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告 2019 年為「地方創生元年」。然而,「地方創生」是一項什麼樣的政策呢?政府之所以推行地方創生是因為出生率下降、人口過度集中都會地區、城鄉發展失衡,這項政策鼓勵在地自發行動——捲動產、 官、學、社等各界資源,期待透過地方共識建立、發想創意行動,進一步於地方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流失的問題,以建構更理想生養後代的整體環境條件,同時透過多方整合與注入資源,有效為地方創造生機。臺灣過去已有豐厚的社區營造經驗,累積了不可忽視的在地網絡資源,如何奠基於這些豐富能量,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進而創造經濟收益與關係人口,是目前各界密切關注的。在地方創生政策中,「在地青年發展」被視為重要一環,如何讓返(留)鄉青年不只是曇花一現、隨計畫結束而離開,「打造青年支持系統」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本篇專訪具有返鄉青年、藝術家與調香師等多重身份的行政院鄭朝方政務顧問,分享來自第一線關於「青年返(留)鄉」的觀點。
開放自己接納多種可能性, 說好地方故事
本身是新竹縣竹東人的鄭顧問,從小在客家村裡長大,對客家話與相關風俗耳濡目染,認為這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物。「直到高中時去唸了新竹高中,才知道客家人這麼小眾,當時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用客家話聊天總覺得很親切。然而,到臺北念書卻發現沒有一個人會講客家話了。」他回憶求學時,因為環境的轉換而意識到自己所傳承的文化是獨特的、美麗的,但大眾對於客家已有既定印象:「大家總起鬨
叫我唱〈細妹按靚〉和〈客家本色〉這樣的歌曲,好像有很多刻板印象……」從那時開始,鄭顧問在心裡就埋下了希望要讓大家認識真正的、美好的客家的小小種籽。
「常常有人說一輩子能做一好一件事,人生就成功一半了。我過去十幾年,都用〈髻鬃花〉這首歌來讓大家認識臺灣客家。」鄭顧問提起,大學三年級的跨年夜,他在宿舍寫下這首歌的副歌旋律,接著再寫詞、最後譜曲,因此這首歌的旋律與音韻相當貼合。編曲則網羅了來自友善的狗、滾石唱片等一線唱片製作人一起來製作,以主流音樂的方式發表,一度擠身玫瑰大眾排行榜第 12 名,讓這首歌成了客家音樂的轉捩點。「過去聽到客家音樂就直覺是演歌或山歌。我把華語、主流音樂資源帶進去,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客家」,鄭顧問興奮地表示,這首歌在 YouTube 頻道上, 點閱率僅次於客家電視臺歌;這首歌更走出同溫層,讓許多非客家籍的歌手在不同場合裡翻唱。
鄭顧問抱持著開放的態度進行各式合作, 讓這朵〈髻鬃花〉,後來衍伸為一本葉國居老師出版的小說、一瓶獲得加拿大調香首獎,全世界第一瓶的客家在地香水、一系列葉天倫導演拍攝的微電影……,種種跨界與優異的成績,都讓世界重新認識客家,也認識臺灣。追尋創作的源頭,就來自於他的奶奶。「客家女性在出嫁前、後有不同的髮髻綁法,小時候覺得奶奶的髮型就像是雨傘。一次在菜園裡跟在她身後,發現她的頭上有朵白花,細看原來是月光下的髮髻散發出來的光芒,我就叫它
『髻鬃花』,我想那不僅是在客家,也是專屬於臺灣的生命之花,你翻遍所有植物書都找不到這種花,因為它長在心裡面。」鄭顧問感性地分享,創作的泉源就在深愛的土地上。
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用專長與地方共好成長
身上有著「政二代」的標籤,對於鄭顧問來說是光環也是枷鎖。他曾經遠遠離開臺灣,遠赴歐洲至香氛產業中進修,並幸運地參與一個培訓計畫,他是該計畫有史以來第一個東方面孔的調香師。在參與受訓、通過考試後,就能擁有一份在業界裡令人稱羨的工作。然而,學校裡一位從事拼布藝術的法國同學深深地影響了他。那位同學在畢業後同樣有許多難得的工作機會向他招手,但他卻毅然決然選擇回到法國鄉下和奶奶一起經營小店舖,因為當時如果他沒去接班,小店就要歇業。這樣的抉擇讓鄭顧問震撼不已:「我學了這麼多,我是不是也要回來幫助我的家鄉?」,他在心底問自己。
於是,鄭顧問一回到臺灣便馬不停蹄地啟動一系列計畫,除了自己最拿手的香氛、音樂之外,也跨界進行客家飲食革新,結合 AR、技職教育、五星級主廚與美食家,合力推出客家便當。曾嘗試用客家的醬料來做義大利麵,以粉領族喜愛的低油減鹽風格來重新詮釋客家料理,讓客家便當華麗轉身,吸引粉領族、年輕人與許多過去不認識客家的朋友從飲食來認識客家文化。民以食為天,這樣的嘗試不僅是計畫性質的短期試驗,後續也如漣漪一般擴散影響力,引動華航推出客家便當飛機餐、臺鐵跟進以紅麴入菜等。
立方根:越在地越國際,建立在地知識 × 文化脈絡 × 社造方法3項立方紮根
鄭顧問分享:「很多人對於地方創生有誤解,認為和過去政府做的很多地方總體營造事務類似,認定這是社區營造換個名詞。」他接著說,地方創生和社區總體營造最大的不同在於地方創生注重產業,期待透過經濟力量為地方注入活水。也設定了幾大手法,包含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資源、品牌建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社造是地方的集體創作,有文化、產業行銷、觀光旅遊、建築空間等很多不同面向的展現方式。
在事業起步初期,許多青年希望能爭取獎補助資源取得資金,對此,鄭顧問分析公部門較習慣以雨露均霑的方式讓大家共享資源,但他更看重的是後續的支持與陪伴。
「地方創生青年更需要的是加速器,有很多在獎補助計畫嶄露頭角、具有初步商業模式的品牌,我們應該來思考如何讓它更有競爭力?」鄭顧問指出,不管是行政面向上的支援,抑或是健全財務的輔助,再到宣傳資源的導入,都是政府可以從旁給予資源的重要方向,「在地方創業真的很辛苦,不要讓青年們孤單地戰鬥」。
「青年返鄉只是地方創生的一環而已,並不是它的全貌。臺灣地方創生的主要問題是要解決人口過度集中的問題。」鄭顧問指出,臺灣的地方創生之路,有 3 個重要目標。第一是解決二代、三代的傳承問題。第二則是品牌建立。第三是政府與民間如何公私協力合作。打造全面支持系統,就是立方根,透過賦權青年,掌握「在地知識、文化脈絡及社造方法」3 項立方紮根配合 3 個重點,方能立足地方放眼國際。
「臺灣在科技業有獨角獸、護國神山,那地方創生產業在疫情之後能不能有許多品牌,像是螞蟻雄兵一樣用文創產品來推廣臺灣的物產、風情?我相信越在地,越國際,這是絕對有可能的圖像」鄭顧問如此期許。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2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