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影像藝術評論家-Youssef Ishaghpour,日前於巴黎去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法國當代影像評論家,Youssef Ishaghpour,於 10 月 15 日於巴黎自宅逝世,享年 81 歲,讓人不勝感慨。其背對自身所處時代的光鮮後現代理論光環,以法國學院邊緣班雅明、阿多諾思想出發,默默筆耕,著作等身,其無任何政府補助、自行出版之三大冊、兩千頁的《電影作者奧森威爾斯:可見的攝影機》(Orson Welles, cinéaste, une caméra visible),已然奠定電影評論當代難以超越的里程碑,他更長期研究維斯康堤、阿巴斯的電影,於 2000 年出版一本與高達之訪談錄-《電影考古和世紀記憶》(Archéologie du cinéma et mémoire du siècle)。出了電影之外,他對哲學、文學和繪畫專研之深,出版多部重要著作,並於評論德國畫家基弗(Anselm Kiefer)《廢墟作為開始-影像、神話、質材》(Kiefer, la ruine au commencement)新書發表前夕,不幸逝世,讓法國藝術評論界深感不捨。
這位法國傳奇當代藝術評論思想家,1940 年生於伊朗德黑蘭,18 歲至法國,先後就讀盧米埃電影學校,電影高等技術學院(IDHEC)、索邦大學等,獲博士學位,受教於尚‧米堤(Jean Mitry),並長期研究班雅明、阿多諾思想。26 歲時,以法國筆名 Yves Guillaume 出版《維斯康堤》。長期以影像作哲學思考,一方面研究電影,出版小津、阿巴斯、薩雅吉·雷等研究專書,另一方面研究繪畫,出版Cy Twombly、Staël、Rauschenberg 等 18 本造形藝術專書,另有多部哲學、文學研究,為法國當代不可忽視的藝術評論家、影像思想家。

Par Orso2223 — Travail personnel, CC BY-SA 4.0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4會員
221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潔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代藝術不斷衝撞純粹理論,於新自由主義、光鮮科技宰制下,呈現一種交雜底層黯黑慾望、出乎計算意料、衝撞完美理想的「反烏托邦」。
作為黑暗大陸流血流淚的歷史小說,卻也作為非洲奇美煥發的《一千零一夜》,帶讀者穿越文學長河,共鳴探索殖民勢力的《黑暗之心》,還是被殖民百姓的《大河灣》,從強權帝國地獄,直到人民夢想天堂。
法國文化部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拯救電影業界。
週三熱騰騰出爐的法國文化部報告-其預算共計2500億台幣, 相比台灣的文化預算-於2021年約200億,並有下降的趨勢。
人類「神聖」之價值,在於「無法比較」與「無法衡量」,以一種「無法化約」的個體獨特性,共同組成以開放未知作為核心價值的人類社群。
亞洲電影如何探索電影與自然的神祕聯繫,「在與自然關係中,想像的演化」,或能為歐美電影敘事模式,得到某種啟發、對話、共鳴。
當代藝術不斷衝撞純粹理論,於新自由主義、光鮮科技宰制下,呈現一種交雜底層黯黑慾望、出乎計算意料、衝撞完美理想的「反烏托邦」。
作為黑暗大陸流血流淚的歷史小說,卻也作為非洲奇美煥發的《一千零一夜》,帶讀者穿越文學長河,共鳴探索殖民勢力的《黑暗之心》,還是被殖民百姓的《大河灣》,從強權帝國地獄,直到人民夢想天堂。
法國文化部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拯救電影業界。
週三熱騰騰出爐的法國文化部報告-其預算共計2500億台幣, 相比台灣的文化預算-於2021年約200億,並有下降的趨勢。
人類「神聖」之價值,在於「無法比較」與「無法衡量」,以一種「無法化約」的個體獨特性,共同組成以開放未知作為核心價值的人類社群。
亞洲電影如何探索電影與自然的神祕聯繫,「在與自然關係中,想像的演化」,或能為歐美電影敘事模式,得到某種啟發、對話、共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瑞士攝影大師 Werner Bischof 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瑞士攝影記者之一,其作品充滿詩意,構圖精確並具抒情美感。本文介紹了 Werner Bischof 的生平與成就,他的紀實攝影作品對戰後歐洲、遠東和南美洲的重建和風土人情進行了見證,並特別介紹了在德國恩斯特徠茲博物館舉辦的作品展覽。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多年前因為封面那張名作,買下這本 Robert Doisneau攝影集,當時只是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又到了 Robert Doisneau(1912.4.14-1994)冥誕,又把書拿出來,順便略讀文字說明,感受不同。 Doisneau 擅長呈現日常生活。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安德烈·艾森耶維奇·塔可夫斯基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電影導演和編劇,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他在作品《犧牲》中探討宗教、思想、人文主義,透過獨特的鏡頭、時間結構、畫面表現和角色的象徵意義,將深沉的意境和哲學思考融入影片中。
Thumbnail
藝術欣賞的趣味,都呈現在「物」(藝術作品)、「我」(審美主體)之間的往復迴環。 所以,有關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還有一些討論的餘地,值得再説幾句。
Thumbnail
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埃爾溫‧奧 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之後,許多攝影的議題都進入我的腦海中。這是我的觀後 感第三篇,談些嚴肅的話題,也是最後一篇。
Thumbnail
我對伊莎貝拉雨蓓的認識來自於念大學時看了一部她主演的電影: 《編織的女孩》。故事講什麼全不記得,但就沒忘記她在片尾空洞的眼神,彷彿靈魂已經被鎖在一個不見天日的地方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瑞士攝影大師 Werner Bischof 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瑞士攝影記者之一,其作品充滿詩意,構圖精確並具抒情美感。本文介紹了 Werner Bischof 的生平與成就,他的紀實攝影作品對戰後歐洲、遠東和南美洲的重建和風土人情進行了見證,並特別介紹了在德國恩斯特徠茲博物館舉辦的作品展覽。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多年前因為封面那張名作,買下這本 Robert Doisneau攝影集,當時只是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又到了 Robert Doisneau(1912.4.14-1994)冥誕,又把書拿出來,順便略讀文字說明,感受不同。 Doisneau 擅長呈現日常生活。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安德烈·艾森耶維奇·塔可夫斯基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電影導演和編劇,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他在作品《犧牲》中探討宗教、思想、人文主義,透過獨特的鏡頭、時間結構、畫面表現和角色的象徵意義,將深沉的意境和哲學思考融入影片中。
Thumbnail
藝術欣賞的趣味,都呈現在「物」(藝術作品)、「我」(審美主體)之間的往復迴環。 所以,有關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還有一些討論的餘地,值得再説幾句。
Thumbnail
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埃爾溫‧奧 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之後,許多攝影的議題都進入我的腦海中。這是我的觀後 感第三篇,談些嚴肅的話題,也是最後一篇。
Thumbnail
我對伊莎貝拉雨蓓的認識來自於念大學時看了一部她主演的電影: 《編織的女孩》。故事講什麼全不記得,但就沒忘記她在片尾空洞的眼神,彷彿靈魂已經被鎖在一個不見天日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