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停滯的主因(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篇文章我們談到以物易物,以及後來以貝殼作為媒介來計算物品與勞務的價值,從這一個角度來看,此時的貝殼已可視為最原始的貨幣了,在古代中國夏朝建立後,中國步入階級社會,社會分工擴大,商品交換增加,當物物交換不能滿足需求時,交換媒介必然產生。貝幣作為一種原始貨幣,在中國先秦時期商品貿易中廣泛行用。原始貨幣為實物貨幣是指具有貨幣功能的自然物品和人工製作物。根據文獻和考古發現,在夏代,生產工具、糧食、布帛、牲畜、皮張、齒角、龜殼、珠玉、海貝等都充當過交換媒介。後來一些被逐步淘汰,海貝由於對中原地區來說是稀少不易獲得,而且美觀方便攜帶而保留下來。
除此之外,在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每一塊大陸都有貝幣的發現,也意味著世界各地的部落社會基本上都具有貨幣交易的雛型了。
那貝幣如何演變為「金錢」呢?
貝幣固然具有大小重量近乎一致,且不易損壞等優點,但隨著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甚至國家,合作的量與範圍越來越大,而貝殼基本上分布於沿海一帶,量也不足以應付日益龐大的交易需求,那要如何找出其他具有保久且易於攜帶的衡量媒介呢?
基本上就是寶石或金屬等較為貴重的物品,然而寶石又過於珍稀,故在古代社會街作為奢侈品,相較之下,金屬可依冶煉製成。不過金屬也是有差異,像鐵這種容易生鏽腐蝕的金屬自然就不適用於貨幣,因此在古代便以金幣作為大貨幣,銅錢則當作零錢使用,而且金屬因需加以冶煉方能鑄成錢幣,而令其具有體積小但價值高的特性,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作為古代帝國的交易媒介。
金幣
銅錢
社會分工及階級分化
藉由金屬貨幣的鑄造,除了讓人類社會的合作體系比貝殼時代更加龐大更加複雜,開始出現所謂的「階級」與「社會分工」,不像原始社會每個人每個小群體(通常是家庭)從狩獵、採集、生火、磨製石針、縫衣服縫帳篷,乃至於蓋房子都要自己動手做。「社會分工」顧名思義就是個體或小群體專注於單一謀生手段,即A負責種田、B負責砍柴、C 負責蓋房子,各位讀者讀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一個社會運作機制出現了,沒錯,那就是職業,在更大的範圍內又可以將職業分成四大類—「士」、「農」、「工」、「商」,「士」即統治階級,包括酋長、國王以及下面協助他們的人—文武百官,「農」即農民與其他生產社會生存所需的物資的階層,包括肉、魚蝦、柴薪等,「工」則為製作各種生活工具的人,包括鑄造、蓋房子、織布、煮鹽等,「商」則是將一地的物資運往另一地,例如A地產米,B地產魚,那商人就是就是將米運到B地、魚運到A地,滿足兩地對彼此物資的需求。
「士」、「農」、「工」、「商」
有了不同的職業,配合農牧出現以後私有財產逐漸成為主流,不同的職業的收入高低差異、收成的多寡、以及最重要的守成收入,並找到機會轉換成可以增值並產生更多收入的事物(如購買土地給親朋好友或租出去給人耕種、自己再從中收取租金或收成),如此累積收成(財富)能力的差異,再加上一代又一代的累積,貧與富便出現了。
很多人會以為現在大家找工作不是投履歷在面試就錄取上了呢?怎麼會有階級?但在這邊要告訴各位,家庭及社群圈影響的是一個人的性格、行為、金錢觀乃至於世界觀,很多用錢習慣甚至氣質都是長年累月所培養出來的,而這些又會影響一個人能找到的工作以及更重要的,能不能守住財富,而且階級更重要的也會影響一個人的人脈圈,而人脈圈也會決定一個人的職涯及理財方式,因此要跳脫原本的階級並非如各位想像的容易。(更何況古代社會根本也沒有所謂投履歷這件事,在信息閉塞的時代主要還是克紹箕裘、父傳子,子傳孫、最多熟識好友介紹工作,出外找工作這個社會現象也是工業革命以後才有的。)
今天就先講到這邊,之後再來談國家與經濟的關係,各位讀者下次再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5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00年以後,從市井小民到各個報章無不感嘆經濟榮景不再,薪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而萬物皆漲。照一般老百姓的話就是「什麼都漲,唯獨薪水不漲」,原因眾說紛紜,有一說產業外移對岸,另外也有人說產業沒有成功升級,又或者說台灣的GDP過度集中在科技業中,其他產業沒創造多少利潤。覺青們則說經濟成果有被創造出來,
    2000年以後,從市井小民到各個報章無不感嘆經濟榮景不再,薪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而萬物皆漲。照一般老百姓的話就是「什麼都漲,唯獨薪水不漲」,原因眾說紛紜,有一說產業外移對岸,另外也有人說產業沒有成功升級,又或者說台灣的GDP過度集中在科技業中,其他產業沒創造多少利潤。覺青們則說經濟成果有被創造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金錢觀的形成及影響,並提出了改變金錢觀的方式和具體步驟。透過分析金錢腳本來瞭解自己的財務決策過程,並提出了實際的財務調整方案,包括儲蓄、投資、理財計劃以及與配偶共同制定的願景目標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經濟學家洪椿旭深入分析了金錢如何影響人類的自利行為,推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他以歷史事件為例,探討過去與現代在經濟行為上的相似之處,並指出國家如何透過金錢政策形成其歷史路徑。文章也提到新興國家與富國之間的關係及其對未來經濟走向的影響,展現了金錢的深遠內涵及其於人類行為中的重要角色。
    從很早以前還沒有金錢的時代開始,人們要生活都是用換物的方式在進行。 有了金錢好方便既定價值的方向,畢竟在每個人心中對單物品或生物(雞、豬等)都有不同程度上來衡量,所以會導致上既定價值的偏差。 有了金錢後,就是要訂製系統來人們在換取該日常生活之用。 但金錢不是憑空下來的,其實最大的根本誘因是「勞
    Thumbnail
    金錢與生活態度息息相關,財務思維不一定能夠複製貼上,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次閱讀的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從古代人類史開始探討我們的祖先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求生存,以及這些生存的本能在現代中如何影響我們的金錢行為。透過這些歷史和心理
    劣幣驅逐良幣這理論在各各朝代屢見不鮮,像中國早期使用銅幣,卻因番邦大量收購來鑄造兵器,使得政府不使用銅,改使用大眾易見的鐵幣來取代;在公司常常所謂的人事鬥爭,往往都是群眾力量,只要合群的就可以打敗孤立的,烏合之眾也能打敗諸葛孔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是說此道理。
    Thumbnail
    人生於世,都要從事一「業」。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乞討亦是一「業」,也是需要『學問』的(此絕非玩笑之語)。有「業」,才有『收獲』、才能『生存』。 即使在現代(已是西元2024年),金錢都不是唯一能支持生存的身外之物。文明圈之外,有少部份人,是不需要金錢度日的——只要有能替代金錢的『收穫
    Thumbnail
    比特幣的未來,將涉及一系列可互通、環環相扣的託管和非託管解決方案。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基礎層鏈上做所有事情。 但,基礎層是我們重建世界的基礎。 這將是一個比信任當前腐敗政客和央行行長的世界要美好得多的世界。
    Thumbnail
    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以物易物的行為出現,以物易物 ,又稱物物交換,什麼是以物易物呢?就是用自己擁有的物品或服務與別人交換,以換取別人的物品或服務。以物換物不同於買賣,並沒有使用任何金錢作交易的工具,所以以物易物不一定是一場公平的交換。 而到了後來,開始使用貝幣,貝幣是
    ……(如果)積累財富是出於生活上或物質享受上的需要,那麼不難想像,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社會的總經濟需求總可以在提高到某一點時得到得到充分的滿足。但是,由於財富的爭奪實際上是以歧視對比為基礎的謀求聲譽的競賽,因此有一個確定的目標並接近它是不可能的。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金錢觀的形成及影響,並提出了改變金錢觀的方式和具體步驟。透過分析金錢腳本來瞭解自己的財務決策過程,並提出了實際的財務調整方案,包括儲蓄、投資、理財計劃以及與配偶共同制定的願景目標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經濟學家洪椿旭深入分析了金錢如何影響人類的自利行為,推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他以歷史事件為例,探討過去與現代在經濟行為上的相似之處,並指出國家如何透過金錢政策形成其歷史路徑。文章也提到新興國家與富國之間的關係及其對未來經濟走向的影響,展現了金錢的深遠內涵及其於人類行為中的重要角色。
    從很早以前還沒有金錢的時代開始,人們要生活都是用換物的方式在進行。 有了金錢好方便既定價值的方向,畢竟在每個人心中對單物品或生物(雞、豬等)都有不同程度上來衡量,所以會導致上既定價值的偏差。 有了金錢後,就是要訂製系統來人們在換取該日常生活之用。 但金錢不是憑空下來的,其實最大的根本誘因是「勞
    Thumbnail
    金錢與生活態度息息相關,財務思維不一定能夠複製貼上,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次閱讀的進化致富本能的「金錢猛獁象」,從古代人類史開始探討我們的祖先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求生存,以及這些生存的本能在現代中如何影響我們的金錢行為。透過這些歷史和心理
    劣幣驅逐良幣這理論在各各朝代屢見不鮮,像中國早期使用銅幣,卻因番邦大量收購來鑄造兵器,使得政府不使用銅,改使用大眾易見的鐵幣來取代;在公司常常所謂的人事鬥爭,往往都是群眾力量,只要合群的就可以打敗孤立的,烏合之眾也能打敗諸葛孔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是說此道理。
    Thumbnail
    人生於世,都要從事一「業」。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乞討亦是一「業」,也是需要『學問』的(此絕非玩笑之語)。有「業」,才有『收獲』、才能『生存』。 即使在現代(已是西元2024年),金錢都不是唯一能支持生存的身外之物。文明圈之外,有少部份人,是不需要金錢度日的——只要有能替代金錢的『收穫
    Thumbnail
    比特幣的未來,將涉及一系列可互通、環環相扣的託管和非託管解決方案。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基礎層鏈上做所有事情。 但,基礎層是我們重建世界的基礎。 這將是一個比信任當前腐敗政客和央行行長的世界要美好得多的世界。
    Thumbnail
    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以物易物的行為出現,以物易物 ,又稱物物交換,什麼是以物易物呢?就是用自己擁有的物品或服務與別人交換,以換取別人的物品或服務。以物換物不同於買賣,並沒有使用任何金錢作交易的工具,所以以物易物不一定是一場公平的交換。 而到了後來,開始使用貝幣,貝幣是
    ……(如果)積累財富是出於生活上或物質享受上的需要,那麼不難想像,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社會的總經濟需求總可以在提高到某一點時得到得到充分的滿足。但是,由於財富的爭奪實際上是以歧視對比為基礎的謀求聲譽的競賽,因此有一個確定的目標並接近它是不可能的。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