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UIUX新卒(社會新鮮人)找工作雜談:契機・實習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哈囉大家,我是Sam!
自我介紹一下,大學時期念的是社會科學📝,來到日本讀語言學校半年後入學桑澤設計專門學校專攻視覺設計,而後自學UIUX找到了某間近千人規模的日本公司的UIUX職位🚀 。

我想成為UIUX設計師的初心非常簡單,就是平面設計業界的競爭太大,薪水太少。

日本本來就是平面設計非常成熟的國家,不管是美大還是專門學校基本上上過一陣子學(?)都能產出非常不錯的設計成品。雖然在二年級上學期的成績來說處於班上前段班,但是看著學校的告示欄,45小時的加班費加成後還是不到20萬日圓的薪水,學長姐有血有淚的找工作過程,突然覺得如果能夠掌握並運用其他能力(例如原本就有的社會科學分析技能),應該可以更容易地找工作。

另一個深層的內在動機的原因在於,我期望能夠得到一個能夠使用綜合能力的工作內容,以及對社會貢獻的成就感。UX作為非純視覺上面的設計(例如我們公司第一年可能主要是訓練user interview的能力),也許更有機會運用到綜合能力:包括我之前大學的專業、語言能力、讀雜書學到的雜學知識(?)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探索日本目前還尚未成熟,且相對對於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UIUX設計師這個方向。

剛開始探索的時候除了自學之外,更重要的是參與各種實習。日本實習很多都是一天兩天的,抱著搞砸也不過是一天兩天的心態,硬著頭皮拖著還不夠好的日文衝到都是日本人的實習會場上。(至今沒有遇過其他外國人)

期間有很雷的經驗,也有非常棒的經驗,但是事後真的都學到非常多。如果有也是設計領域的日本求學留學生看到這篇,強烈建議一定要去體驗看看。

之後就是作品製作。因為外國人這個身份,我做的主要的作品也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做成的作品,到目前也受到不少好評,得到一些好公司的面試機會,最後在面試兩家公司(都是以日本人為主體)的情況下順利進入某家千人的SaaS公司。

raw-image

參展用的作品介紹海報

前置工作:充滿失敗與尷尬的實習經驗們

我從來就不是在日本社會混得多開心的人。到現在,我認為能夠說上聊得來的日本朋友也只有一人(而且還是我沒去的那家公司的員工,導致現在因為沒接受他們offer而沒有再聯絡了⋯⋯)。我不喜歡日本人討論事情的方式,也因為對於語言的不熟悉而常常不敢發言或是根本無從發言。

所以我參加了許多場實習活動。日本的實習活動跟台灣不一樣,預設都是非常短期的(從一天到一禮拜不等),大多混雜公司業務內容介紹,工作內容是什麼的介紹,然後會有小組發表。對了,我參加過的intern裡面沒有遇過任何一個外國學生。

我第一個參加的intern是Service Design公司的intern(那家公司在六本木wework裡面,第一次感受到六本木辦公樓的高大上氣質)。雖然跟UIUX性質不同,但是抱持著多認識不同業種的心態,前天前腳跟剛從台灣回來便開始第一次的日本實習工作坊經驗。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有意見但是被無視」的感受。因為service design是個討論內容非常抽象的業種(我們當時的題目是:「預測漫畫界十年後的未來」),所以自然討論就會是以抽象討論為主。我到第二天的最後已經完全耗盡腦力,絲毫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物理上)。

我並不認為是哪一邊的錯。對他們而言,他們也鮮少有跟外國人討論這種事的經驗,在日本人為主的團體中,自然會以日文的邏輯思考,並且說話時也不會一字一句跟你解釋你不懂的地方。而我就純粹是日文能力不足,也沒有厚臉皮能夠在兩天內不停的在他們充滿疑惑不懂我在說什麼的表情中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

這是個極為痛苦的過程,詳細內容不再贅述。

但經歷過四場實習之後,每一次我都感受的自己驚人的進步(無論是在語言上或是對於如何在日本表達自己的層面上)。第二場實習,我能夠在會後的「懇親會(日文的懇親會是交流會)」中跟參加者相談甚歡。第三場實習,我的提案被小組採用,甚至據說被公司團隊廣傳在他們的slack群中。最後一場實習是第三場的延續,只有被精選的三個人,最後自己在台上對現役UX設計師報告提案,最後甚至在面試後拿到公司offer。

每一場實習我都非常不自在,非常想逃跑,非常尷尬的想要總拿電腦砸在自己臉上。但是每一個經驗我都覺得非常值得。

給自己有時間限制的考驗

我說的更明白些:這些實習帶給我的更多不是純粹加深UIUX的了解,主要在於如何跟日本人相處。如上所述,在實習中我們被分成小組,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特定主題討論出一個方案與結論,因此需要的語言量非常龐大,在交互的過程中我會去模仿其他人說話的模式,試圖用大家更能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意見等等。這些經驗都沒有辦法用文字寫成一個攻略,因為每個人適合的表達方式不同,只能透過龐大的練習來掌握。

有時間限制對我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我無法想像在缺乏這些經驗的情況下直接投入一個職場會是什麼情況。在透過反覆的失敗,練習,雷人(??)之後,消化失敗產生的負能量,才能把過程中的反省當作下一步的基石。

提前知道日本職場環境的樣子

這句話說的輕巧,其實十分重要。我覺得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日本職場。而且雖然用日本職場這個詞來概括,其實「小環境」還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有大家刻板印象中的那種傳統公司(加班加到掛,開一堆無結果的會,很多下班的聚會等特徵),但也有許多公司在改革過後融入許多外商元素(可以彈性選擇上班時間,重視員工福利等特徵)

不論是想要了解日本職場的感覺,或是想了解特定公司,都強烈建議一定要去實習看看。現在因為肺炎疫情許多公司取消了實體的活動有點可惜,但是可以期待明年或是以後這樣的活動能夠有更多外國留學生的參與。

倉促的小結:沒有觀眾的佛系連載?

五月下旬難得打開medium看到躺在草稿箱的這篇文章,原本想要一篇結束,卻發現能夠說的東西很多,而我已經沒辦法精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原諒我,用了一種連載的口吻卻可能不會有下一篇文章。

如果有人想看下面的主題的話,可以留言告訴我,雖然只是非常個人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助更多想要在日本找UIUX工作的朋友🙌

  1. 面試篇(面試具體情況,面試準備)
  2. 參展篇
  3. 線上求職資源篇
  4. 心態篇(有夠抽象的標題)
  5. 作品集篇
  6. 社群媒體篇(其實就是推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山姆的沙龍
25會員
18內容數
分享一些在日本做UX或是產品設計的事。在科技公司的雜草堆角落做田野調查。現學現賣專家。 關注人的心理健康,認知心理學。希望能夠用設計的力量讓世界更好。 使用者設計/無障礙設計/包容性設計/Mental wellbeing/Vulnerability
山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07
包容與排除並不存在先天的好與壞 但是在一個憲法中明文規定平等權利與機會的社會,在達成實質平等的目標之前存在的障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作為個體與一名設計師,包容性設計是一種對於平等與反對歧視的追求 消極意義上,我不希望因為自己無意識的偏見,進而使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或是解決方案有無意識的排他或歧視
Thumbnail
2021/10/07
包容與排除並不存在先天的好與壞 但是在一個憲法中明文規定平等權利與機會的社會,在達成實質平等的目標之前存在的障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作為個體與一名設計師,包容性設計是一種對於平等與反對歧視的追求 消極意義上,我不希望因為自己無意識的偏見,進而使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或是解決方案有無意識的排他或歧視
Thumbnail
2021/09/20
規則無處不在地存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每天微小的買東西、坐車,到工作中與人合作,直至人生大事中的婚姻。人們每天遵循著不管是如法律一樣的明文規則,或是因為人際關係、文化或是歷史形成的潛規則,這些規則是怎麼形成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這次主策展人之一的水野祐,作為律師的他試圖從設計的角度去重新觀察與思
Thumbnail
2021/09/20
規則無處不在地存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每天微小的買東西、坐車,到工作中與人合作,直至人生大事中的婚姻。人們每天遵循著不管是如法律一樣的明文規則,或是因為人際關係、文化或是歷史形成的潛規則,這些規則是怎麼形成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這次主策展人之一的水野祐,作為律師的他試圖從設計的角度去重新觀察與思
Thumbnail
2021/09/18
我們並不先天擅長與我們不同的人相處 「排外」也許只是一種我們不知道怎麼與不同的人相處所產生的反應 因為有作為族群少數的經驗,使我更容易對被長期排除在社會之外的人產生共情,進而想要在鑽研這個領域
Thumbnail
2021/09/18
我們並不先天擅長與我們不同的人相處 「排外」也許只是一種我們不知道怎麼與不同的人相處所產生的反應 因為有作為族群少數的經驗,使我更容易對被長期排除在社會之外的人產生共情,進而想要在鑽研這個領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高中時期我很喜歡逛遠企和中興百貨,每次經過百貨外面的櫥窗都覺得很酷,也漸漸對櫥窗陳列設計師這個職業有興趣,但聽說要進入百貨的櫥窗陳列這個工作,必須是相關科系畢業,比如當時最有名的復興美工。而我只是普通高中畢業,也沒有美術相關的工作經驗,所以只能再去上課,當時我想,既然要學設計,那就去當時亞洲設計最厲
Thumbnail
高中時期我很喜歡逛遠企和中興百貨,每次經過百貨外面的櫥窗都覺得很酷,也漸漸對櫥窗陳列設計師這個職業有興趣,但聽說要進入百貨的櫥窗陳列這個工作,必須是相關科系畢業,比如當時最有名的復興美工。而我只是普通高中畢業,也沒有美術相關的工作經驗,所以只能再去上課,當時我想,既然要學設計,那就去當時亞洲設計最厲
Thumbnail
說是實習,倒不如說是一段短居日本的生活體驗,回來已經一段時間,甚至已經出發到另一個國家才開始動筆想寫寫那段時間所經歷的種種,或許是因為太過想念,亦或不想遺忘 首先,就是為什麼會決定去日本實習?這也是很多人問我的問題。我完全不會日文,日文基礎可以說是零,連五十音都記不熟的那種程度,為什麼我會去日本?活
Thumbnail
說是實習,倒不如說是一段短居日本的生活體驗,回來已經一段時間,甚至已經出發到另一個國家才開始動筆想寫寫那段時間所經歷的種種,或許是因為太過想念,亦或不想遺忘 首先,就是為什麼會決定去日本實習?這也是很多人問我的問題。我完全不會日文,日文基礎可以說是零,連五十音都記不熟的那種程度,為什麼我會去日本?活
Thumbnail
海外遊子們都各有一段獨特又奇幻的人生旅程。而上課跟學習,對從現任或曾經的留學生們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歷過日本公部門工作的洗禮後,我想從當年自己還是個一般人的時代,跟大家分享這幾年透過課程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人事物。
Thumbnail
海外遊子們都各有一段獨特又奇幻的人生旅程。而上課跟學習,對從現任或曾經的留學生們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歷過日本公部門工作的洗禮後,我想從當年自己還是個一般人的時代,跟大家分享這幾年透過課程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人事物。
Thumbnail
我在日本的第一份工作 在優衣庫 當時誤打誤撞找上優衣庫時,我還記得提前面試時間半小時抵達現場的我 不斷地在附近徘徊 內心的緊張和不安感瞬時湧起 “緊張是一種成長的證明” 既然是成長,那就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是一種正面的情緒才對。 最近的我,相當喜歡這句話。 「我真的要來這邊工作嗎?」 以及 最後…
Thumbnail
我在日本的第一份工作 在優衣庫 當時誤打誤撞找上優衣庫時,我還記得提前面試時間半小時抵達現場的我 不斷地在附近徘徊 內心的緊張和不安感瞬時湧起 “緊張是一種成長的證明” 既然是成長,那就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是一種正面的情緒才對。 最近的我,相當喜歡這句話。 「我真的要來這邊工作嗎?」 以及 最後…
Thumbnail
在 EP 2的最後提到,因為我感受到了自學的瓶頸我開始投履歷,雖然我的背景、資歷無論哪方面都不足,但是我相信投入實戰才是最好賺經驗的辦法。只要有機會我都想嘗試看看,不管是正職、兼職都投履歷,我也因為是大四生,一個禮拜還要一天必須上課,因此我的條件又更嚴苛了。也因為之前面試的設計師建議我一步一腳印,
Thumbnail
在 EP 2的最後提到,因為我感受到了自學的瓶頸我開始投履歷,雖然我的背景、資歷無論哪方面都不足,但是我相信投入實戰才是最好賺經驗的辦法。只要有機會我都想嘗試看看,不管是正職、兼職都投履歷,我也因為是大四生,一個禮拜還要一天必須上課,因此我的條件又更嚴苛了。也因為之前面試的設計師建議我一步一腳印,
Thumbnail
我們並不先天擅長與我們不同的人相處 「排外」也許只是一種我們不知道怎麼與不同的人相處所產生的反應 因為有作為族群少數的經驗,使我更容易對被長期排除在社會之外的人產生共情,進而想要在鑽研這個領域
Thumbnail
我們並不先天擅長與我們不同的人相處 「排外」也許只是一種我們不知道怎麼與不同的人相處所產生的反應 因為有作為族群少數的經驗,使我更容易對被長期排除在社會之外的人產生共情,進而想要在鑽研這個領域
Thumbnail
這是一個非本科生挑戰室內設計業的故事。 在室內設計的補習班上課雖然很有用,但是為了配合大家的進度,說實話上課進度有點慢,而且每個禮拜也就一天(六小時)想要繼續成長我覺得很難,因此我試著超前進度開始自學。 3D軟體的部分我開始自己學,買書來看,看看 youtube 影片。原本七月要去暑期兵役,
Thumbnail
這是一個非本科生挑戰室內設計業的故事。 在室內設計的補習班上課雖然很有用,但是為了配合大家的進度,說實話上課進度有點慢,而且每個禮拜也就一天(六小時)想要繼續成長我覺得很難,因此我試著超前進度開始自學。 3D軟體的部分我開始自己學,買書來看,看看 youtube 影片。原本七月要去暑期兵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