。。。
Thumbnail
這裡將陸續針對新冠科普中常用術語,根據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以及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 陸續更新建立索引。並輔以知識本體(ontology)知識樹協助讀者快速進入知識單元的架構。
Thumbnail
這裡將陸續針對新冠科普中常用術語,根據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以及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 陸續更新建立索引。並輔以知識本體(ontology)知識樹協助讀者快速進入知識單元的架構。
Thumbnail
有關新冠科普的術語辭典,根據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以及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 提供醫學相關表型、疾病表型註釋以及對這些表型進行操作的演算法的知識本體等。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得知有人居然受到我的影響才開始寫作,實在是令我受寵若驚。但我也是從這時察覺到:啊,原來我是有讀者的。 寫作真的能讓我們學到很多事,也讓我們明白自己真的有能力影響他人、改變他人。 心懷讀者、為讀者而寫,後來成了我寫作時的本能意識。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新冠(SARS-CoV-2)的再感染(reinfections, RI)、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 PI)、長新冠(long COVID, LC)其實是三個不同的專有名詞,但也經常被混淆。牛津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上發現,普通人群中高比例。。。
Thumbnail
這裡將陸續針對新冠科普中常用術語,根據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以及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 陸續更新建立索引。並輔以知識本體(ontology)知識樹協助讀者快速進入知識單元的架構。
Thumbnail
這裡將陸續針對新冠科普中常用術語,根據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以及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 陸續更新建立索引。並輔以知識本體(ontology)知識樹協助讀者快速進入知識單元的架構。
Thumbnail
有關新冠科普的術語辭典,根據ICD 11: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 全球診斷資訊標準,以及HPO: 人類表型本體論: 提供醫學相關表型、疾病表型註釋以及對這些表型進行操作的演算法的知識本體等。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