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花漾女子》粉色的糖衣炸彈

2021/09/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了解女性所面對的惡意世界嗎?遭遇性侵後,真有治癒的一天嗎?本片是由《王冠》女角艾美爾拉德‧芬內爾(Emerald Fennell)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接連奪下奧斯卡與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原創劇本。由《名媛教育》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凱西,因閨蜜蒙受傷害,轉而化身為復仇天使,踏上一條不歸路...

「你在做什麼!?」上一秒還醉倒的女子,此刻猛然翻坐起身,冷靜而清醒地,質問著眼前意圖不軌的男子...。這不寒而慄的畫面,出自去年日舞影展熱議的電影——《花漾女子》(聽說試映會現場真有兩名觀眾,對衝擊的情節意見相左而起了口角)。關鍵的第一幕,便戲劇性地扭轉獵人與獵物角色,一下子把女性的失身惡夢,變成了男性的果報惡夢。
這部電影雖是《王冠》女星艾美爾拉德自編自導的處女作,但初試啼聲即繳出亮眼成績。出人意表的故事發展、反映心境的人物妝法、恰到好處的流行配樂,再加上扮演女主角凱西的凱莉‧墨里根的純熟演技、艾美爾拉德驚人的創作天賦,共同淬鍊出一部令人屏息的——女性復仇電影新亞種。
導演艾美爾拉德‧芬內爾,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刻畫細膩的人性掙扎

先說說凱西吧,她好像哪裡,怪怪的。標準的金髮尤物,原本在醫學院表現優異,理應是人生勝利組;但現在的她,卻過得像是魯蛇:不談感情、沒啥好友,自醫學院中輟後就宅家啃老,只在咖啡廳打工維生。白天,她看似正常、甜美無害;入夜後,她濃妝豔抹、身披夜店戰袍,專門誘捕惡意撿屍的男人,私刑懲罰。她,難道是女權份子和道德魔人?
不盡然。她,只是個心靈受創的「復仇天使」。多年前,一場性侵與事後的輿論霸凌,讓形同姐妹的閨蜜妮娜付出慘痛代價。而她的缺席與無能為力,更讓她說什麼都過不去。對人性觀察細膩的艾美爾拉德,顯然無意打造女版蝙蝠俠,卻反而賦予該角色更深沈的個人動機——為好友報仇。與其說凱西是出於超級英雄的正義感、或家族世仇的責任感,倒不如說,是那強烈內疚所引發的負罪感吧。罪惡感的滋味,你我都曾嘗過,只是程度和反應有別罷了。
你猜得到女人這輩子最大的惡夢是什麼嗎?就是那些你以為過了就會好的事情,因為大家都已經忘記了。
女主角由凱莉‧墨里根飾演,圖片來源:lebleudumiroir.fr

前程似錦?男性優先!

個人的不幸,常肇因於體制和文化上的困境。凱西的故事,赤裸裸地將女人身體和情慾自主權的問題搬上檯面。比方說,同樣擁有豐富的性生活,男性常被認為只是「風流倜儻」;而女人,卻往往落得妮娜一樣的下場:被貼上「人盡可夫」的標籤,從此難以翻身。社交與獵豔並行的夜店派對,對所有女性更是危機四伏。佔有體能優勢的男性,會貌似「好人」撿屍進而侵犯,事後卻總是女性被怪罪「穿得太清涼」。都在夜店、都在狂歡,但女性就是得承擔更多身體和名譽上的風險,甚至讓前途一併陪葬。
片名「Promising Young Women」,直指2016年讓美國輿論一片譁然的Brock Turner性侵判決。仍就讀史丹佛大學的Brock,性侵同樣酒醉的華裔混血女孩張曉夏後,卻只被法官輕判六個月徒刑,就因為他是個「前程似錦的男孩(Promising Young Men)」。當時多數媒體報導,也聚焦在他「游泳新星」的光環上,卻模糊了暴行本身。一點差別意識、再加上一點冷漠,讓片中的女校長也一味地降罪受害的妮娜女性,無意為她伸張正義。
當導演凸顯除女性彼此傷害的狀況,我們不難理解凱西私自報復、不尋求女性結盟的根本原因,就是對所有人感到失望。除了女校長,與凱西和妮娜交好的女同學,不但在事件後倒戈,甚至多年後的對質,她仍堅稱:「當大家都知道妳不檢點,而妳說妳發生這種事時,當然沒有人會相信。」這讓我不禁想起,《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知名導演珍康萍有句話,針針見血:
女性關心他人,但經常從男人觀點看事情。

假情假愛,無力澆熄怒火

復仇之路自然不會一路順遂,而首要敵人,常常就是自己。看似決絕的凱西,還是充滿矛盾:一邊進行著復仇計畫,一邊卻又懷抱對愛情的憧憬。例如,她總是身穿粉色系或印花洋裝、對流行情歌如數家珍,少女心爆表。所以當她與大學同學萊恩重逢,兩人的化學反應,旋即讓她深陷粉紅泡泡。一度,我們還以為她終於被愛融化、放下仇恨;沒想到,一個意外的發現,再度燃起她心中的熊熊烈火。這一燒,不但燒掉了兩人的甜蜜關係、燒掉了敵人,也燒掉了自己的生命。
圖片來源:pjstar.com
Brock Turner事件事發多年後,張曉夏勇敢站出來鼓勵倖存者們:「你值得擁有美好的未來!」但並不是每個受傷的靈魂,都有幸獲得重生的機會。台灣性別平等已居亞洲之冠、派對風氣也不似西方盛行,但性別暴力與不平等,卻持續在家庭和職場中抹煞著女力的付出。《花漾女子》的出現,無疑敲響了一記警鐘。

*本文原發表於:中華電信mod粉絲專頁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追蹤」!
41會員
71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