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座落在臺北市精華區的大廈,是此行的目的,是要清理一位獨居老人的遺物,老人在台灣沒有任何的親屬,所幸在警方的協助下,聯繫到了遠在國外的親友回台辦理往生者的喪葬事宜,曾是書局老闆的他,居住處充滿了堆積如山的書籍與滯銷的相框,櫃子所擺放的照片,是與星雲等名人的合照,每一樣物品都能看到他的生命軌跡。
所有的家具桌椅都堆放一起只為了有更多的空間擺放書籍,堆積的書籍,是為了建立保護自己的堡壘,還是不捨資產被賤賣而保留下來?原先十餘坪的房子,被雜物、書籍、相框、家具、泡麵、零食所佔據,僅剩小小的走道可供通行,生活空間,不斷的退縮在退縮,只剩下一張床是最乾淨整齊的地方,是唯一的淨土。床尾的櫃子,擺滿了相片,是對其過往的緬懷,是一切的回憶。每每躺在床上,看著相片,心中想的是?
往生者在屋中因心臟病而離世,一周後因氣味而被鄰居發現,雖然前些日子已將汙染進行處理,並進行初步的除臭處理,但屋內那堆得比人還高的書吸收了味道,讓空氣中仍是充滿異味;原木家具的香味、消毒水、書香、發酸的廚餘、屍臭味,在這小小的空間中,五味雜陳是最好的形容詞。
過程中,來往經過的鄰居看著我們的眼睛中充滿著敵意,看著我們的眼神,彼此的交頭接耳,是在抗議我們打擾了這平靜祥和的社區。
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在這裡,只感覺到「知識就是重量。」搬了兩大車的書,擺在地上堆疊起來就好像一堵厚厚的城牆,數千本的書籍,數噸的重量,滿滿的知識與思想,從這端到那端,從存有到毀滅。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往往在於怎麼活,而離開後,在這世上又能留下些什麼?不捨賤賣的書籍,在知識爆炸出版品氾濫的年代,只會更加淹沒於浩瀚書海,而為了守護看重的資產,卻壓縮了生活的空間,失去了生活品質。
「萬般帶不走。」人生是如此的短暫,但就算滿足了再多的欲望,成就在大的事業,也無法為自己增加些什麼,出生之時是赤裸裸的來,死亡之時一樣是赤裸裸的離開,這些文字可惜無法傳承,無法實現它的價值。
avatar-img
1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洪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嗅覺也有記憶,當鼻子吸入空氣中的氣味時,這些分子會附著在鼻腔中的纖毛,溶解於黏膜之中,當聞過一個特殊的氣味,例如屍臭,藉著呼吸作用,遺體所產生的異味分子,與我們身體做了結合,之後數日不管到了哪裡,這些味道都揮之不去,彷彿,「祂」就在你的身邊。        的確,祂的一部分與你相隨。        
嗅覺也有記憶,當鼻子吸入空氣中的氣味時,這些分子會附著在鼻腔中的纖毛,溶解於黏膜之中,當聞過一個特殊的氣味,例如屍臭,藉著呼吸作用,遺體所產生的異味分子,與我們身體做了結合,之後數日不管到了哪裡,這些味道都揮之不去,彷彿,「祂」就在你的身邊。        的確,祂的一部分與你相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有記憶開始兩只老木箱就在了。大箱子用來裝被子、褥子,小只箱子裡面有高檔布料、衣物、信件、照片、紀念意義的東西等等,以及大人的愛情與回憶。平時被束諸高閣(其實是釘在牆上的層板架啦!),箱裡的東西更是不能隨便碰,小只箱子還會上個單鎖。特別的日子或要找取某樣物件時才會被父親扛下來,小心翼翼撢除箱面報紙
Thumbnail
而我心中對物品的價值定位是:會使用的、沒有被遺忘的,才有價值。束之高閣的、被歲月封印和冷落的,不是。
Thumbnail
雜物充斥的生活空間會給人的生活添加更多的壓力和沉重感,舒適自在的空間才會讓人覺得安心、安全。「家」應該是讓人感到放鬆的地方,而不是一直想往外「逃」。
深刻感受到當人離開時,就沒有感情了,只剩下利益糾葛。 大哥說因為家中還有長輩,所以牌位不能放回家,並一直推銷他手上南投山區的納骨塔,還有在第一天,我在警局忙著處理事情時,大哥同時在我家物色東西,想要認領拿走,連公司配給我的筆電都要A走,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太「務實」了! 連與葬儀社討論
Thumbnail
前文提到自己不再翻閱的書籍就會爽快捐贈出去,而近年實行這規則也十分順利。 但為何書櫃仍會年年爆滿?主因是我珍藏的書籍一直佔用了七成位置。 說穿了,第二項條件:是否捨得永別,就是給自己的灰色地帶。那我到底珍藏了什麼書籍? 稍稍研究過書櫃,我的珍藏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學習戰友 比方中學的教材
Thumbnail
去年 10 月從高雄搬回台北後,首要之務就是重新整頓居住空間,特別是我那過去 20 幾年來厭惡的房間。 我丟了很多東西,屬於我的、不屬於我的。除了物品,我也下定決心丟掉陪我一路長大的鵝頭牌木書桌,以及父親生前使用的大辦公桌。然而下決策的是我,母親卻比我還糾結。在預告要丟那書桌後,她不只一次透露「好
Thumbnail
因為住家以及診所辦公室累積近二十年的雜物,已堆得有點干擾正常生活,也就在這幾個月開始進行我的「斷捨離」行動。     前幾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概念,書大為暢銷,也掀起一股從清理家裡雜物到整理自己生活的風潮。     所謂斷捨離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甚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圖書館都新增了「樂齡區」,專放一些退休、老化、生命、健康、營養等議題的相關書籍(印象中小時候去圖書館沒看過這樣獨立的區域)。 剛搬來台北工作時,雖然有許多新事物需要適應,但當時的我仍不減閱讀的慾望,因此上班第一天結束後,我迅速前往住家附近的圖書館辦理借書證,借了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有記憶開始兩只老木箱就在了。大箱子用來裝被子、褥子,小只箱子裡面有高檔布料、衣物、信件、照片、紀念意義的東西等等,以及大人的愛情與回憶。平時被束諸高閣(其實是釘在牆上的層板架啦!),箱裡的東西更是不能隨便碰,小只箱子還會上個單鎖。特別的日子或要找取某樣物件時才會被父親扛下來,小心翼翼撢除箱面報紙
Thumbnail
而我心中對物品的價值定位是:會使用的、沒有被遺忘的,才有價值。束之高閣的、被歲月封印和冷落的,不是。
Thumbnail
雜物充斥的生活空間會給人的生活添加更多的壓力和沉重感,舒適自在的空間才會讓人覺得安心、安全。「家」應該是讓人感到放鬆的地方,而不是一直想往外「逃」。
深刻感受到當人離開時,就沒有感情了,只剩下利益糾葛。 大哥說因為家中還有長輩,所以牌位不能放回家,並一直推銷他手上南投山區的納骨塔,還有在第一天,我在警局忙著處理事情時,大哥同時在我家物色東西,想要認領拿走,連公司配給我的筆電都要A走,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太「務實」了! 連與葬儀社討論
Thumbnail
前文提到自己不再翻閱的書籍就會爽快捐贈出去,而近年實行這規則也十分順利。 但為何書櫃仍會年年爆滿?主因是我珍藏的書籍一直佔用了七成位置。 說穿了,第二項條件:是否捨得永別,就是給自己的灰色地帶。那我到底珍藏了什麼書籍? 稍稍研究過書櫃,我的珍藏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學習戰友 比方中學的教材
Thumbnail
去年 10 月從高雄搬回台北後,首要之務就是重新整頓居住空間,特別是我那過去 20 幾年來厭惡的房間。 我丟了很多東西,屬於我的、不屬於我的。除了物品,我也下定決心丟掉陪我一路長大的鵝頭牌木書桌,以及父親生前使用的大辦公桌。然而下決策的是我,母親卻比我還糾結。在預告要丟那書桌後,她不只一次透露「好
Thumbnail
因為住家以及診所辦公室累積近二十年的雜物,已堆得有點干擾正常生活,也就在這幾個月開始進行我的「斷捨離」行動。     前幾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概念,書大為暢銷,也掀起一股從清理家裡雜物到整理自己生活的風潮。     所謂斷捨離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甚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圖書館都新增了「樂齡區」,專放一些退休、老化、生命、健康、營養等議題的相關書籍(印象中小時候去圖書館沒看過這樣獨立的區域)。 剛搬來台北工作時,雖然有許多新事物需要適應,但當時的我仍不減閱讀的慾望,因此上班第一天結束後,我迅速前往住家附近的圖書館辦理借書證,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