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影像藝術評論家-Youssef Ishaghpour,日前於巴黎去世

一代影像藝術評論家-Youssef Ishaghpour,日前於巴黎去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法國當代影像評論家,Youssef Ishaghpour,於 10 月 15 日於巴黎自宅逝世,享年 81 歲,讓人不勝感慨。其背對自身所處時代的光鮮後現代理論光環,以法國學院邊緣班雅明、阿多諾思想出發,默默筆耕,著作等身,其無任何政府補助、自行出版之三大冊、兩千頁的《電影作者奧森威爾斯:可見的攝影機》(Orson Welles, cinéaste, une caméra visible),已然奠定電影評論當代難以超越的里程碑,他更長期研究維斯康堤、阿巴斯的電影,於 2000 年出版一本與高達之訪談錄-《電影考古和世紀記憶》(Archéologie du cinéma et mémoire du siècle)。出了電影之外,他對哲學、文學和繪畫專研之深,出版多部重要著作,並於評論德國畫家基弗(Anselm Kiefer)《廢墟作為開始-影像、神話、質材》(Kiefer, la ruine au commencement)新書發表前夕,不幸逝世,讓法國藝術評論界深感不捨。

raw-image


這位法國傳奇當代藝術評論思想家,1940 年生於伊朗德黑蘭,18 歲至法國,先後就讀盧米埃電影學校,電影高等技術學院(IDHEC)、索邦大學等,獲博士學位,受教於尚‧米堤(Jean Mitry),並長期研究班雅明、阿多諾思想。26 歲時,以法國筆名 Yves Guillaume 出版《維斯康堤》。長期以影像作哲學思考,一方面研究電影,出版小津、阿巴斯、薩雅吉·雷等研究專書,另一方面研究繪畫,出版Cy Twombly、Staël、Rauschenberg 等 18 本造形藝術專書,另有多部哲學、文學研究,為法國當代不可忽視的藝術評論家、影像思想家。


Par Orso2223 — Travail personnel, CC BY-SA 4.0

Par Orso2223 — Travail personnel, CC BY-SA 4.0


avatar-img
陳潔曜的沙龍
325會員
237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潔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代藝術不斷衝撞純粹理論,於新自由主義、光鮮科技宰制下,呈現一種交雜底層黯黑慾望、出乎計算意料、衝撞完美理想的「反烏托邦」。
作為黑暗大陸流血流淚的歷史小說,卻也作為非洲奇美煥發的《一千零一夜》,帶讀者穿越文學長河,共鳴探索殖民勢力的《黑暗之心》,還是被殖民百姓的《大河灣》,從強權帝國地獄,直到人民夢想天堂。
法國文化部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拯救電影業界。
週三熱騰騰出爐的法國文化部報告-其預算共計2500億台幣, 相比台灣的文化預算-於2021年約200億,並有下降的趨勢。
人類「神聖」之價值,在於「無法比較」與「無法衡量」,以一種「無法化約」的個體獨特性,共同組成以開放未知作為核心價值的人類社群。
亞洲電影如何探索電影與自然的神祕聯繫,「在與自然關係中,想像的演化」,或能為歐美電影敘事模式,得到某種啟發、對話、共鳴。
當代藝術不斷衝撞純粹理論,於新自由主義、光鮮科技宰制下,呈現一種交雜底層黯黑慾望、出乎計算意料、衝撞完美理想的「反烏托邦」。
作為黑暗大陸流血流淚的歷史小說,卻也作為非洲奇美煥發的《一千零一夜》,帶讀者穿越文學長河,共鳴探索殖民勢力的《黑暗之心》,還是被殖民百姓的《大河灣》,從強權帝國地獄,直到人民夢想天堂。
法國文化部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拯救電影業界。
週三熱騰騰出爐的法國文化部報告-其預算共計2500億台幣, 相比台灣的文化預算-於2021年約200億,並有下降的趨勢。
人類「神聖」之價值,在於「無法比較」與「無法衡量」,以一種「無法化約」的個體獨特性,共同組成以開放未知作為核心價值的人類社群。
亞洲電影如何探索電影與自然的神祕聯繫,「在與自然關係中,想像的演化」,或能為歐美電影敘事模式,得到某種啟發、對話、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