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於《魷魚遊戲》 (Squid game)這部熱門影集不陌生,反映出最寫實的社會現實,而全球各國也正面臨一款名為「通膨來了」的考驗。
有愈來愈多知名人士加入「通膨」議題的討論,例如推特(Twitter)及Square創辦人Jack Dorsey上週五就在個人推特警告惡性通膨將改變一切,並正在發生(原文如下)。
Hyperinflation is going to change everything. It’s happening.
查了一下教科書,惡性通膨是指物價膨脹到達無法控制之階段,大眾對貨幣失去信心,物價快速飆升反讓群眾購買力快速下降之情形,但沒有一致的標準。
著名學者Phillip Cagan先生定義為「物價每個月上漲超過50%,持續超過一年,才算是惡性通貨膨脹」,而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物價在三年內上漲超過100%就可稱之為惡性通膨。
無論何種定義,假設全球陷入這窘境,貨幣系統大概也崩潰了,我們今天的討論意義就不大。
我們看看幾任聯準會主席對於通膨議題的想法。
- 現任主席Powell:上周五國際清算銀行 (BIS) 的會議中依舊捍衛他「通膨是短期性現象」的論點,只是供應鏈限制和通膨持續時間可能較原先預期來得更長,不過疫情趨緩後,明年通膨壓力有望減緩,最終逐漸回落至 2%的中期目標」。
- 前任主席、現任美國財政部長Janet Yellen於週末接受媒體專訪時強調「美國通膨並沒有失控,推測通膨率將在明年下半年回到正常水準」。
- 過去擔任主席的Alan Greenspan則認為推高物價的因素是暫時的,但政府債務上升和其他潛在壓力可能會讓通膨數據長期保持在高檔水位,會危及經濟成長。
好的,主席們的想法都很專業,為何都強調通膨是「暫時性」,讓我們平心靜氣思考,這輪大宗商品的上漲基本上和聯準會超級量化寬鬆政策是並存的,美元貶值、通膨再交易(reflation trade),疫情緩解後的經濟復甦推動需求上升,但供應面因素未能立即調整,觸發商品價格上漲的開關,因此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 時間差:從業過大宗商品的朋友都明白,這產業比較以大象的腳步前進,非一朝一夕就能瞬間改變,從去年貨櫃短缺到近期國際原油大漲,都圍繞在這因素。
- 比較基礎差異:以月增率和年增率角度來看,就會得到不同結論,因為基期因素,到明年第一季的年增率大概不太會有明顯下降。
- 與疫情並存的經濟:長期的遠端工作是前所未見,然而部分作業還是必須有實體接觸,便讓既有的作業模式出現破壞性改變,例如隔離政策拉長作業時間,供應鏈就容易打結。
所以,下一步?
大家都知道物價在漲,但美國聯準會遲遲未做更積極的決定,究竟為何?回到月初的非農就業數據,9月份勞動參與率為61.6%。如果目標是恢復到2019年2月的63.3%水準,那麼美國勞動市場需要多增加430萬的參與人口,主要原因就落在美國就業市場。
如美國聯準會主席Powell上週清楚表示「就業水準還未完全復甦,預期明年恢復充分就業,目前縮減購債時機已到,但因為就業人數仍低,因此不到升息的時候」。
去年因美元釋出大量流動性,全球各國被迫加入降息行列,卻也因美國聯準會運用貨幣政策引導消費與就業市場,只能再次接受邀請,如同《魷魚遊戲》參與者未闖關成功都需要付出代價,那麼,你覺得這次的美元大挪移代價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