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楓林國小|陶壺、彩繪與人形紋,位於獅子鄉行政區的小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楓林國小校門。(繪圖:Amo)

楓林國小校門。(繪圖:Amo)

楓林-獅子鄉的行政中心

楓林村位於台 9 線與台 26 線交界,主要有兩大部落:楓林部落(Kaidi)和新路部落(Yungkilu),其中楓林部落為屏東開往台東之南迴公路之起點,也是獅子鄉主要行政區,鄉公所、衛生所、文物陳列館,以及本篇主角-楓林國小-皆位於此部落。

我們在丹路國小文章提過,屏東的南排灣社會主要有內文(大龜文 tjakuvukuvulj)和射不力(sapediq)兩大地域群體,丹路部落屬射不力群,楓林部落則是屬於內文群,兩部落雖然車程只要十分鐘,卻是全然不同的排灣族群體,可見排灣族的歷史及發展相當複雜。

「楓林」之名很詩意,但卻與楓樹無關。據悉,當地因為落山風強勁,樹林枝葉皆成下垂之姿已抵抗強風,故稱「風林」,光復設村時為美其名,故取「楓林」。(臨近楓林的「楓港」,舊名為「風港」,意為落山風的港口、常起大風的港口,兩者地名之演變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新路」一名由來,其實和丹路很像,都與牡丹鄉(牡丹社)有關。丹路舊名「牡丹路」,意為「通往牡丹的道路」,而新路早期為「家新路社」之領域,因為該區域位於楓港通往牡丹社的新路,漢人隧以「家新路」稱之,簡稱「新路」。

楓林國小校門,大大的陶壺為主要特色。(攝影:Amo)

楓林國小校門,大大的陶壺為主要特色。(攝影:Amo)

藏在圖騰背後的故事

初訪楓林國小,必為校門口的大型陶壺所吸引。陶壺為部落領袖之象徵,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陰陽壺、母壺、人形壺、公壺。佇立於校門口的陶壺兼具公壺(百步蛇紋)、母壺(乳釘狀凸紋)之紋飾,推測應屬最尊貴的陰陽壺。

圍牆上滿滿排灣元素。(攝影:Amo)

圍牆上滿滿排灣元素。(攝影:Amo)

楓林國小校舍主要為紅底搭配黑色圖騰之設計,為排灣族主要配色。其中圖騰主要包括:綠色圓底搭配陶壺、楓葉及「楓林」二字,為楓林國小校徽; 圓形為底,黑、紅三角形排列之百步蛇紋,好似一顆太陽、一具獅頭,為獅子鄉鄉徽(八道光芒代表獅子鄉的八個村落);另外兩個圖騰,三人臉與四個人頭,較難一眼了解其意涵,應屬排灣族在地故事,基於好奇,我上網 google 了好一陣子,儘管資料不多,所幸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找到其可能的由來。

發表於 2013 年《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冬季號的一篇論文,以歌舞劇、祭儀展演與博物館展示作為歷史敘說的形式,分析近年大龜文/內文社群具歷史再現意義的活動,其中由安朔國小演出之歌舞劇「宗親的印記」,便提及四個人頭圖騰之故事。

1914 年的南番事件,內文社人為反抗日本人的欺壓而被迫離家,每一個家庭都被分為四組,分別遷徙到四處:東邊的安朔、西邊的楓林、北邊的南世與南邊的東源。在分離之前,一家四兄弟的母親在四兄弟的衣服上繡出了四個人頭的圖案,作為日後相認的信物,而這裡的「四個人頭」,便是校舍上所看見的紋飾。在「宗親的印記」劇情裡,四個人頭為分散的手足之標記,人頭紋在內文社群的服飾上很常見,現今也是象徵大龜文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楓林國小校舍,以排灣族代表色紅、黑二色為主。(攝影:Amo)

楓林國小校舍,以排灣族代表色紅、黑二色為主。(攝影:Amo)

司令台頂端也可見人頭紋飾。逛校園這天陰雨綿綿。(攝影:Amo)

司令台頂端也可見人頭紋飾。逛校園這天陰雨綿綿。(攝影:Amo)

如階梯般的校園

過去逛過的學校裡,有些部落學校因為位於斜坡上,使得校園呈明顯的階梯格局,校舍與操場之間有明顯落差而需要走樓梯,像是羅娜國小長榮百合國小、丹路國小都有類似的狀況。

楓林國小也不例外。校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最底層為操場、司令台與遊樂器材區,中層為籃球場、風雨教室以及校門口,最高層則是主要校舍區,包括六班教室、辦公室等行政區。從校舍二樓往外眺望,依稀可見枋山藍藍的海,為這所群山環繞的學校增添不同的景色。

從校舍二樓往下看,校園呈現階梯格局,操場位於最下層。(攝影:Amo)

從校舍二樓往下看,校園呈現階梯格局,操場位於最下層。(攝影:Amo)

從遊樂器材區往校舍看。(攝影:Amo)

從遊樂器材區往校舍看。(攝影:Amo)

而隱藏在校園裡的大圖彩繪,都記錄著這塊土地的一段歷史與過去。像是風雨教室的牆面彩繪,講述著排灣族戰士與清朝對抗的英勇故事;司令台的牆面,一隻氣宇非凡雄獅象徵獅子鄉,這塊孕育部落的土地;而最令人驚喜的是,在操場一隅的牆面,更繪製了原住民族各族服飾,讓孩子除了自身排灣文化之外,也能認識其他原族民族的服飾,從而暸解台灣的多元文化與包容。(雖然牆上只畫了 14 族,缺少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

風雨教室的牆面彩繪。(攝影:Amo)

風雨教室的牆面彩繪。(攝影:Amo)

象徵生活在獅子鄉的族人。(攝影:Amo)

象徵生活在獅子鄉的族人。(攝影:Amo)

原住民族各族服飾牆。(攝影:Amo)

原住民族各族服飾牆。(攝影:Amo)

因緣際會下,我曾在楓林生活一段時間,住在部落、在學校服務,並與這裡有著不深不淺的連結。現在想來依舊很感謝在楓林遇到的一切,經驗過去不曾接觸的議題與文化,包括對於偏鄉小學的關注、對於原住民族的認識,而我也像是再生的有機體般,重新透過五感瞭解這個世界,為現在的《校園逛逛》埋下一顆種子,雖然不確定現在冒出的芽將長往哪裡,但它終究在成長著。

楓林國小的圖畫得有些歪斜,操場像是飛了起來,以不符合透視的法則往天上飛去。起初有些失落,好像一直無法把加入操場的校園畫好(其實和平國小學田國小也有類似的狀況),但或許這也是在提醒我,不必時時追尋「完美」,就如同方正格局的校舍,還是會有扭曲的線條,如何詮釋並與之相處,則是自己的選擇。

不確定還有幾次拜訪楓林的機會,而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這裡。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網頁
2. 點亮明日閱讀-明日學校:屏東縣縣立楓林國小閱讀日實行成果報告網頁
3. 屏東縣獅子鄉新路社區農村再生計畫-草案報告
4. 排灣族的分佈-部落格
5. 蹲點台灣-在地故事:楓林教會網頁、蹲點成果網頁
6.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Tjaquvuquvulj的散與聚:跨部落集體性的多重再現論文
7. 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16族簡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0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Amo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4
想到學校的圖書館,你腦袋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上的大光國小,歷經一年多的圖書館改造計畫,於今年九月以「大樹房書屋」為名正式啟動,為偏鄉圖書館空間帶來全新的想像。
Thumbnail
2022/11/04
想到學校的圖書館,你腦袋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位於屏東縣恆春鎮上的大光國小,歷經一年多的圖書館改造計畫,於今年九月以「大樹房書屋」為名正式啟動,為偏鄉圖書館空間帶來全新的想像。
Thumbnail
2022/10/05
民國 40 年,車城國民學校溫泉分校成立,於民國 43 年奉准獨立設校、民國 57 年改名為溫泉國民小學,直至民國 93 年再改為現在的車城國民小學溫泉分校。民國 111 年九月,校內閒置空間轉型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成為屏東第一間由學校轉型而成的學校。
Thumbnail
2022/10/05
民國 40 年,車城國民學校溫泉分校成立,於民國 43 年奉准獨立設校、民國 57 年改名為溫泉國民小學,直至民國 93 年再改為現在的車城國民小學溫泉分校。民國 111 年九月,校內閒置空間轉型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成為屏東第一間由學校轉型而成的學校。
Thumbnail
2022/06/14
民國 44 年,琉球國民學校天南分校成立,民國 61 年改制為琉球國民小學天南分校,直到民國 65 年才獨立設校為天南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6/14
民國 44 年,琉球國民學校天南分校成立,民國 61 年改制為琉球國民小學天南分校,直到民國 65 年才獨立設校為天南國民小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 3(1909)年,內埔公學校「頓物分校」成立,為竹田國小之前身,於民國 5 年獨立為頓物公學校、民國 10 年改為竹田公學校、民國 30 年改稱竹田國民學校,並在民國 57 年改制為竹田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Thumbnail
石門國小前身為蕃童教育所,於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Thumbnail
石門國小前身為蕃童教育所,於 1917 年設於牡丹與四林。光復後(民 34 年)則改為高雄縣立石門國民學校,民國 49 年因應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牡丹鄉石門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為石門國小。
Thumbnail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Thumbnail
民國前十年(1901 年)車城公學校成立,民國 30 年改為車城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再更名為車城國民小學。期間歷經溫泉、保力、射寮分校成立,其後分別獨立設校,後因人口外移、生育率降低,三所學校又再度併為分校,保力分校併入本校,成為車城鄉內唯一小學。
Thumbnail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Thumbnail
大成國小創校於民國 49 年。面對少子化、人口流失帶來的招生壓力,大成國小一度傳出廢校危機。今年年初,學校早已做好 110 學年度裁併入新埤國小的準備,突然在四月出現轉機,在八月轉型為屏東縣第三所公辦民營小學、全台第一所藝術實驗小學。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民國 40 年春,瑞穗國民學校成立舞鶴分班,於同年秋天改為舞鶴分校。民國 43 年獨立為舞鶴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命改制為「舞鶴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40 年春,瑞穗國民學校成立舞鶴分班,於同年秋天改為舞鶴分校。民國 43 年獨立為舞鶴國民學校,並於民國 57 年奉命改制為「舞鶴國民小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