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Jing,
九月底
收到妳的信,邊讀邊笑、喜歡的不得了。喜歡妳獨有的文字風格和比喻,感覺妳就坐在對面和我說話;喜歡妳眼中的綿來,那大概是多年摯友大豆田才會看透的她的模樣,妳卻看見了,看見她爽朗瀟灑背面的辛苦,看見她站在斑馬線前彆扭難受的幽微心情——妳稱之「微小卻做不到的事」,而我太有同感了。
回想起來,這個「做不到」也有好多不同的情況。可能是一瞬間、一段時間,或者將一直持續下去;有些值得努力克服,有些只能不得已接受,也有些坦然面對才更有益身心。可是,分辨當前究竟屬於哪一種並沒那麼簡單,什麼時候該適度勉強自己再試一下,什麼時候該果斷放開不再糾結?有時旁人覺得「怎麼會,妳明明就做得到」,那是因為直觀看起來物理上、生理上可達成,但自己難道只是不願意或心理上沒辦法承受嗎?而如果做不到卻必須做,或者做不到但心底非常渴望,又該怎麼辦才好呢?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最療癒的,或許就是當綿來自己過不了馬路,大豆田往她身旁一站手一牽,兩人就這麼並肩笑著走過了。或是像《俗女養成記2》裡,當個性溫和軟弱的陳嘉明憋著臉哭著說不出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佑仔堅定站在面前要他看著他眼睛,陪他好好地、大聲地說出那一句「我要分手」,然後告訴陳嘉明:
以後都要這麼勇敢,好不好?
上個月我和K剛慶祝了結婚五周年。那天,我們細數了五年來哭哭笑笑,探索爭執又相互扶持地走過一次次重大或微小的、「做不到」或「做得到」以及介於之間的各種狀態,還有受疾病折磨至生死關頭的種種,幾乎要相擁而泣地感嘆道:真的太不容易了。唯一的慶幸,就是還好有彼此,你脆弱時我就勇敢,我害怕時你就堅強。
所以,聽著陳嘉玲那簡潔有力的求婚台詞,深深共鳴:
我不相信婚姻,但是我相信你。我相信我們。你看過我最醜、最脆弱的樣子,你是我這輩子起床,唯一想看到的人。
我猜想妳和安迪也是這樣的,你們是我身邊唯二愛情長跑多年,如今正要進入婚姻仍感情極好的可愛一對。妳說到準備結婚之際的煩躁不安,我也很能體會,就我自己的經驗,會覺得結婚的確是兩家人的事,但需要照顧到的只包含兩人自己、和雙方核心家人的想法和喜好,至於其他外圍家人、社會期待、習俗或流行、朋友的想像,就都隨風去吧(笑)。
我非常非常喜愛陳嘉玲,以及《俗女2》最後給出的大結局。就像妳說的,我們都是俗女。我們就是陳嘉玲,曾經那麼相信自己,期望成為獨立自主的新女性,投入職場努力發揮和證明自己的才華與能力,一邊親手把家和生活打造成充滿自己風格品味的美好模樣。而愛情,即使愛情帶來高漲的幸福感,都不能在其中妥協失去自我。
可是,如同意外懷孕的陳嘉玲一度焦慮爆表地叨叨念念自己已經浪費了多少時間、好不容易工作和生活剛踏上軌道、因而想拿掉孩子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導權,卻繞了一大圈終究發現自己更想生下女兒、追回蔡永森,踏上結婚生子這麼通俗的人生。後來的我們,也都像這樣不免俗地變「俗」了,俗到看著優雅的住宅和擺設、腦中估算的是這到底要多少財力才能負荷;俗到開始自嘲自己年輕時掛在嘴邊的理想、和那些關於闖蕩的夢;俗到可以為了婚姻和家、甘願妥協許多自己原以為不會動搖的那些。
俗到差點忘了小時候,看著自家的父母長輩、社會上大人們庸庸碌碌,心裡有千百個鄙視和不願意長大以後漸漸變俗這件事情。
《俗女2》如此厲害而動人,真真切切地演出了年輕時自認「不俗」的我們,是如何一路跌跌撞撞,也曾掙扎賭氣、想放開一切只為自己而活,也曾覺得女人何必男人、我們自己一國也可以過得超好。但是,就是這個但是,陳嘉玲這三代同堂、一大家子吵吵鬧鬧,勾起我們都曾感受過的,身邊家人帶來的溫暖依靠,看見俗有俗的道理、俗有俗的可愛,那些最俗最平凡的,很多時候真的是身而為人最需要和想望的幸福,以及維持幸福的方法。
這算是失去自我嗎?妳覺得呢?
其實我很難說這不算。進入婚姻的改變之劇烈,從此以後不只是家裡多了一個人,而是所有關於生活和人生的一切,原本只需要考量自己的那些,如今都需要更優先考量作為一個單位的夫妻倆,考量這個「家」。有些曾經的自我確實就這麼永遠失去了,或至少要深埋起來了,也有些可能性真的不會再有了。這是陳嘉玲在颱風夜大吵之前並未意識到的,也是我新婚之初難以適應的。
畢竟,我們都太習慣把自我放的很大,也習慣了多年來獨當一面並享受其中的自己。所以新婚那陣子,我一直有種感覺,覺得我們都在還不明白婚姻是什麼之前就踏入了婚姻 —— 還不明白婚姻的責任、承擔與重量,也難以接受理解婚姻當中那些「家」比自我還要重要的時刻。不過,又有誰真能在結婚前就先懂得婚姻、擅長婚姻呢?
要經歷了許多時日,才體會這個失去自我的過程並不是犧牲,而更像蛻變,某些舊有的什麼死去褪卻了,同時也長出了前所未有的自我和嶄新的可能。或說「自我」本不該是固定的,而會因為新的外在刺激和內在反思而不斷調整變動,就像從十五歲、三十歲、到四十歲,我們早就不是從前的那個自己了。也像陳嘉明原本不敢跟佑仔坦白時,他說「因為我就是陳嘉明啊!」但他後來仍做到了說出真心話、走出舒適圈。
我們永遠都能重新定義自己是誰,要成為什麼模樣。《俗女》系列裡的每一個人皆是如此,從阿嬤的歌唱比賽和短暫離家、帶三十萬出門散心的媽媽根本技能滿點、過慣優渥生活的表姊也能獨立自強工作煮飯。妳說女孩一路成長以來都是被嚇大的,怕老怕醜、怕婚怕生,我好同意,但也因為看著比我們走在前面一點的陳嘉玲和洪育萱、吳秀琴和陳李月英那麼可愛,現在三十歲的我們望向不久以後的四、五六十歲好像也沒那麼害怕了,甚至開始期待,因為知道,只要有對自己和身邊人的那一份篤定放在心中,無論終究走上了俗或不俗的人生,都可以是閃亮亮的大人吧。
一開心就寫了太多《俗女2》,其實原本還想跟妳聊聊《婚姻場景》,是HBO改編柏格曼1973年的同名影集,由奧斯卡.伊薩克和潔西卡.雀絲坦主演。兩位演員非常迷人,新版的故事和人物設定也做了些符合時代潮流的變化,但當我找出柏格曼的原版影集,一看更為驚豔,無論是台詞、問題深度或思想脈絡都更加迷人。原版我才剛看到一半,但很喜歡柏格曼點出:無論是愛或婚姻,都沒有辦法賦予或填補人空虛的自我,因此,若結婚是兩個孤獨的人想擁抱溫暖,或想找到生命的歸屬,那麼婚姻很可能到頭來帶給人的只是侷限、以及意義的幻象。
不過信已經寫得太長,再找其他機會跟妳分享《婚姻場景》的其他種種吧!另外,最近也看完了妳推薦的《喜劇開場》十分愉快,還有正要開始看謝盈萱的新劇《四樓的天堂》很令人期待,關於疾病、身體與療癒,那又是另一個我們能聊很多的話題了。
時序來到十月中,新加坡變得更加燥熱了,草木卻出乎我意料地開始泛黃翻紅,原來看似永恆之夏的這裡還是能感受到一絲秋意呢。不知道妳最近過得如何呢?已經開始期待收到妳的回信了:)
祝好
Ally 郁書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