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往往比死人更可怕——《屍體在說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面我們有聊過兒童犯罪、囚禁犯罪,甚至也透過加害者及被害者的遺族去討論犯罪的各種面向及心理狀態。這次我翻找書本的時候,瞥到這本《屍體在說話》,當下就決定排開所有正在閱讀中的書,專心鑽研這本。
本書作者是在日本法醫界執業超過三十年的「法醫之神——上野正彥」。每一個故事都是他在工作解剖中實際遇到的經歷。雖然這本書初版在 1989 年,離現在將近 30 年的時間,價值觀難免較為傳統,但在某些與人性相關的議題還是不會改變,讀完後反而讓我對於「人性」細細思考。
《屍體在說話》封面
曾經有人問過作者一句話:「您都在驗屍、解剖屍體,不會很噁心嗎?」作者回答:「活人比較可怕。」
這句話,讓我會心一笑。很多人也常拿人和鬼相比較,答案往往都是人比較可怕。我想原因應該是鬼無法對活著的人帶來立即的傷害,雖然死人無行動能力也無法開口,但也算是目擊者。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屍體,就會發現死者似乎透過身體做無聲的申訴,試圖讓真相大白,好似凶手的樣子浮現眼前。
另外,作者舉了一個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是關於死後保險的事情。
我這裡就節錄給各位看:
因為管線洩漏的意外,導致一家人連同小孩都死於火災。日本規定過失責任者必須對這些人給付龐大的損害賠償金。理應得到賠償的父子們因為先死,而當時只有母親一人活著,因此權利由母親繼承。十分鐘後,母親也死了,於是該賠償金的大半便由法律上母方的遺族繼承。換句話說,結婚不到十年,財產的大半全跑到母親那邊去了。吞不下這口氣的,是父親那邊的親兄弟。即使能夠提出醫學上的根據,也無法明確判斷、解釋這十分鐘的差別。法醫實在沒輒,想將母親的死亡時間訂正成與父子們同樣的時間,只不過,之前開立的屍體檢驗證明書已經送到戶籍機關,也依據燒死這個事實辦理除戶了。

重要文件無法隨便訂正,必須在家事法庭召開簡易法庭,由法官認可死亡時間的訂正理由才行。結果,經過法律程序後,母親的死亡時間被訂正成與其他家人同樣的時間。

然而,這次換成母親那邊強烈反彈了,紛紛大罵:「只要硬著幹,死亡時間就可以更動嗎?醫學是這麼隨隨便便的嗎?」最後,這項紛爭又鬧上法庭了。

三年後,在審判長的和解勸告下,這場僵持不下的官司,才以同時死亡落幕。
我們一直認為保險是為了保護我們,將可能承受的意外轉嫁到保險公司上,除了讓家人安心,自己也會有。
「就算我哪天突然走了,我還有這樣的金錢價值啊!」的這種想法。
但在社會上許多實際案例中,許多人為了領取保險金,會將人殺死後特意布置成意外事件,或是死者生前選擇自殺。但在保險條款下,自殺,是無法獲得理賠的,所以很多家屬會去求醫生更改死亡時間或是改開死亡證明。這些都是因為人性的貪婪,保險公司將人命數據化後,當有人察覺到這個可利用的漏洞時,往往會演變成許多創意的說詞及死法。
保險對大家來說是一種保障,但也是殺人的誘因。
另外書中也提到幾個養生知識,比如說,統統一直認為喝酒很不好,所以幾乎滴酒不沾。但作者提出選擇都不喝酒的人,是動脈硬化的好發族群;但如果喝酒喝到成癮的,也會有肝硬化的危險。我只能說,人要好好健康活著真的好難….
我在高中的時候其實有買過一本書,叫做《不過是具屍體》。也是在闡述關於屍體的各種知識,但我其實從來沒翻過,原因是那本書對於當時的我實在太艱澀,很多專有名詞會讓我暈頭轉向。所以,如果你是想初步了解法醫的工作內容,或是關於屍體的基礎知識,統統推薦大家可以去買這本書來看看喔!
Podcast 說話的屍體版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作者養成買書的習慣,大約十年左右,類別涵蓋小說、歷史、經濟、犯罪、和理財,希望透過自身觀點加上書中內容結合成統統社畜中的特殊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統統因為最近做 podcast,開始盤點讀過的書,哪些適合當成說書的類型。默默地發現我對於日本的犯罪小說記憶比較深刻,雖然我也讀了很多歐美的犯罪小說,但敘事方面歐美小說都沒有日本作者來的細膩。如果再讀第二次,會發現日本小說總有一個「原來是這樣啊!我當初居然沒想到」的感覺⋯⋯
這本書對統統來說是一本想看卻翻沒幾頁就陣亡的書。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始做起說書型 podcaster 的關係,會強迫自己要開始消化一些書(有時候「強迫」會讓人發掘出新的興趣)。本來想說只是一個普通的白領金融犯罪的故事,但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統統之前的文章對於日本的社會現象一直有很大的興趣,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來看,1990 年的經濟泡沫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致命的重傷。從《我適合當人嗎?》到《中年打工族》,提到日本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都跟經濟重創擺脫不了關係。 《80/50》這本書針對繭居的問題,提出比以往挖掘地更深入的問題,以及恢復的例子
上一篇,統統談到《習慣致富》這本書,也談到作者舉出各種讓有錢人之所以有錢的習慣。與其將它稱之為「習慣」,不如說是觀察到的現象,加以彙整後條列式的訊息。這一次,我們來聊聊盤據誠品排行榜許久,也在股癌推薦書單上的《致富心態》。這兩本書基本上我是接續著讀完的,發現在觀念上有些許不同⋯⋯
最近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投資風潮,從台股、美股、ETF、懶人投資術、小資族也能理財…等等,在這個風氣下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高度開槓桿、違約交割、投資詐騙,甚至是跨國飆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不過,這些現象都必須建立在每個月有盈餘的狀態,哪怕是一千多塊,也還是代表自己掌控著的生存權。
我的理財之路,比起其他人來說應該算是很晚開始,大概 29 歲上下,才開始慢慢脫離負債。負債,除了學貸之外,剛出社會的時候,因為懵懂無知加上沒有社會經驗⋯⋯
統統因為最近做 podcast,開始盤點讀過的書,哪些適合當成說書的類型。默默地發現我對於日本的犯罪小說記憶比較深刻,雖然我也讀了很多歐美的犯罪小說,但敘事方面歐美小說都沒有日本作者來的細膩。如果再讀第二次,會發現日本小說總有一個「原來是這樣啊!我當初居然沒想到」的感覺⋯⋯
這本書對統統來說是一本想看卻翻沒幾頁就陣亡的書。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開始做起說書型 podcaster 的關係,會強迫自己要開始消化一些書(有時候「強迫」會讓人發掘出新的興趣)。本來想說只是一個普通的白領金融犯罪的故事,但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統統之前的文章對於日本的社會現象一直有很大的興趣,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來看,1990 年的經濟泡沫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致命的重傷。從《我適合當人嗎?》到《中年打工族》,提到日本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都跟經濟重創擺脫不了關係。 《80/50》這本書針對繭居的問題,提出比以往挖掘地更深入的問題,以及恢復的例子
上一篇,統統談到《習慣致富》這本書,也談到作者舉出各種讓有錢人之所以有錢的習慣。與其將它稱之為「習慣」,不如說是觀察到的現象,加以彙整後條列式的訊息。這一次,我們來聊聊盤據誠品排行榜許久,也在股癌推薦書單上的《致富心態》。這兩本書基本上我是接續著讀完的,發現在觀念上有些許不同⋯⋯
最近台灣社會瀰漫一股投資風潮,從台股、美股、ETF、懶人投資術、小資族也能理財…等等,在這個風氣下也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高度開槓桿、違約交割、投資詐騙,甚至是跨國飆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不過,這些現象都必須建立在每個月有盈餘的狀態,哪怕是一千多塊,也還是代表自己掌控著的生存權。
我的理財之路,比起其他人來說應該算是很晚開始,大概 29 歲上下,才開始慢慢脫離負債。負債,除了學貸之外,剛出社會的時候,因為懵懂無知加上沒有社會經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前言 成長期間火葬觀念剛開始萌芽,有人著文批評,認為屍體遭火燒是多麼痛楚、多麼難受,那是痛不欲生的酷刑,怎會有人如此忍心對待親人?他們把屍體當做還存活著的身體,把生者遭火吻時的痛楚轉駕到屍體身上,說什麼"痛不欲生”,已經死了的人還怎麼”欲生”?很明顯的,他們沒把屍體當屍體,認為屍體還保有在世時的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終身俸在老年生活及社會負擔上可能產生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案例。從臺灣的醫療保險制度,到中國大陸的身分詐騙案,最後到日本老年經濟支柱現象,都圍繞著一個概念,就是活死人權益。作者也呼籲讀者反思家庭觀念以及教育、法制,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我曾經聽過兩種關於鬼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比較常見,他們說鬼是在人死後,由於靈魂對世間的執念太深,久不散去而變成鬼,成為在人世間徘迴的野鬼或含怨作亂的怨靈,大多數人所說的鬼都是這種。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認為,鬼是由活人演變而來的,是在人類追求慾望時超出了底線,因而墮落,或是修行之人不慎走火入魔的結果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有時候,喪事不是喪事,只是想花錢買個不要遺憾,跟買張贖罪券沒有兩樣,只要覺得值得就好。」在殯儀館工作的大師兄,看盡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屬,遇過千奇百怪的荒謬事,這也就呼應他所說的:「在這工作的好處,說不定就是看看別人發生的事,再來思考自己。生前沒人知道的秘密,死後爆發出來讓至親再大吃一驚,直呼不可能。
書中提及不少關於解剖的資訊,雖然好像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死者們遭遇的社會問題或困境,其實充斥在我們四周。敘述深入淺出,偶爾穿插法醫遇見的生活插曲,值得一讀。
Thumbnail
法醫也是醫生,卻不是替活人看病療傷的一般醫生。 從戲劇小說,新聞專訪得到的印象,法醫工作既神秘又帶些靈異色彩。 很多年前看美劇「X檔案」,史考莉解剖一具遺體,取出心臟擺上磅秤, 對錄音機報出重量,依續是胃、肝等等臟器, 道具做的逼真,看了不免起雞皮疙瘩。 心想,當法醫除了膽大外,心思要細膩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前言 成長期間火葬觀念剛開始萌芽,有人著文批評,認為屍體遭火燒是多麼痛楚、多麼難受,那是痛不欲生的酷刑,怎會有人如此忍心對待親人?他們把屍體當做還存活著的身體,把生者遭火吻時的痛楚轉駕到屍體身上,說什麼"痛不欲生”,已經死了的人還怎麼”欲生”?很明顯的,他們沒把屍體當屍體,認為屍體還保有在世時的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終身俸在老年生活及社會負擔上可能產生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案例。從臺灣的醫療保險制度,到中國大陸的身分詐騙案,最後到日本老年經濟支柱現象,都圍繞著一個概念,就是活死人權益。作者也呼籲讀者反思家庭觀念以及教育、法制,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我曾經聽過兩種關於鬼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比較常見,他們說鬼是在人死後,由於靈魂對世間的執念太深,久不散去而變成鬼,成為在人世間徘迴的野鬼或含怨作亂的怨靈,大多數人所說的鬼都是這種。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認為,鬼是由活人演變而來的,是在人類追求慾望時超出了底線,因而墮落,或是修行之人不慎走火入魔的結果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有時候,喪事不是喪事,只是想花錢買個不要遺憾,跟買張贖罪券沒有兩樣,只要覺得值得就好。」在殯儀館工作的大師兄,看盡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屬,遇過千奇百怪的荒謬事,這也就呼應他所說的:「在這工作的好處,說不定就是看看別人發生的事,再來思考自己。生前沒人知道的秘密,死後爆發出來讓至親再大吃一驚,直呼不可能。
書中提及不少關於解剖的資訊,雖然好像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死者們遭遇的社會問題或困境,其實充斥在我們四周。敘述深入淺出,偶爾穿插法醫遇見的生活插曲,值得一讀。
Thumbnail
法醫也是醫生,卻不是替活人看病療傷的一般醫生。 從戲劇小說,新聞專訪得到的印象,法醫工作既神秘又帶些靈異色彩。 很多年前看美劇「X檔案」,史考莉解剖一具遺體,取出心臟擺上磅秤, 對錄音機報出重量,依續是胃、肝等等臟器, 道具做的逼真,看了不免起雞皮疙瘩。 心想,當法醫除了膽大外,心思要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