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釀專題|「你的潛意識屬於我」──丹尼.維勒納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沙丘》工作照/華納影業

《沙丘》工作照/華納影業

The more personal, the more universal.

我一直記得這句話來自大學教授對我們一年級作業的建議。那次的作業應該是我們首次被要求、嘗試將自身的經驗帶入影像作品裡,因此這些作品無疑是非常私密、碎片化、與自身貼合的;但是,何以越「私人」的事物,同時會是越「普遍」的?

後來二、三年級開始閱讀茱迪絲.衛斯頓(Judith Weston)的《電影表演》(Directing Actors),書中舉出了演員將真實經驗帶入「選擇」的四種方式:記憶/過去經驗,觀察,想像,即時體驗。如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御用演員麗芙.烏曼(Liv Ullmann)曾言:

我以自己的經驗,以及聽過、見過和他人的經驗建構了角色。
(轉引自 Weston, 2012: 159)

電影裡的每個角色的立體性,皆出於各自與生俱來的性格、或是不同的生命經驗,進而影響對每一件事所採取的不同選擇,並且在每個選擇之下串連起明確的人物軌跡。不論演員從記憶/過去經驗、觀察、想像或即時體驗中汲取自己對於角色如何選擇的想法,所有的選擇最終引領我們走向的或許並非角色的立體性,而已經是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和他人有所區別的「個體性」。

在這樣的情形下,或許我們看見的已經不再是某個角色,而是演員本身確實地、帶著他們生命的血肉呈現在我們面前,而我們也基於這個角色雜揉了演員本身除外的他人情感,因此多少看見了自己渴望或缺失的部分涵蓋其中。

在《沙丘》(Dune, 2021)上映前,我回顧了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所有的劇情長片和短片,並且在丹尼 2011 年的短片《Rated R for Nudity》發現了這句讓人匪夷所思的台詞:

Your subconscious is mine.
(Votre subconscient m’appartient.)

這句話莫名地讓我回想起教授和《電影表演》具有共通之處的箋言。但是,當我首次尋找「The more personal, the more universal.」這句話的出處時,找到的並非任何導演或演員對於其從事表演工作的心得與領悟,而是美國心理學者羅傑斯(Carl R. Rogers)在《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所寫的:

What is most personal is most general.
(Rogers, 1961: 26)

這句話的含義,或許並非如我們先前所推測的那般。同時間,這句話似乎與丹尼在《沙丘》之前的作品裡所關注的核心,存在著關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047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1/10/05
感謝分享!提供我們觀看電影時更多樣不同面向的思維。👍👍👍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3/11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Thumbnail
2025/03/11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Thumbnail
2024/12/19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2024/12/19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2024/10/01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Thumbnail
2024/10/01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電影開始時,一名船夫問鈴:「你要去哪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同時也是在問: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要成為什麼?通過這趟旅程,你想前往哪裡?這名船夫載著鈴,從原本的地方,到其他的場所,這往返的旅程可以視為一套模型,一端是明確的、能依靠能掌握的「現實」,另一端是夢幻的、蘊藏創造與毀滅的「另一個地方」。
Thumbnail
電影開始時,一名船夫問鈴:「你要去哪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同時也是在問: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要成為什麼?通過這趟旅程,你想前往哪裡?這名船夫載著鈴,從原本的地方,到其他的場所,這往返的旅程可以視為一套模型,一端是明確的、能依靠能掌握的「現實」,另一端是夢幻的、蘊藏創造與毀滅的「另一個地方」。
Thumbnail
有次深入空裡,發現自己全身的細胞都只是光與電、色彩與強弱不等的訊息。 可以清晰看到身體每一個細胞發著光,一動念就能顯化訊息的投射。 有次清明夢,去了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時空,發現一切都是起起伏伏的訊號。 一次兩次三次,松果體被打開所探索的宇宙,撬開了所有人類邏輯的框架,
Thumbnail
有次深入空裡,發現自己全身的細胞都只是光與電、色彩與強弱不等的訊息。 可以清晰看到身體每一個細胞發著光,一動念就能顯化訊息的投射。 有次清明夢,去了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時空,發現一切都是起起伏伏的訊號。 一次兩次三次,松果體被打開所探索的宇宙,撬開了所有人類邏輯的框架,
Thumbnail
我們不想讓作品只是意識的魁儡,我要怎麼突破自己的邊界?思考「想要擺脫卻還是待在其中」的情境,是邊界感最明顯的時刻,同時,我們也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邊緣之外的「無緣」。所以,能夠交疊的,已經是我們透過他人而抵達的邊境,因為和他人相遇,使我們有能力透過理解而發生轉變。
Thumbnail
我們不想讓作品只是意識的魁儡,我要怎麼突破自己的邊界?思考「想要擺脫卻還是待在其中」的情境,是邊界感最明顯的時刻,同時,我們也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邊緣之外的「無緣」。所以,能夠交疊的,已經是我們透過他人而抵達的邊境,因為和他人相遇,使我們有能力透過理解而發生轉變。
Thumbnail
濱口龍介真正感興趣的是人之作為自己:處於此一生存中的自己、站在你面前時的我自己……,而這些題目必須透過語言來碰觸。
Thumbnail
濱口龍介真正感興趣的是人之作為自己:處於此一生存中的自己、站在你面前時的我自己……,而這些題目必須透過語言來碰觸。
Thumbnail
我們被丹尼每部由不同類型與題材包裝而成的存在主義電影呼籲,以自身的情感和經驗去理解其他不可理解的個體。我們將焦點限縮至單一的人,以及其當下,脫離了移民、戰爭、恐怖攻擊、女性主義等當代的議題,以及太空、地球之外等未來的議題。即使銀幕上的記憶與經驗並非我們所擁有,我們同樣能夠在它們的深處找到屬於我們⋯⋯
Thumbnail
我們被丹尼每部由不同類型與題材包裝而成的存在主義電影呼籲,以自身的情感和經驗去理解其他不可理解的個體。我們將焦點限縮至單一的人,以及其當下,脫離了移民、戰爭、恐怖攻擊、女性主義等當代的議題,以及太空、地球之外等未來的議題。即使銀幕上的記憶與經驗並非我們所擁有,我們同樣能夠在它們的深處找到屬於我們⋯⋯
Thumbnail
一道非常慈愛的流動之中,遇到了《 漂泊 》紀錄片,沒有任何推薦,但是,有些時候,就是會很自然地讓出空間,和某一些訊息相遇,通過你,洗滌你。 這裡不會涉及劇透,衷心希望螢幕前的人們,也能親自進入故事之中,去體會那一處久違的心靈觸動。
Thumbnail
一道非常慈愛的流動之中,遇到了《 漂泊 》紀錄片,沒有任何推薦,但是,有些時候,就是會很自然地讓出空間,和某一些訊息相遇,通過你,洗滌你。 這裡不會涉及劇透,衷心希望螢幕前的人們,也能親自進入故事之中,去體會那一處久違的心靈觸動。
Thumbnail
不是說感受性的神秘不能被系統化、結構化,而是我從來不覺得可以徹底收束,在打造高樓、自動運作的工廠或是迷宮後,總要開一扇通往幽冥的窗、留一面照見鬼魂的鏡子。一個實驗須可重複施作,我卻更想得到它的畸變、參差,還有它們歷經這些在時光後長成不同的樣子,也把時間變成不同的樣子。
Thumbnail
不是說感受性的神秘不能被系統化、結構化,而是我從來不覺得可以徹底收束,在打造高樓、自動運作的工廠或是迷宮後,總要開一扇通往幽冥的窗、留一面照見鬼魂的鏡子。一個實驗須可重複施作,我卻更想得到它的畸變、參差,還有它們歷經這些在時光後長成不同的樣子,也把時間變成不同的樣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