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B2B業務 | 業績分散好過於集中;營收與產品線:業務主管的思考與實務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公司營運階層大多數只看業績數字,到底做了多少營收、達成率多少、明年目標訂單額多少、公司營運成本花費、人事花費...等數字。我也不例外。但除了營收數字之外,身為業務主管,我還會注重以下兩個由營收數字所呈現出的事實:

  1. 大多數訂單來自於哪個區域或國家?
  2. 大多數訂單來自於哪個產品線?

為何這兩組數字對我很重要?

「未雨綢繆」。




大多數訂單來自於哪個區域或國家?

相信讀者都聽過商業中20-80的法則,也就是公司80%的訂單總額來很大的可能性是來自於總客戶名單中其中20%的客戶。因此很多人會對於訂單集中這件事情見怪不怪。認為這樣就是符合大數統計學的結果。

但我每年都會針對年度的訂單另外拉出報表,檢視以下三個資訊:

  1. 主要訂單來自於哪個區域
  2. 主要訂單來自於哪個國家
  3. 主要訂單來自於哪個代理商

或許你會好奇我想從這三個資訊看什麼?

首先我會看趨勢

從第訂單來自哪個區域與國家,我要看的是趨勢,我會比對差不多五年的資料,看看該區域或國家是趨勢向上或者是趨勢向下,或者是持平。

再來我會看達成率

僅針對過去一年的訂單,對比前一年度剛開始時所預估的訂單金額,看是否有預估與實際差異很大的區域、國家不論是比預估好或壞,只要差異太大我就會特別想要瞭解一下原因。

訂單額對比該國家的實體經濟狀況。

如果國際經濟好,區域經濟狀況好,有沒有同步反映在銷售額上?有則過關,若沒有,就要去找出問題點。

最後,看每間代理商的訂單額是否符合預期

從單獨代理商的營收,我要看的是是否有代理商做得特別好或特別不好,為什麼?

單純從區域或國家取得的資訊可能是符合預期,但若一個國家有複數代理商時,我也會針對每個代理商的訂單額去做對比分析。若有特別突出或特別差的代理商,就要跟這個代理商好好聊一聊,看發生什麼事情。


上述這些動作,是要幫助自己客觀的面對事實,我們的成功有可能只是極少數幾兼代理商非常厲害所導致的結果。如果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會很戒慎恐懼,表示公司營運的好與壞掌握在這些代理商手中。要是其中一個代理商某一年因為任何原因(業務離職、老闆放假、會計生產去、遇到一個難搞的客戶...等)表現不好,就有可能大幅影響公司的業績。

讀到這邊你有可能跟我說,你想太多了,我們公司只靠2-3間客戶,也活了十幾年啊。但如果我是一間公司的老闆,我會非常害怕這種狀況,表示只要其中一間客戶倒戈,或任何原因不再下單了,我公司可能就會面臨營運困難而倒閉。


雖然公司不是我的,但我已經養成從更高的視野看整體。我習慣性地會以營運公司的角度思考事情。

因此我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就會很努力的拓展生意範圍,多多開發新代理商,讓我的風險分散到世界各地。一旦該客戶或市場出現問題,如經濟衰退、競爭對手的出現或法規變化、甚至戰爭等無法預期的因素發生,對於整個公司的營收影響不會太大。

影響營收不會太大,換句話說就是財務狀況可以比較穩健。

另外分散業績還有一個長遠的好處,單一客戶或市場的增長可能會達到一個天花板,隨後將導致業務增長的停滯甚至衰退。然而,通過開發多個客戶或市場,就可以不斷灑下新的種子,尋找新的增長機會,從而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253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B2B業務行銷專欄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2B Sales&Business Development
130會員
231內容數
B2B業務行銷 筆者是專職於國際B2B業務行銷的工作者,以旅行國家或城市來說,在台灣應該是PR99的等級,數十個國家,數百個城市。在2024年末改任職於一間德國公司,也是擔任國際B2B業務行銷的工作。本專欄主要分享B2B工作中的案例、觀念、經驗,與在德國公司的工作日常。
2025/04/29
本文寫在川普關稅大刀時~ 關稅對企業外銷來說真的很重要的議題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非常片面的不好。像美國這次幾乎重要產地全面加關稅的狀況,其實最終結果好或壞其實未定。 如果主力市場是美國 狀況一 如果我是一間台灣的製造商,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製造商,我原本出口到美國被課5%的關稅,但
Thumbnail
2025/04/29
本文寫在川普關稅大刀時~ 關稅對企業外銷來說真的很重要的議題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非常片面的不好。像美國這次幾乎重要產地全面加關稅的狀況,其實最終結果好或壞其實未定。 如果主力市場是美國 狀況一 如果我是一間台灣的製造商,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製造商,我原本出口到美國被課5%的關稅,但
Thumbnail
2025/04/15
一板一眼把產品做好,這是普羅大眾對日本與德國人的認知。在日本,我們常聽說要款待客戶,意思是要把服務做好讓客戶很滿意。在德國有類似的概念,我們要把產品做好,要替客戶想怎樣的產品功能可以讓客戶使用起來更方便,更滿意。但我目前只感受到產品面這塊。 對於工作,德國人分工非常的清楚,明確,該我做的就是我做,
Thumbnail
2025/04/15
一板一眼把產品做好,這是普羅大眾對日本與德國人的認知。在日本,我們常聽說要款待客戶,意思是要把服務做好讓客戶很滿意。在德國有類似的概念,我們要把產品做好,要替客戶想怎樣的產品功能可以讓客戶使用起來更方便,更滿意。但我目前只感受到產品面這塊。 對於工作,德國人分工非常的清楚,明確,該我做的就是我做,
Thumbnail
2025/04/01
應該有些人看過我去年寫的,把想法講出來不等於溝通這篇文章 把想法講出來不懂於溝通 我覺得不要拐彎抹角直白的溝通很棒,省的浪費時間。但是直白卻沒有結論更浪費時間與精神。 我覺得身為亞洲人,在職場上有一點歷練,我們基本上都瞭解拐彎抹角的溝通文化(不論喜不喜歡),我發現這種亞洲人的人格特質在德國的公
Thumbnail
2025/04/01
應該有些人看過我去年寫的,把想法講出來不等於溝通這篇文章 把想法講出來不懂於溝通 我覺得不要拐彎抹角直白的溝通很棒,省的浪費時間。但是直白卻沒有結論更浪費時間與精神。 我覺得身為亞洲人,在職場上有一點歷練,我們基本上都瞭解拐彎抹角的溝通文化(不論喜不喜歡),我發現這種亞洲人的人格特質在德國的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部分業務進入國際市場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篇文章提供判斷內銷或外銷的標準和方法,並說明即使可能影響當地代理商的生意,賣給經銷商的利益仍然大於不賣的利益。文章中也提供了業務思考和延伸思考,對業務人員在做國際業務決策時提供了實用方法。
Thumbnail
大部分業務進入國際市場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篇文章提供判斷內銷或外銷的標準和方法,並說明即使可能影響當地代理商的生意,賣給經銷商的利益仍然大於不賣的利益。文章中也提供了業務思考和延伸思考,對業務人員在做國際業務決策時提供了實用方法。
Thumbnail
在和不同產業的產品經理交流時,滿多人提到會訂出產品指標,但也有公司不看產品指標,只看功能有沒有符合客戶使用情境,因此這篇想整理我對產品數據的初步理解,以及整理幾個可能需要看指標的產品。
Thumbnail
在和不同產業的產品經理交流時,滿多人提到會訂出產品指標,但也有公司不看產品指標,只看功能有沒有符合客戶使用情境,因此這篇想整理我對產品數據的初步理解,以及整理幾個可能需要看指標的產品。
Thumbnail
經營環境 一、競爭: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再競爭。 幫底下的每一個層級(第一線人員)把客戶服務做到最好。 高層能為部屬做甚麼? 1.擴大營運,創造規模效益:用較低的成本把產品或服務送到客戶手上。 2.提供經驗,創造累積效益:可用遠比新事業自己建立的品牌還低的成本,為這個新品牌加分。 
Thumbnail
經營環境 一、競爭: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再競爭。 幫底下的每一個層級(第一線人員)把客戶服務做到最好。 高層能為部屬做甚麼? 1.擴大營運,創造規模效益:用較低的成本把產品或服務送到客戶手上。 2.提供經驗,創造累積效益:可用遠比新事業自己建立的品牌還低的成本,為這個新品牌加分。 
Thumbnail
以銷售解決方案為目標的網路軟體業務們
Thumbnail
以銷售解決方案為目標的網路軟體業務們
Thumbnail
【記得動動手,按一下右邊欄位〔追蹤〕&〔讚〕作為小小的鼓勵】 每幾年要開除一定比例墊底的客戶 上個月一篇文章寫到,要每年檢視每個區域、國家,甚至每間代理商的營收,對比國際經濟狀況,對比出那些代理商是真的有正面的貢獻。 如果更細一點的,還要分析該代理商過去銷售的產品品項,進行多方對比找出身為
Thumbnail
【記得動動手,按一下右邊欄位〔追蹤〕&〔讚〕作為小小的鼓勵】 每幾年要開除一定比例墊底的客戶 上個月一篇文章寫到,要每年檢視每個區域、國家,甚至每間代理商的營收,對比國際經濟狀況,對比出那些代理商是真的有正面的貢獻。 如果更細一點的,還要分析該代理商過去銷售的產品品項,進行多方對比找出身為
Thumbnail
公司營運營收數字除了重要的總額之外,更需要注重營收來源地區/國家、產品線等資訊。透過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業務主管客觀地分析實際情況,瞭解營收來源是否太集中、效率差異是否過大、業務團隊能否有效推廣每個產品線等。需要集中人力資源在最有利潤的產品線上,而非過多分散精力。
Thumbnail
公司營運營收數字除了重要的總額之外,更需要注重營收來源地區/國家、產品線等資訊。透過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業務主管客觀地分析實際情況,瞭解營收來源是否太集中、效率差異是否過大、業務團隊能否有效推廣每個產品線等。需要集中人力資源在最有利潤的產品線上,而非過多分散精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