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大光國小|校園圖書館的新想像-大樹房書屋

屏東・大光國小|校園圖書館的新想像-大樹房書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想到學校的圖書館,你腦袋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上的大光國小,歷經一年多的圖書館改造計畫,於今年九月以「大樹房書屋」為名正式啟動,為偏鄉圖書館空間帶來全新的想像。
大樹房書屋。(繪圖:Amo)

大樹房書屋。(繪圖:Amo)

上次拜訪大光國小時,得知夥伴正在進行校園圖書館空間改造計畫,便期待著新圖書館落成的那天。事隔一年,很榮幸可以參與大光國小「大樹房書屋」開幕,為當天活動留下影像紀錄,藉由兩位負責專案的老師簡介圖書館背後的故事,開闊校園圖書空間的想像。

大樹房書屋開幕典禮。(攝影:Amo)

大樹房書屋開幕典禮。(攝影:Amo)

由於大光國小的老師已經有撰文介紹「大樹房書屋」的改造背景與設計脈絡,有興趣的夥伴歡迎點選 Weiteng 〈偏鄉圖書館空間改造計畫〉(上)(下),這裡就容許我以旅人視角,分享初踏入「大樹房書屋」的種種經驗與感受吧!

大樹房、小巧思

一起逛過大光國小的夥伴對於「大樹房」肯定不陌生。「大樹房」為恆春鎮大光里的舊名,作為圖書館新名,不僅象徵圖書館以在地民謠與歷史為主題藏書,更希望打造一座光亮、半開放室的圖書空間,讓孩子宛如穿梭於光線充足的樹林,悠遊而自在地探索閱讀的樂趣。

設計小巧思,從大樹房書屋外觀便可觀察:

  • 綠蔭廊道:以古時大光樹木的綠作為廊道圓柱體的顏色,孩子穿梭其中,猶如走入樹林之間,呼應早期此地遍佈刺竹林、茄苳、欖仁、刺桐等參天古樹之意象,定調「大樹房」之名。
綠色柱體猶如林木。(照片提供:Weiteng)

綠色柱體猶如林木。(照片提供:Weiteng)

  • 古地圖窗貼:書屋外的窗貼是記載於《恆春縣誌》的古地圖,描繪舊時大光及鄰近地區的相對位置,見證「大樹房」的由來。
舊時《恆春縣誌》所繪製之地圖。(攝影:Amo)

舊時《恆春縣誌》所繪製之地圖。(攝影:Amo)

  • 樹蔭磁磚:入口處向外、向內延伸之黑、白、灰、綠交錯的磁磚,象徵陽光穿透樹林,穿越枝葉而照映在地底的樹蔭,不同色塊交錯組合猶如光影灑落,從書屋外斜映至室內,自然的劃出落塵界線,沿著磁磚進入室內的人們,走至樹陰邊緣便能意會該處需要脫、換鞋方可進入空間。超級喜歡如此符合人性的設計!
樹蔭磁磚,宛若陽光灑落樹林的影子。(照片提供:Weiteng)

樹蔭磁磚,宛若陽光灑落樹林的影子。(照片提供:Weiteng)

主題書區,符合孩子閱讀需求

走進書屋,暖褐色的木質櫃體與地板,乘著窗外的綠蔭與陽光,為空間增添不少舒適和諧的氛圍。在櫃台旁設有一面「恆春牆」,月琴、洋蔥、半島讀物等,作為恆春在地元素與物件之展示牆。而洞洞板的裝置也保留了重組的彈性,可依不同展示品之需求隨時更改陳設。

書屋櫃檯。(照片提供:Weiteng)

書屋櫃檯。(照片提供:Weiteng)

滿滿在地元素的展示牆。(照片提供:Weiteng)

滿滿在地元素的展示牆。(照片提供:Weiteng)

  • 按主題分類規劃書區:大樹房書屋既然是學校裡的圖書館,許多設計都是以孩子為出發點而構想。像是書屋內的書櫃皆為三層矮櫃,符合國小學生的平均身高,即便是小一生也能輕易拿到書櫃裡的書。此外,不同一般常見圖書分類以「社會科學」、「應用科學」、「哲學」劃分,大樹房書屋的書區皆以「主題」分類,以「運動」、「知識」、「海洋」、「能源」、「歷史」等簡單、明瞭,且貼近孩子生活的詞彙為分類主題,並以圖示輔助文字,便於孩子在重重書櫃中,找到想看的書。在這裡,當然也可以看到恆春半島特有的圖書分類-「恆春」。
依主題分類,找書更方便。(照片提供:Weiteng)

依主題分類,找書更方便。(照片提供:Weiteng)

大樹房書屋才有的「恆春」分類書區。(攝影:Amo)

大樹房書屋才有的「恆春」分類書區。(攝影:Amo)

  • 圖像化圖書標籤:這是另一個我很喜歡的設計,藉由圖示標籤為書籍分類,取代常見的數字分類標籤,除了透過顏色幫助孩子清楚辨識書本種類之外,圖案標示也能讓尚不識字的小一生或幼兒園孩子,也能知道這本書屬於什麼主題。
以圖示作為圖書標籤。(攝影:Amo)

以圖示作為圖書標籤。(攝影:Amo)

  • 主題書區:除了書櫃外,書屋內隨處可見的圓櫃,也會不定期擺放特定主題書籍或新書,以平躺方式陳設,增加書籍被拿起的機會,老師們也會撰寫書區引言,吸引孩子的興趣。
不定時更換的主題書區。(照片提供:Weiteng)

不定時更換的主題書區。(照片提供:Weiteng)

主題書區的小小引言。(攝影:Amo)

主題書區的小小引言。(攝影:Amo)

  • 處處可閱讀:書屋內設置許多角落,提供孩子閱讀的選擇。六角木桌讓孩子閱讀的同時也能寫字記錄;共讀舞台有懶骨頭和小坐墊,孩子可以移動至舞台任一處閱讀,亦可作為師生共讀場域;窗邊亦設有閱讀座,讓喜歡獨自閱讀的孩子也能找到舒適的角落,伴著陽光享受閱讀時光。
共讀舞台。(照片提供:Weiteng)

共讀舞台。(照片提供:Weiteng)

我很喜歡大樹房書屋裡的各種巧思,也能感受在長達兩年的圖書館改造計畫中,孩子的閱讀需求永遠都被擺在第一位,無論是符合孩子閱讀習慣的設計與空間規劃,或是貼近孩子生活的主題與在地元素,都是讓孩子與圖書館、與書籍的距離更近,一旦孩子喜歡這個空間,願意常常待在書屋,漸漸會習慣生活中有書籍,而閱讀也就成了日常的一部分。

好的空間設計與規劃,便是讓空間裡的一切成為日常。而大光國小的「大樹房書屋」便是這麼一個空間。

很開心能有機會重訪大光國小,見證「大樹房書屋」的落成。偏鄉小學要找到計畫經費改造圖書館已屬不易,兩位專案負責教師透過各自的專業,與孩子、學校同仁、設計師不斷來回溝通,加上多方人士的協助,才得以讓這座由師生共構的校園圖書館,不再只是夥伴腦中的想像。謝謝兩位夥伴的邀約,也謝謝你們為孩子的閱讀注入新的能量。

最後補上,我個人也很愛的書插。(攝影:Amo)

最後補上,我個人也很愛的書插。(攝影:Amo)


參考資料:
1. Weiteng Lin,偏鄉圖書館空間改造計畫(上)(下)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mo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民國 40 年,車城國民學校溫泉分校成立,於民國 43 年奉准獨立設校、民國 57 年改名為溫泉國民小學,直至民國 93 年再改為現在的車城國民小學溫泉分校。民國 111 年九月,校內閒置空間轉型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成為屏東第一間由學校轉型而成的學校。
民國 44 年,琉球國民學校天南分校成立,民國 61 年改制為琉球國民小學天南分校,直到民國 65 年才獨立設校為天南國民小學。
民國 43 年,琉球國民學校白沙分班成立、民國 44 年升格為白沙分校,直至民國 47 年獨立設校為白沙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制為白沙國民小學。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丹路國小成立於民國 57 (1968 )年,並在民國 107 年轉型為實驗小學。
民國 40 年,車城國民學校溫泉分校成立,於民國 43 年奉准獨立設校、民國 57 年改名為溫泉國民小學,直至民國 93 年再改為現在的車城國民小學溫泉分校。民國 111 年九月,校內閒置空間轉型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成為屏東第一間由學校轉型而成的學校。
民國 44 年,琉球國民學校天南分校成立,民國 61 年改制為琉球國民小學天南分校,直到民國 65 年才獨立設校為天南國民小學。
民國 43 年,琉球國民學校白沙分班成立、民國 44 年升格為白沙分校,直至民國 47 年獨立設校為白沙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改制為白沙國民小學。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丹路國小成立於民國 57 (1968 )年,並在民國 107 年轉型為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