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文字消逝,但願是燃燒殆盡的紙灰,也不願是破爛的伺服器稀土。
昨夜社交媒體忽然下線,傍晚的帖文流量驟降,除此以外一切如常。
近來的夜晚,習慣放下電話,進入朋友的Discord伺服器,沈浸於電玩、網絡文章之中。白天對人的工作對我這種微內向仔而言心理壓力很大,晚上只想躲在大屏幕後,跟熟悉的人圍爐取暖。
Facebook Inc. 一再斷網,不知道是不是模仿某國停電。嗯,香港還是燈火通明,每天幻彩詠香江。五光十色的都會,假如某天再沒有Facebook/ Instagram的話,我們的生活又會變成怎樣的呢?
也許有些人開始用起微博、微信、小紅書,還有一大堆人莫名在用的抖音。不過也有一群人不甘願自我審查,轉至各網誌與新聞平台繼續批判時事;也有另一種人,在出版受限的政治環境,私下印發各種文字作品。
數位時代,科技一再被吹捧,卻不是所有事物電子化也有好結果。知識雖然靠着網絡爆炸性傳播開去,卻留下形形色色的足跡。其實到頭來,社群參與還是牽着各方媒體;沒有社群,投入再多宣傳也是徒然。結局——靠着信任,作者能在小範圍𥚃分享自己所想,再由讀者將作者的信念分享出去。好像香港國安法的法庭報道被禁,民眾仍能將庭內的字句帶到大眾媒體之外的社會各處。
口耳相傳,民間智慧從來不需要社交媒體。在沒有網絡之前,知識一直在家庭裡代代相傳,而不同長輩也會在種種場合交換新知。
這不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獨立作家、獨立歌手在做的事情嗎?好的作品會被推薦,蘊含的信念會散播。每個人都應該創作,讓志同道合的人聚首一堂,不為Internet’s Sudden Fame。
你喜歡詩嗎?那就跟喜歡詩的人收集好的創作,跟寫詩的人一起編寫詩集;喜歡音樂就記起你愛的詞曲,想就唱出口、寫進樂譜裡。
大時代,自有小人物的生活方式。
#林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