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經營數據不藏私,兩年來的地圖資訊經營報告大公開

2021/09/07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先前的文章《利用資訊差創造資訊價值,總結兩年來的墨爾本工廠資訊經營數據報告》主要內容是將兩年來的經營數據總彙整;另一則文章《我有個賣地圖資訊的副業:第二年的墨爾本工廠地圖資訊經營報告》僅針對第二年做經營數據分析
在一周年文章《利用資訊差創造資訊價值,我在澳洲建立人生第一份被動收入》的檢討中,有提到幾項想要改善的KPI:
  1. 互動率從1%提升到2%以上
  2. 最終轉化率從44%提升到50%以上
  3. 不分西區跟北區,兩區併成「西北區」(西+北區)做銷售
  4. 增加澳洲打工度假相關的文章比重
  5. 將文章發至其他平台導流
有了第一年、第二年以及兩年來的總經營數據後,就能來比較兩年來的經營績效,以及第二年是否有達到第一年所要求的改善目標。
關於資訊不對稱的靈感,可以參考以下四篇文章(建議照順序看),本篇就不再贅述:
  1. 看澳洲仲介如何「無痛拔鵝毛」的向勞工「間接」收取仲介費
  2. 如何利用資訊的不對稱來創造資訊價值?我從澳洲仲介得到的啟發
  3. 利用資訊差創造資訊價值,我在澳洲建立人生第一份被動收入
  4. 來澳洲墨爾本兩個月的坎坷找工經驗談
至於銷售網址,可以參閱我在背包客棧的三篇文章(目前已無經營):
  1. 9月27日:墨爾本東南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145間工廠資料整理)
  2. 10月01日:墨爾本北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68間工廠資料整理)
  3. 10月13日:墨爾本西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49間工廠資料整理)
話不多說,就直接進入正文,總結一下兩年來的經營總驗收。

二年來的經營數據

如前幾篇的結構,營收之前,會先從幾個關鍵的環節去著手。
三篇文章流量觀看次數)開頭,然後看有多少人看完文章後有後續詢問(互動率)的動作,然後是跟買家聯繫到成交的件數(最終轉化率&整體轉化率),最後才是呈現營收(產品組合、營收組成)
簡單來說就是:
觀看「次」數(流量)後續詢問「人」數(互動)聯絡成交「件」數(轉化)營收報告(產品組合與營收組成)
從市場、受眾、客戶、自己,一種逐漸收斂的過程來探討整個經營報告,所以如果對分析過程沒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拉到下方看跟營收相關的幾個關鍵數據。

流量、互動率與轉化率

首先來看看,結至2020年10月1日為止,三篇發在背包客棧,與文章流量的相關數據:
三篇文章個別流量與總流量
從上表可以明顯看到,文章主要流量來自東南區,佔了55%左右的佔比。其中比較重要的數值是:
第二年的流量只有第一年的2/3,其中東南區與北區的觀看次數更是快腰斬一半。
看完流量後,接下來讓我們來看對資訊有興趣的詢問度有多高。
其中有65則私訊詢問的訊息,有些無法判斷是從哪篇文章得知想要購買的意願,因此以三區的詢問次數當作基準,用比例的方式將私訊詢問次分配到各區的留言詢問,加總後得出潛在買家轉換率互動率)。
相關的計算細節在一周年的文章有列出,先前的文章也都是按照上述方式等比例納入各區方便計算。這邊就直接列出分配完後的結果:
三篇文章個別互動率與整體互動率
由上表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第二年的互動率都明顯低於的第一年。
  2. 每一年,除了東南區超過總體互動率外,其他兩區都相對偏低,由此可見整個互動率都是由東南區支撐。
  3. 其中,北區的互動率從第一年的0.93%驟降到第二年的0.54%,少了近4成左右,甚至還低於西區的0.6%,淪為三區最後一名。
  4. 在第一年檢討後,有針對第二年訂出相關KPI:
互動率從1%提升到2%以上。
上述的KPI,指的是希望將第一年三區的整體互動率從1.07%提升到2%以上,從上表很顯然的可以看到,不只未達標,還比第一年低上許多,以達標失敗收場。
最後到接洽階段,就是本人出馬跟潛在買家聯絡,從互動到成交,最後總共售出幾份資訊呢?
2018-2019年:共售出85
2019-2020年:共售出38
兩年:共售出123
可得知,第二年的銷售份數不到第一年的一半,業績可以說是慘慘慘。
那兩年來的銷售組成呢?兩年的三區各別銷售份數如下:
兩年各區銷售量與銷量比重
同先前文章所述,由於客製化地圖需求屬於東南區的範疇內,因此該2份皆納入東南區計算。
可以看到不論是整體或是個別年度,光東南區就佔了六成的比重,是銷售的核心主力。若以80/20法則來看,第一年是東南區與北區就佔了8成5的比重,第二年則是西區取代了北區的位置。
有了上面的數據後,就能得出互動成交率最終轉化率):
三區文章個別最終轉化率與整體最終轉化率
在第一年檢討後,有針對第二年訂出相關KPI:
最終轉化率從44%提升到50%以上
由上表得知,跟年度目標相比,還是有4%的差距,即便第二年的整體最終轉化率雖然險勝第一年1%,終究還是達標失敗。
北區在第二年的最終轉化率驟降,也是拉低整體平均的元凶,否則單看東南區的話,也是有達到50%的目標要求。
從觀看次數、詢問人數、成交件數三組數據可以清楚知道,北區從觀看次數、詢問人數到最後的成交件數,都是三者最低,可以說是拉低整體平均的最大兇手,跟第一年西區吊車尾相比,北區第二年的表現完全出乎我預料之外。
轉化率章節最後,來看三篇文章從觀看流量到最終成交整體轉化率
三區文章個別轉化率與整體轉化率
從上表以及先前數據,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跟第一年相比,第二年的各項數據幾乎以完敗收尾(最終轉化率除外)。
  2. 東南區各項數據都名列第一,轉化率也是三者最高,各項指標也都高過整體平均,且數值穩定、變動不大,可以說是核心主力。
  3. 西區第一年的整體轉化率倒數第一,第二年則換成北區。
  4. 北區跟西區,第二年的整體轉化率都比第一年還要低,尤其是北區,低到只剩第一年的1/3,可以說是拉低整體平均數值的罪魁禍首。
這Part探討完後,接下來探討銷售量與銷售額的部分。

產品組合

文章主要是分成三區(東南區、西區以及北區),但是產品組合還有兩區(東南+北、東南+西、北+西)與三區(東南+北+西)搭售的部分要納入計算:
購買兩區資訊:2人
購買三區資訊:3人其中兩區分布
東南+北:1人
東南+西:1人
北+西:0人
因此,實際上總共有七項產品組合(客製化地圖兩份皆納入東南區):
七項產品銷售,分別是:
一區(三項):東南區、北區、西區
二區(三項):東南區+北區、東南區+西區、北區+西區
三區(一項):東南區+北區+西區
所以上面圓餅圖顯示的雖然是三區的銷售量,但其實裡面包含了兩區及三區搭售的部分,只是將其拆開並各自單獨計算到三區裡面。
另外,折扣的部分因為兩區會折扣5元,三區會折10元,Medium文章或背包客文章會再折5元,因此總共給出75元的折扣。
後續探討營收時,已經將折扣部份給扣除(幣別:澳幣,與台幣約1:20左右)。
兩年共給出的折扣優惠

整體營收報告

終於到了許多讀者引以為盼的營收數據,以下為兩年來的幾項與營收相關的關鍵數據(幣別:澳幣,與台幣約1:20左右):
兩年來與營業相關數據
由上表得出幾項重要結論:
  1. 與第一年相比,第二年的營收、購買人數以及售出份都幾乎腰斬至少一半以上。
  2. 雖說營收、人數、份數皆不如預期,但平均客單價兩年來依然維持在25塊左右的水準,相當於一個東南區資訊的售價。
  3. 月營收來看,第二年的營收平均攤到每個月,跟第一年相比也是縮水近6成左右,主要是因為從七月開始,一直到九月底,完全沒有敲進任何一筆訂單,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4. 資訊單價來看,平均價格為20.85元,相當於一個北區資訊的售價。

各個產品組合營收數據

兩年來各別的營收如下:
兩年來營收
其中,各個產品組合的銷售額是(幣別:澳幣,與台幣1:20左右):
兩年來各產品組合銷售額
從上圖可以看到,東南區一柱擎天,堪稱是銷售主力,其次則是三區、東南區+北區以及北區。
如果用營收佔比來比較的話:
兩年來各產品組合銷售額比例
從上表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東南區就佔了一半以上的比重,可以說是整個產品群中的主力產品。
  2. 用80/20法則來看,東南區、三區以及東南+北區就佔了8成以上的營收佔比。(懶的照佔比大小排列,看的辛苦請見諒)
  3. 東南西+西區、北區+西區,這兩項產品的銷售數據最差,僅佔營業額的1%,從銷售數據來看,該兩項產品兩年下來各賣出一份而已,佔比也是微乎其微。

總結

上面我們已經做完從宏觀到微觀上的探討,現在再由微觀拉回到宏觀做行動方針的探討。
從宏觀到微觀的探討:觀看次數(曝光)→互動人數(互動)→成交件數(轉化)
變成
從微觀到宏觀的改善:成交件數(轉化)→互動人數(互動)→觀看次數(曝光)

營收表現

第一年是與西區相關的產品組合,不論從觀看次數、轉化率,甚至在銷售上成績都不是很好(除了三區搭售的產品組合以外);第二年則是變成與北區相關的營業數據差到不行(三區搭售的產品組合以外)。
雖然有想過乾脆直接將西區跟北區合併成「西北區」,但最後考量到名稱給人的誤會(解釋成本)、背包客的購買成本、以及地域性的不方便,最終取消這個提案。
就像是東南區指的是墨爾本東南方位的地區,但西北區卻是西區跟北區,而非字面上的西北區,容易造成誤會。
但是直接將西區放棄不賣,個人覺得不是很明智的做法,畢竟賣資訊的副業本來就是賣個緣分,賺個零頭花,因此西區的存在可以說是「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況且,沒有北區跟西區的加持,哪來的三區產品組合共420澳(16%)的銷售成績呢?
倘若未來還有要繼續經營下去,從兩年的經營數據來看,
單壓在東南區,並針對資訊內容做寬度、做深度以及內容優化才是上上之策
西區跟北區則可以當作半買半相送的陪售品(或搭售品)。相對的,如果孤注東南區的策略失效,等於要打包歇業了。

互動率以及轉化率

當初會想將提升最終轉化率,是因為看完文章後有興趣在做詢問的人過少,不好好把握這些關鍵少數,很難將生意做好;其次是互動率過低,如果能將互動率提升1%,就能減少曝光求流量的需求,以及即便最終轉化率很低,但改變1%的基數也能帶來可觀的影響。
假設
流量10000*互動率1%*轉化率44%*客單價25 = 1100
互動率1%→2%
流量10000*互動率2%*轉化率44%*客單價25 = 2200
最終轉化率44%→50%
流量10000*互動率1%*轉化率50%*客單價25 = 1250
互動率1%→2%、最終轉化率44%→50%
流量10000*互動率2%*轉化率50%*客單價25 = 2500
不論是提升互動率還是轉化率,只要有一點變化,越大的流量下,改善的效益就會乘數放大。
以第一年設定的互動率從1%提升到2%以上以及最終轉化率從44%提升到50%以上兩項KPI皆未達標來看,要嘛就是目標設太高(互動率從1%提升2%,營收就有100%成長),要嘛就是自己的本領還不夠,本事不到位(所以才連轉化率44%提升到50%都做不到,畢竟提升6%得到的營收效益僅有13.6%)。

文章流量與品牌塑造

雖然這兩年拼命寫跟澳洲打工度假相關的文章,陸陸續續寫了12萬字總計40篇文章,除了希望將這段經歷內化外,也是希望增加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利用這方面的文章間接將流量導向背包客棧。其次,當文章的質與量夠大後,就能將作品複製到其他平台上,將文章價值重複利用。
利用導流增加量的同時,也提升質方面的知名度與可性度。
雖說如此,但是開始實施計畫至今,與澳洲打工度假相關的文章產了三十來篇(加上更早之前的文章總計40篇左右),也陸續曝光在臉書以及平台上。MEDIUM整體流量確實有大幅提升,但是導流的效果似乎不明顯,因此「至少」可以判斷一件事:
目前為止,看不太到寫這麼多篇澳洲打工度假相關的文章對於賣工廠地圖資訊有任何正向關聯性與正面效果。
可能是MEDIUM對於澳洲打工度假有興趣的讀者相對稀少(都在背包客棧或是臉書相關社團),也可能是文章曝光到錯的社群,導致導流的效益不大。

KPI達成情況

最後在總結最後收斂一下,在一周年《利用資訊差創造資訊價值,我在澳洲建立人生第一份被動收入》的檢討中,有提到幾項想要改善的KPI達標情形:
  1. 互動率從1%提升到2%以上(第二年為0.73%,未達標)
  2. 最終轉化率從44%提升到50%以上(第二年為45%,未達標)
  3. 不分西區跟北區,兩區併成「西北區」作銷售(未執行)
  4. 增加澳洲打工度假相關的文章比重(達標,效益不大)
  5. 將文章發至其他平台導流(達標,曝光至錯的社群,效益不大)
總結來說,第二年的經營不僅不如預期,也不如第一年來的優秀,也因為疫情回到台灣,因此也沒有打算認真經營第三年,因此上述有提到第三年改善方案,也不打算去執行與驗證,純粹當作自己一個參考紀錄,供未來的自己回首時,方便回想自己當初的思路,與紀念自己曾經走過的路

結語

台灣有句不過氣的俗語: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所以好幾次很想跳過檢討個人缺失、沒做到、沒做好的部分,不要認真檢討的部分,直接都說是疫情惹的禍就好。
文章流量不好,但是自己已經努力去曝光,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工廠不開門、服務業不缺人,所以成效不佳不能怪自己,要怪就怪疫情;因為流量不好,流量不好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疫情導致就業機會減少,想來澳洲打工度假的人也過不來,找工需求減少,因此業績不好。
總而言之,只要有心,千錯萬錯都是疫情的錯。
不過,巴菲特的最佳合作夥伴-查理‧孟格曾說過:
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
Micro-economics is what we do and macro-economics is what we put up with . Charlie Munger
疫情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是疫情下的我們該如何做,才是該思考的重點:
既然無法改變疫情已經發生的既定事實,就不該糾結在事實上,而是該去思考:疫情當前,有所為有所不為之處。
因此即便自己知道第二年的經營數據很糟,好幾次寫到一半、EXCEL表格整理到一半、表格視覺處理到一半等等等,用的煩了,就躺回床上想逃避,最後都是
自己加諸於自己身上的觀念枷鎖。
逼著自己把文章寫完。然後,腦細胞死一大堆(眼神死)。

後記與後「繼」:離開澳洲後,資訊的去留

除了疫情的問題外,另一個影響的重點,是有人冒充我的身分,盜賣我辛苦製作的資訊,少了好幾筆的生意才發現有這號人存在,徒增我許多無形成本與時間成本,但不論怎麼救,營收就跟扶不起的阿斗一樣直直落。
因此在疫情跟盜賣資訊的雙重打擊下,在準備離澳之際,自己也有底:
這份資訊會隨著時間、以及我的離境逐漸失去價值,畢竟我人已經不在墨爾本,第一手資訊無法像在當地一樣能迅速掌握。
心中掛著這樣懸念,尋找願意接手這盤生意的接班人,偶然遇到一個買資訊的背包客,因為互動過程還滿契合的,因此無償讓他接手我的整盤生意。目前就看他怎麼籌劃,待之後產品上線,我就會將背包客棧的三篇文章下架(或是封存當紀念)。
沒意外的話,這篇應該是地圖資訊的經營報告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吧?),起碼短期內,是不會再有續集發生,畢竟還有澳洲打工度假系列的文章趕著收尾。
至於我的下一步?我也已經規劃好了,目前正在籌備中,等之後有點成績或是里程碑,再來跟大家慢慢分享吧。
另外,最後如果PowerBI學習有成,會在發一篇文章分享自己如何利用這兩年的數據展現資料視覺化。
在那天到來之前,敬請各位讀者遙遙無期的等待。
222會員
431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