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小鎮到許多小鎮──小鎮文創‧何培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小鎮文創」雖然只是在台西客運後面一間小小的平房,卻是匯聚和散發巨大能量的所在地。

「小鎮文創」雖然只是在台西客運後面一間小小的平房,卻是匯聚和散發巨大能量的所在地。

2022年造訪竹山,我特意挑了小鎮文創每月一次「光點小聚」的日期,這個聚會關注地方發展的相關議題,每一場都邀請兩、三位各界專業人士前來做專題分享,有興趣的在地居民或外地朋友都可以參加,並在會中進行交流。訂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的小聚,一辦就是10年從未間斷,就算遇到跨年前夕,仍然有許多朋友從各地前來參與。一個活動可以持續這麼久,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於是我在心裡許願一定要找機會親臨現場。

光點小聚,每次都會有老朋友、新朋友從四面八方來到竹山。

光點小聚,每次都會有老朋友、新朋友從四面八方來到竹山。

小鎮文創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從民宿、社區到小鎮的社會省思實踐之路」為培鈞15年來持續做的事情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他常提起第一次辦光點小聚時,現場加上他和工作人員只有5個人,夥伴沮喪地說不用辦了,竹山沒有人要來參加這種活動,培鈞卻回應:「怎麼不想想這3個人為什麼願意來?」這次他一樣堅持下去了,小聚的參與者從個位數到百位數、從實體到線上、從竹山到海外。

這麼多年過去,培鈞還是理著小平頭,最常穿著白T恤,不變的更是四處奔走、分享理念的熱情,他說:「最重要的,這些事情都是我很想做的。」從一個26歲的青年,如今年過40,培鈞開始自稱中年大叔,他用身體力行的人生寫故事,而他心裡著急的是,經過了15年,有沒有年輕的一代接上來?

教育才是關鍵,讓孩子認識故鄉

談地方創生,絕不是一年半載得以成就,更需要能在地方上凝聚共識,而它可以複製嗎?培鈞怎麼從竹山經驗看台灣鄉鎮的發展機會?

台灣從30年前的社區營造開始累積走到今天,他認為最關鍵的是「讓孩子認識故鄉的教育」這件事。台灣土地面積那麼小,為什麼城鄉落差那麼大?「因為我們的考試制度是把全台灣各地的孩子訓練給城市的行業去用的制度。」孩子對自己的故鄉不認識,每天在學校、補習班、家裡跟安心班之間移動,不知道家鄉有幾條河、住了多少人、有什麼產業,就這樣一路從國小、國中念到高中,考完大學就走了,「每一年考試所送走的年輕人遠不及我們15年能夠帶回來的人。」培鈞語重心長地說,因此他認為解決台灣城鄉差距問題,第一個重要的基礎工程是給孩子有城鄉移動的生存能力,下鄉不是施以恩惠,他直言從這個角度看事情很有問題,他跟年輕人說:「竹山不需要你們為了幫忙而來,但是你可以為了探索自己的未來而去。」

何培鈞分享北中南東和離島創生數位匯流中心的匯流媒合概念。

何培鈞分享北中南東和離島創生數位匯流中心的匯流媒合概念。

基於這樣的想法,他和長期的合作夥伴、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張文山老師,透過雲科大的USR計畫,開發國小、國中、高中認識故鄉的教材,一起構思給孩子的12年數位學習身分證。爸媽可以帶孩子透過數位身份證參與社區的真實提案,這些專案扣住SDGs永續發展目標、地方關係人口,鏈結城市資源,將孩子投入的議題用區塊鏈做成記錄,這個參與的過程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歷程檔案,而不是像現在為了甄試大學才臨時抱佛腳去參加各種營隊的奇怪現象。

創生平台,從竹山串聯海內外

Covid-19疫情這兩年,培鈞親自奔走各地交流理念的節奏被迫延緩,但他的思緒可停不下來,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做更多、更有效率的串聯?他認為那就是善用網路和數位科技,於是2021年「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在竹山成立了!

透過數位工具可以讓串聯和延續變得更加容易,成為培鈞積極推動的重點,他把眼光放大到全台灣甚至亞洲,在一個「創生平台」的概念和架構下,找到理念相同的夥伴分別合資成立公司,在台灣,把據點擴大到北中南東和離島,有台北、南投竹山、高雄美濃、花蓮新城、馬祖津沙;在海外,有中國福建、馬來西亞怡保、日本千葉。「我們可不可以花十年把這個事情理出一個頭緒來?」他說成立公司表示深耕地方的決心,不是做完專案就離開。

何培鈞在光點小聚上分享前進馬來西亞的南向經驗。

何培鈞在光點小聚上分享前進馬來西亞的南向經驗。

在此之前,他做過中國、日本委託的鄉鎮改造案,這些經驗開闊了他的視野,累積成更大的能量。培鈞的第一個海外項目是在湖南一個大景區中的社區,21公頃的土地上,本來計劃要打掉80幾棟民宅蓋酒店,後來他們看到竹山,希望借重竹山經驗,留下民居進行改造。

從來沒做過面積這麼大的案子,讓培鈞一度猶豫,但是當他看到在地20幾歲的年輕人和來自德國、法國的團隊熱烈討論著想法,他心想:「我在台灣努力這麼久都沒有這種機會」,於是他決定留下來,成為臺灣經驗西進的一個成功案例。

小鎮經驗,亞洲思維

如果沒有這次的經驗,可能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後來他在中國又做了寧波湖城鄉、廣東茶龍村;還有日本山形縣戶澤村的農村產品設計、富山縣冰見市的竹子產業輔導計畫;他到馬來西亞,感受到當地從種族、語言、食物、服裝到建築,那種豐富綻放的多元性又更勝台灣的漢化社會。

當松村勳老師邀他到日本協助地方創生,起初他不可置信,地方創生不是我們從日本學來的嗎,怎麼會需要我們的幫助?松村勳老師是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在花蓮住了幾十年,退休之後回到日本,回去之前他來到竹山,聽了培鈞在一個小鎮居然一做就是15年的故事,哽咽感動地說,這才是真正台灣的樣子。松村勳老師告訴他,日本的年輕人對於家鄉要消失了,覺得那是政府的事,跟自己沒有關係,能不能把這樣的台灣精神帶到日本。

今年是光點小聚跨出竹山的第一年,北區光點小聚第一場,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

今年是光點小聚跨出竹山的第一年,北區光點小聚第一場,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

「原來我在家鄉做的同樣一件事,可以跟不同的海外團隊合作,一件事情可以變成多樣的連結。」培鈞說,雖然是在很小的山城小鎮,但如果有亞洲思維、世界思維,就不用擔心地方沒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的沙龍
60會員
68內容數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2023/01/28
在拜訪「林三十六」之前,我沒有想過原來凍頂烏龍茶的「凍頂」是地名,指的是南投鹿谷的凍頂山;而鹿谷鄉與竹山鎮是比鄰的鄉鎮,若以茶區來說,通常劃分在一起。 凍頂山產茶早從清朝年間,歷史上有記載,只是後來世人漸漸遺忘了它的起源,世居於此的林家第七代子孫林宸緯告訴了我這個故事。
Thumbnail
2023/01/28
在拜訪「林三十六」之前,我沒有想過原來凍頂烏龍茶的「凍頂」是地名,指的是南投鹿谷的凍頂山;而鹿谷鄉與竹山鎮是比鄰的鄉鎮,若以茶區來說,通常劃分在一起。 凍頂山產茶早從清朝年間,歷史上有記載,只是後來世人漸漸遺忘了它的起源,世居於此的林家第七代子孫林宸緯告訴了我這個故事。
Thumbnail
2023/01/20
正對著台西客運的頂橫街上,門牌號碼1號,外觀看上去是木門與木格窗,直覺就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貼近窗戶往裡面看,會發現架上陳列著許多形狀各異的植物種子。
Thumbnail
2023/01/20
正對著台西客運的頂橫街上,門牌號碼1號,外觀看上去是木門與木格窗,直覺就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貼近窗戶往裡面看,會發現架上陳列著許多形狀各異的植物種子。
Thumbnail
2022/12/28
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Thumbnail
2022/12/28
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隨著地方創生火熱展開,促進優秀人才全台流動,各地創生團隊善用各自不同的專業,開啟新商業模式及一番戰場,已突破過去受地域限制的職癌涯想像。而家長可帶孩子與創生團隊進行真摯的生命互動,思考更多元的職涯議題,如「成功的定義」除了賺錢,能有更多元的價值實現,以及「我為何而工作」、「未來想在哪裡工作」。
Thumbnail
隨著地方創生火熱展開,促進優秀人才全台流動,各地創生團隊善用各自不同的專業,開啟新商業模式及一番戰場,已突破過去受地域限制的職癌涯想像。而家長可帶孩子與創生團隊進行真摯的生命互動,思考更多元的職涯議題,如「成功的定義」除了賺錢,能有更多元的價值實現,以及「我為何而工作」、「未來想在哪裡工作」。
Thumbnail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今年透過25組「學習性青聚點」,提供67個蹲點在地的實作機會,以培育青年投入社區事務的能力和累積地方創生實務經驗。這些實作機會由各地在地學習性青聚點擔任業師,並提供至少一個月的社區蹲點機會。此外,青年參與者每人還可獲得至少新台幣2萬元的實作獎學金,使他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參
Thumbnail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今年透過25組「學習性青聚點」,提供67個蹲點在地的實作機會,以培育青年投入社區事務的能力和累積地方創生實務經驗。這些實作機會由各地在地學習性青聚點擔任業師,並提供至少一個月的社區蹲點機會。此外,青年參與者每人還可獲得至少新台幣2萬元的實作獎學金,使他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參
Thumbnail
「老師,這裡好無聊喔!」一句話觸動讓一個人決定投入偏鄉教育! 作者:遠見行銷部企劃製作 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創辦人陳子倢,在地處偏鄉的南澳推動課後照顧、入校陪伴與青年培力計畫,因她堅信,每一段學習都有意義,不只是在都市的孩子,鄉鎮的孩子也要有。而長年專注投入偏鄉教育領域的觀光教父嚴長壽,將在今年底遠見‧
Thumbnail
「老師,這裡好無聊喔!」一句話觸動讓一個人決定投入偏鄉教育! 作者:遠見行銷部企劃製作 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創辦人陳子倢,在地處偏鄉的南澳推動課後照顧、入校陪伴與青年培力計畫,因她堅信,每一段學習都有意義,不只是在都市的孩子,鄉鎮的孩子也要有。而長年專注投入偏鄉教育領域的觀光教父嚴長壽,將在今年底遠見‧
Thumbnail
我與他聊到關於我想為台灣的教育付出時,他說他也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物與教育息息相關,青少年的發展、心理健康、家庭關係等等,包括他自己現在的人生...。 身為青年世代的我們,「趁年輕」究竟可以做些什麼?
Thumbnail
我與他聊到關於我想為台灣的教育付出時,他說他也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物與教育息息相關,青少年的發展、心理健康、家庭關係等等,包括他自己現在的人生...。 身為青年世代的我們,「趁年輕」究竟可以做些什麼?
Thumbnail
如何為與日俱增的高齡人口,打造更多元且值得期待的生活場景,是值得我們加緊腳步、投入更多心力探索的課題。
Thumbnail
如何為與日俱增的高齡人口,打造更多元且值得期待的生活場景,是值得我們加緊腳步、投入更多心力探索的課題。
Thumbnail
這麼多年過去,培鈞還是理著小平頭,最常穿著白T恤,不變的更是四處奔走、分享理念的熱情,他說:「最重要的,這些事情都是我很想做的。」從一個26歲的青年,如今年過40,培鈞開始自稱中年大叔,他用身體力行的人生寫故事,而他心裡著急的是,經過了15年,有沒有年輕的一代接上來?
Thumbnail
這麼多年過去,培鈞還是理著小平頭,最常穿著白T恤,不變的更是四處奔走、分享理念的熱情,他說:「最重要的,這些事情都是我很想做的。」從一個26歲的青年,如今年過40,培鈞開始自稱中年大叔,他用身體力行的人生寫故事,而他心裡著急的是,經過了15年,有沒有年輕的一代接上來?
Thumbnail
由扣扣老師陳子倢領軍、長期關注大南澳地區的「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自去年底起,與雜學校的國發會「提升教育新創數位能量」計畫合作,試著從108課綱出發,媒合合適的教育創新團隊,為南澳的學生、師長,完備情感、土地、冒險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Thumbnail
由扣扣老師陳子倢領軍、長期關注大南澳地區的「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自去年底起,與雜學校的國發會「提升教育新創數位能量」計畫合作,試著從108課綱出發,媒合合適的教育創新團隊,為南澳的學生、師長,完備情感、土地、冒險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Thumbnail
新行業,新企劃,新視野,帶給地方新動力。透過這些行動,看見人們對於家鄉的情感與意志力。讓我們共同期待新北二十九區遍地開花,這只是一個開始,屬於新北的創生序曲。 撰文=林承毅(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左為本文作者林承毅,右為三峽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
Thumbnail
新行業,新企劃,新視野,帶給地方新動力。透過這些行動,看見人們對於家鄉的情感與意志力。讓我們共同期待新北二十九區遍地開花,這只是一個開始,屬於新北的創生序曲。 撰文=林承毅(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左為本文作者林承毅,右為三峽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
Thumbnail
萬華社區小學是一個媒合性地方組織,致力於社區營造落地紮根,透過工作坊、寒暑營隊等活動,邀請居民參與遊戲設計、或者透過導覽介紹萬華過往風光與歷史,藉此來傳遞知識給在地小學生或一般民眾,從中創造與增強了社區之間的鏈結,重新讓大家更認識萬華,也持續與萬華在地的社會企業串連......
Thumbnail
萬華社區小學是一個媒合性地方組織,致力於社區營造落地紮根,透過工作坊、寒暑營隊等活動,邀請居民參與遊戲設計、或者透過導覽介紹萬華過往風光與歷史,藉此來傳遞知識給在地小學生或一般民眾,從中創造與增強了社區之間的鏈結,重新讓大家更認識萬華,也持續與萬華在地的社會企業串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