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生活問答 #01:你們不投資,那如何不擔心錢?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節目內容

  1. 投資理財令人安心?投資只會進、不會出嗎?
  2. 真要學理財就找極簡主義者或整理師背景的!
  3. 擔心是一種情緒,要學的不是理財,而是情緒管理!
  4. 為什麼不要對生活產生預期?
  5. 針對真正擔心的事情一一擊破

馬上聽!(在你喜歡的平台上聆聽)

YouTube版
Podcast版

為什麼開始新的系列?

哈囉,大家好,我是維尼!
極簡生活問答系列是我們新的嘗試,想要來回答大家的一些問題,我們發現許多觀眾朋友的問題其實都蠻大的,會需要用比較多的篇幅才能給出比較合適的回答。
這個系列會用Podcast的方式來呈現,各種Podcast平台都可以聽到,我們也會在我們的YouTube副頻道「布蘭達&維尼的簡單生活Podcast」上傳影片版本,這一篇我是們的第1集內容,那為什麼會想要有這個新的主題嘗試呢?
有看我們上一篇文章(再次調整生活:減少YouTube的束縛、減少生活的阻力)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們兩個現在更喜歡在家裡(或咖啡廳裡)默默地生產內容了,哈哈!
再者,少食生活之後,時間變得超多,而且少了消耗食物地負擔,我們的精神和專注力都有明顯地增加,甚至內心變得更平靜、更自在,所以更容易處於當下、聆聽內心的聲音,於是這個新的「極簡生活問答」系列的Podcast就在這樣安靜、悠閒的時光中產生,我就默默地接受下來啦!
跟原本的Podcast有什麼不一樣呢?
這個系列將由維尼來主講,針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來分享,不像以往兩人聊天的方式,但不定期布蘭達也可能亂入(XD),同時這也不是YouTube影片的全整版,而是全新的內容、全新的主題,直接錄製成Podcast,文字版會分享在方格子,聽完想要回味內容的,也可以再看一次文字版。
布蘭達目前也有其他想做的任務,我們開始有ㄧ些不一樣的工作內容,哈哈!是不是很有趣!
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就一起觀察下去吧!

看文字版

極簡生活問答 # 01:你們說不投資,那如何不用擔心錢呢?
那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我們曾在YouTube跟大家分享我們不做投資理財,於是有一位觀眾朋友留言說「你們不投資,那如何不用擔心錢呢?」,這就是我們第1集的問題內容啦!
如果說,我們回答,不用擔心錢的方法就是,你帶著這一顆擔心的心,先放在一邊,然後就去做當下內心最想做那件事,過程中不要對任何特定的結果有所期待,就這樣持續地做下去,直到下一個想做的事情出現,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然後,你就會遇到比你能所想到的「更好的經歷」,你會願意這麼做嗎?
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做,因為他們會懷疑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投資理財令人安心?!

那如果說怎麼投資、怎麼理財、怎麼樣投資在不錯的標的上,很多人就可以接受了,因為「聽起來」感覺很可行。
那為什麼聽起來很可行?因為「很多人都這麼做」,所以比較安心,即使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大家不會去選擇最好的辦法、或是最可行的方法、或是能夠解決根本的方法,而是選擇「看似最令人安心」的作法。
看起來好像也不會太難,就是拿錢出來就好,而且很多人都在這麼做,即使失敗了,很多人也都有投資失敗的經驗,損失也不會太大的樣子!
所以大家進行投資可能不是因為可以帶來很多錢,而是我這麼做了就會比較安心了,會想著「我的老年生活就有保障了、我生病也會有錢了、我不用再擔心了」,這就好比學生快要考試了,至少坐在圖書館裡翻翻書會比較令人安心一樣。

投資能夠只進不出嗎?

那假設投資真的可以帶來很多錢,但隨之而來它會不會反而帶來更多花費呢?這些從投資理財賺來的錢只進不出嗎?留得住嗎?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教人如何賺錢、投資理財的課程,但可能需要繳很多很多的學費,而且如果上完課程還有問題,可能還要跟老師買時間、支付每小時的諮詢費,即使真的有了一些收入進來,但為了持續賺錢,可能還要再支付廣告費、網站營運費、各種行銷費用,還有自己的很多時間!
然後,老師最後還會再出一套「進階課程」,大家再學習一波!(XD)

要學理財就找極簡主義者或整理師!

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很喜歡學習投資理財的課程,我們會比較建議,最好是找老師是極簡主義者的人,或是本身是很會整理家裡的人。
老實說,我們有看過一些投資理財的專家分享自己的家裡,居家空間有點混亂、物品堆放地也很雜亂,也提到說自己買過很多東西都忘了,沒想到自己有買過這些東西等等,不清楚自己的花費走向,如果是跟這樣的老師學習如何賺錢、理財,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一點沒有說服力。
因為即使這位老師真的靠投資賺了錢,他的錢也會不知不覺花到自己不清楚的地方,錢留不下來的話,理財的目的就失去了!而且如果居家空間很混亂的話,好像也沒有什麼生活品質的感覺,那麼也無法透過投資理財達到提升生活水準的目的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內心非常想要投資理財,也許可以朝這個方向去找,找重視極簡生活的理財專家、自己的居家空間很舒服的理財專家學習!
其實,有不少極簡主義者或是整理師有在教人理財的,大家可以去找找看!

擔心是一種情緒,要學的是情緒管理,不是理財!

不過說到底,我們不認為投資理財,就能解決「不擔心錢」的問題!
擔心其實是一種「情緒」、是內心的問題,想要學習如何不擔心錢,就好比學習如何不生氣?學習如何不難過?學習如何不衝動消費一樣。
因此,我們要學習的其實是內心的處理,投資理財是外在的事物,無法根本解決內在的問題,當我們內在的問題處理好了,外在才會跟著好起來。
以生氣和管理脾氣的例子來說明的話,假設我被家人念了一句覺得生氣,那我會是因為什麼原因生氣的?
是因為覺得家人說得不對、不該念自己,自己才沒有做出什麼錯的事情?
假設真的是家人不對,但人本來就會犯錯,委婉地跟家人說清楚不就好了,你有發現如果是跟外面的人相處,例如同事或朋友,他們如果不小心做錯了,你都會跟他們笑笑地說沒關係,但家人就不行,家人做錯就會生氣,因為家人不該做錯任何事嗎?
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只是我們給家人的標準太高了,而且我們是在不知不覺地情況之下設下了這個標準、這個預期,自己其實都沒發現,如果家人不符合規定,我一定要發脾氣給他們看,這其實是很奇怪的現象,家人其實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人,但是我們很愛逞罰家人、也愛讓家人逞罰自己。
再進一步想想,生氣其實很累,真的有必要那麼消耗能量嗎?氣氛搞得很僵有必要嗎?一定要讓家人知道自己的厲害嗎?能達到什麼目的嗎?有什麼好處呢?當然如果有好處,當然我們就可以去做!通常只有更不好的下場而已。
反過來說,如果是自己不小心做錯,家人很愛生氣的話,其實自己也不喜歡這樣吧?明明是彼此相愛的家人,卻搞得跟仇人一樣,靜下來思考一下,真的會覺得自己很矛盾。我們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檢討之下,慢慢地和家人的關係愈來愈融洽、愈來愈和諧!
不斷地思考,如果很希望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關係,生氣到底能不能達到我想要的這個目標?
我以前也常常覺得很生氣,感覺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不生氣、當下就是很氣,但我還是開始嘗試練習,我告訴自己要生氣可以,但後面在生氣,我先處理事情,處理完之後我再讓家人知道我有多生氣。
因為過往的經驗都是,當我在生氣的時候,家人也會生氣,往往聽不進去我的訴求,聽不進去的話,我的目地就達不到,於是我開始試著和顏悅色地跟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是很愛他們、很尊敬他們的情況之下來溝通,我會先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先透過詢問、先了解他們的不滿的地方,甚至可以先說抱歉,然後表達自己可以如何修改自己的行為和語氣,展示自己是很努力想要符合他們需求、照顧他們的心情的態度,當我表現出自己的誠意和關心之後,他們就會開始放下戒心、敞開心胸!
接下來就可以換我發脾氣了,哈哈沒有啦,接下來我就會開始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為何我會生氣、生氣的點是什麼,然後詢問家人是不是也能嘗試我希望的做法來調整他的行為,例如希望家人以後可以不要用責備的口氣念我,或是能不能試著讓我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會怎麼調整不讓家人擔心的方式進行,用柔軟的方式進行訴求,到這個階段,沒有哪個人是不願接受的!所有你想要達成的目地都會達成!這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剛!
練習用這種方式和家人溝通之後,漸漸地就會覺得生氣沒有必要了,而且因為有進行了有效地溝通,家人也不會再用尖銳的口吻來念你,會生氣的機會也會大大地降低。
你就會再次發現和應證,不生氣才是能夠真正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也讓家人不再念自己、想做的事情都能讓家人放心,還能獲得永久和諧溫馨的家庭關係,那你想生氣也生氣不起來了。
所以不生氣才讓我們達成了目的!同樣的,不擔憂錢也是。
這裡差播一下,如果想要有錢、留得住錢,一定要先處理和家人的關係,當家人關係好了,才有錢財可言,如果你的家人不祝福你的事業,那麼你的事業是很難累積財富的,這個邏輯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回到正題,不生氣才讓我們達成了目的,那「擔心錢」可以達到「不擔心錢」的目的嗎?一樣是不行的!
說不擔心就能不擔心嗎?沒辦法嘛!就跟說不生氣就能不生氣一樣,也是沒辦法。
從生氣倒不生氣是需要時間練習的,我以前每次和家人有爭執的時候,嘗試要溝通,一開始一定會不順利,一開始還是會生氣,因為生氣已經成為慣性了,只有學習慢慢地靜下心來處理,吵了好幾次架之後,才漸漸愈來愈好,到現在就不會生氣了!
同樣的,我們以前也是會擔心錢,甚至直銷也有接觸過,後來才開始嘗試做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一邊試、一邊調整,才逐漸不擔心。
所以這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但一定可以走到不擔心錢的境界,這跟外在投資多少錢無關,而是我們怎麼練習不擔心。

1. 為什麼要做「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想要去追求什麼,通常就為追求不到,因此聆聽當下的聲音其實是最實際的了!
我們自己是透過行動測試的方式,嘗試看看只做自己內心聲音想做的事情的話會發生什麼事,結果結果超乎自己預期地滿意,所以就持續這麼做,做久了,擔心的事情就逐漸消失了!習慣不擔心,就不會擔心,很多事情就是養成習慣而已
但是這個命題很大,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跟大家分享。

2. 那為什麼要說「不要有預期」?

如果我們現在的生活並不是很理想,那我們怎麼能夠確認或是想像得到一個最好的、最可行的方法?
如果我們真的那麼厲害可以想到、可以預知最好的情況,那也不會擔心錢了吧?所以自認為最好的生活的樣貌,未必是最好的,有時候反而會限制自己、變成絆腳石。
我們從過去到現在的生活變得愈來愈好,每一次一個新生活的轉變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好,真的是「過去的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如果我們當初只憑藉自己小小的腦袋去想像生活,自以為怎麼樣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向大家一樣有投資理財才是最好的,那我們一定無法過得像現在一樣好。
所以幾次經驗下來,我們就愈來愈臣服於內心真正的聲音,學著謙虛一點,不想要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接受上天給予的最好的安排!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虛無飄渺,但我們想要試著跟大家講一點比較核心、比較治標的方法,也許可以稍稍揣摩看看,但也不用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一邊生活、一邊感受,也不錯!
那我們再回到比較接地氣的思考方法(XD)。

針對真正擔心的事情一一擊破

如果擔心錢,那是擔心怎麼樣的錢呢?應該是擔心某個什麼花費項目不夠吧?但能具體說出是擔心什麼錢嗎?吃飯的錢?房租的錢?還是看病的錢?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確切擔心的項目是什麼,也許可以一一擊破、解決問題!
假設你是住在老家,所以沒有房租負擔,但平常吃飯要錢,所以需要錢,所以會擔心沒錢吃飯。
那我們就可以試著去記錄伙食費,還有每次吃飯的感受,覺察飲食的各方面,我們才有機會找到核心問題來一一擊破。
也許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每次都吃很撐,因為以前沒想得太多,巷口的那家排骨便當很好吃,每次都會吃光光,但不小心就吃過撐,吃完後昏昏欲睡,下午的工作專注力也減少很多,發現之後,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家份量少一點的小便當,或是請老闆減少飯量,調整成吃七分飽就好,你會發現自己精神更好、工作更專注,還可能減少伙食費!
也許你也可以嘗試自己下廚,選擇自己身體喜歡的食材,更有意識地吃,餓了才吃,不餓了就停下來,不要時間到了明明不餓卻硬吃,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吃太多!也會開始更珍惜食物!
你也可能會想說,我週末一定要吃大餐,一定要吃一頓高級料理才行。
這些欲望讓自己擔心錢會不夠用!

檢視是真欲望或假欲望

第1個是,我們需要透過行動測試,去確認這些欲望和想要到底是不是你真正的想要,學習極簡生活的人都知道,那些想要和欲望有時候其實是負擔,而這些負擔有時候會讓我們後悔買了這個物品或是多吃了這些東西,只要我們有意識地觀察,下次我們就能做出更準確、更符合我們需求的決策了。
當我們愈來愈認識自己,你就會愈來愈清楚自己需要的花費,至少在伙食費上就愈來愈不擔憂了,很多時候我們會擔心一件事情,就是因為我們「不夠清楚」、因為我們「無知」,所以要去「知道」,就要「有意識地觀察」,當我們愈來愈清楚,擔憂就會愈來愈減少
當然,如果確定自己就是很想要吃大餐、買東西,還是要去買,否則日日夜夜想念也很累,很多事情也是去吃夠、買夠才能放下,勉強自己要戒斷欲望或斷捨離,只會有反效果,所以千萬不要勉強自己,我們只能做測試,試試看幾天吃少一點,身體感覺怎麼樣,看到想買的東西下次再買,看看感覺怎麼樣,淺淺地測試一下,如果行不通,再調整回來就好。

開心地享受欲望

第2個就是,了解自己的欲望之後,我們不用擔心錢,只是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去賺取收入,開心地去賺錢,因為錢是為了要賺來享受美食的,如果目標更明確努力的方向也會更明確!
當然,你也可能會在過程中開始發現,為了吃美食,給老闆罵到底值不值得?值得,就繼續;不值得,可能要換工作、要再次行動測試!
或是開始評估起來,是不是賺少一點,吃得簡單一點、身體健康一點也可能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試著去了解自己賺錢背後真正的動機為何?以及為了那個想花的錢,我們付出代價的過程感受如何?以前值得,現在還繼續值得嗎?就這樣持續有意識地觀察自己、調整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我們就能減少擔心金錢的束縛!
我們現在YouTube出片的頻率可能較少,因為我們現在想多寫一些文章,因此我們的收入就下降了,但沒關係,因為我們享受更有趣的寫作生活、更輕鬆自在的生活,但我們的生活品質並不會因此而下降,因為我們歷經了極簡生活、一日一餐的少食生活,所以就這麼剛好,我們的生活不會因為收入下降而有所犧牲,反而更輕鬆自在,這也是因為我們持續測試生活,不要對生活設限、有特定預期,因此發現了、驗證了「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真的不用擔心!
我想要特別強調的是,想要「不擔心錢」是要花時間練習和不斷地進行行動測試的,而且要自己本人進行測試,不要嘗試依賴一個很厲害的課程或老師,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師,沒有什麼事可以一蹴可幾的!即使是學習投資理財,我們也要花上許多精力神和時間,學習放下擔心的心情也是,所以一起加油吧!
一旦修練成功了,我們就可以擺脫擔心錢的束縛,這種感覺要比擁有許多金錢來得要快樂許多!
是說能夠「擔心錢」,也是很寶貴的經驗,這樣我們才能夠體驗到從擔心變成不擔心的超酷的過程啊!才能體驗從很愛生氣到不會生氣的過程、體驗從很會衝動購物到理性購物的過程啊!以後你就不會再擔心錢了、也不會再亂生氣了、也不會再衝動購物了,所以好好把握享受當下的體驗吧!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大家有點幫助,也謝謝大家給我可以分享的機會!
如果你覺得我們這樣的分享很有趣,也想跟我們問問題、想了解我們的觀點或角度、想在Podcast或文章中聽到或看到我們的回答,歡迎填寫以下表單,我們就會收到你的問題囉!
你的問題,可能就是我們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趁機整理和檢視一番!

極簡生活問答 | 聽眾提問箱 👉

那就下次見囉!掰掰~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6.2K會員
637內容數
生活不用很多物品,只需要精準的物品、空間、生活模式, 我們享受身上只有60個物品、但擁有全世界的無限生活! 最喜歡研究與分享​「整理思維、簡單生活、游牧生活」, 如果這些內容能有一點幫助到這個世界,那就太幸福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即使在太平盛世,我們也應該居安思危,因為台灣位於地震和颱風頻繁發生的地區。僅2024年,就發生了0403地震、凱米颱風、山陀兒颱風,這些天災分別在東部、南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區造成了嚴重災害。 每逢颱風假,我們免不了會滑手機,查看新聞或是社群媒體上網友發布的災情照片。這讓人感到難過。例如,凱米颱
Thumbnail
初次聽到極簡主義,是幾年前我先生告訴我的。他説,有些人對於物質生活不重視,只擁有少量的衣服、物品,甚至沒有家具,就能過生活。 當時的我沒法理解,直覺的反應就是: 如果沒有寺廟裏和尚尼姑的清心寡欲,那極簡生活大概就是 「節儉生活」 和 「窮苦生活」 的美名吧?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一張 Steve
Thumbnail
這是一部關於極簡的日劇。 描寫了女主角麻衣從一個從來不整理的女孩轉變成一個「扔東西變態」 的歷程,以及一家四口(麻衣夫婦、媽媽和外婆)面對物質生活的不同態度。 這部劇用輕鬆幽默的方式闡述了關於購買、收納、捨棄、整理的理念和實踐。我挑出其中幾個最能得到我共鳴的重點,和你分享我的心得。 此篇文章有
Thumbnail
為什麼日本人善於整理? 我對於日本人的印象是,很會整理與收納物品。且看YouTube 日本旅遊影片,常會看到日本人會鋪床,然後睡醒又會把床墊等寢具用品,整齊地收納在壁櫥。一直以來,我都以為這是因為日本人的個性喜歡整潔。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以前日本人居住的房子很狹小,一家人都住在同一個空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即使在太平盛世,我們也應該居安思危,因為台灣位於地震和颱風頻繁發生的地區。僅2024年,就發生了0403地震、凱米颱風、山陀兒颱風,這些天災分別在東部、南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區造成了嚴重災害。 每逢颱風假,我們免不了會滑手機,查看新聞或是社群媒體上網友發布的災情照片。這讓人感到難過。例如,凱米颱
Thumbnail
初次聽到極簡主義,是幾年前我先生告訴我的。他説,有些人對於物質生活不重視,只擁有少量的衣服、物品,甚至沒有家具,就能過生活。 當時的我沒法理解,直覺的反應就是: 如果沒有寺廟裏和尚尼姑的清心寡欲,那極簡生活大概就是 「節儉生活」 和 「窮苦生活」 的美名吧?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一張 Steve
Thumbnail
這是一部關於極簡的日劇。 描寫了女主角麻衣從一個從來不整理的女孩轉變成一個「扔東西變態」 的歷程,以及一家四口(麻衣夫婦、媽媽和外婆)面對物質生活的不同態度。 這部劇用輕鬆幽默的方式闡述了關於購買、收納、捨棄、整理的理念和實踐。我挑出其中幾個最能得到我共鳴的重點,和你分享我的心得。 此篇文章有
Thumbnail
為什麼日本人善於整理? 我對於日本人的印象是,很會整理與收納物品。且看YouTube 日本旅遊影片,常會看到日本人會鋪床,然後睡醒又會把床墊等寢具用品,整齊地收納在壁櫥。一直以來,我都以為這是因為日本人的個性喜歡整潔。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以前日本人居住的房子很狹小,一家人都住在同一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