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往往比死人更可怕——《屍體在說話》

2021/10/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面我們有聊過兒童犯罪、囚禁犯罪,甚至也透過加害者及被害者的遺族去討論犯罪的各種面向及心理狀態。這次我翻找書本的時候,瞥到這本《屍體在說話》,當下就決定排開所有正在閱讀中的書,專心鑽研這本。
本書作者是在日本法醫界執業超過三十年的「法醫之神——上野正彥」。每一個故事都是他在工作解剖中實際遇到的經歷。雖然這本書初版在 1989 年,離現在將近 30 年的時間,價值觀難免較為傳統,但在某些與人性相關的議題還是不會改變,讀完後反而讓我對於「人性」細細思考。
《屍體在說話》封面
曾經有人問過作者一句話:「您都在驗屍、解剖屍體,不會很噁心嗎?」作者回答:「活人比較可怕。」
這句話,讓我會心一笑。很多人也常拿人和鬼相比較,答案往往都是人比較可怕。我想原因應該是鬼無法對活著的人帶來立即的傷害,雖然死人無行動能力也無法開口,但也算是目擊者。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屍體,就會發現死者似乎透過身體做無聲的申訴,試圖讓真相大白,好似凶手的樣子浮現眼前。
另外,作者舉了一個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是關於死後保險的事情。
我這裡就節錄給各位看:
因為管線洩漏的意外,導致一家人連同小孩都死於火災。日本規定過失責任者必須對這些人給付龐大的損害賠償金。理應得到賠償的父子們因為先死,而當時只有母親一人活著,因此權利由母親繼承。十分鐘後,母親也死了,於是該賠償金的大半便由法律上母方的遺族繼承。換句話說,結婚不到十年,財產的大半全跑到母親那邊去了。吞不下這口氣的,是父親那邊的親兄弟。即使能夠提出醫學上的根據,也無法明確判斷、解釋這十分鐘的差別。法醫實在沒輒,想將母親的死亡時間訂正成與父子們同樣的時間,只不過,之前開立的屍體檢驗證明書已經送到戶籍機關,也依據燒死這個事實辦理除戶了。

重要文件無法隨便訂正,必須在家事法庭召開簡易法庭,由法官認可死亡時間的訂正理由才行。結果,經過法律程序後,母親的死亡時間被訂正成與其他家人同樣的時間。

然而,這次換成母親那邊強烈反彈了,紛紛大罵:「只要硬著幹,死亡時間就可以更動嗎?醫學是這麼隨隨便便的嗎?」最後,這項紛爭又鬧上法庭了。

三年後,在審判長的和解勸告下,這場僵持不下的官司,才以同時死亡落幕。
我們一直認為保險是為了保護我們,將可能承受的意外轉嫁到保險公司上,除了讓家人安心,自己也會有。
「就算我哪天突然走了,我還有這樣的金錢價值啊!」的這種想法。
但在社會上許多實際案例中,許多人為了領取保險金,會將人殺死後特意布置成意外事件,或是死者生前選擇自殺。但在保險條款下,自殺,是無法獲得理賠的,所以很多家屬會去求醫生更改死亡時間或是改開死亡證明。這些都是因為人性的貪婪,保險公司將人命數據化後,當有人察覺到這個可利用的漏洞時,往往會演變成許多創意的說詞及死法。
保險對大家來說是一種保障,但也是殺人的誘因。
另外書中也提到幾個養生知識,比如說,統統一直認為喝酒很不好,所以幾乎滴酒不沾。但作者提出選擇都不喝酒的人,是動脈硬化的好發族群;但如果喝酒喝到成癮的,也會有肝硬化的危險。我只能說,人要好好健康活著真的好難….
我在高中的時候其實有買過一本書,叫做《不過是具屍體》。也是在闡述關於屍體的各種知識,但我其實從來沒翻過,原因是那本書對於當時的我實在太艱澀,很多專有名詞會讓我暈頭轉向。所以,如果你是想初步了解法醫的工作內容,或是關於屍體的基礎知識,統統推薦大家可以去買這本書來看看喔!
Podcast 說話的屍體版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作者養成買書的習慣,大約十年左右,類別涵蓋小說、歷史、經濟、犯罪、和理財,希望透過自身觀點加上書中內容結合成統統社畜中的特殊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