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大學航空炸彈客」 Ted Kaczynski│失序的天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會有想了解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這個犯罪者的念頭,是在看了美劇《緝凶:大學航空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後。那陣子很低潮,為了轉移注意,輾轉逃入了影劇世界,雖說這部對激勵心情不是好選擇,卻是寥寥幾部看得進去的作品。追劇過程裡,自己還一度入戲到對大反派卡辛斯基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這部影集改編自真人真事,是關於現今79歲的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的犯罪故事,他被判終生監禁於美國牢獄裡(更新:Ted Kaczynski已在2023/6/10於北卡羅來納州聯邦監獄醫療中心去世,享年81歲)。

卡辛斯基和其側寫畫像

卡辛斯基和其側寫畫像

卡辛斯基是名連續炸彈客,在1978年到1995年的期間,以郵寄包裹或定點放置炸彈的方式,恐怖攻擊美國境內的大學教授、企業主管和航空公司,因此他被FBI稱為「大學航空炸彈客(Unabomber:University and Airline Bomber的簡稱)」。直到1996年親弟弟向FBI舉發前,他總共釀成了3死23傷。

想討論泰德·卡辛斯基,是因為他和過往知曉的犯罪者不太一樣,他有思想、有耐心,城府也深。數次在包裹裡加入假線索誤導警方的偵查;還不斷更進炸彈設計,甚至能等上6年才再度犯案。令人最為之訝異的是,他是名高知識份子,擁有167的高智商。在1958年年僅16歲便跳級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數學系,畢業後又到密西根大學攻讀碩博士,指導教授評論他的論文全美國能看得懂的人不超過二十人。天資如此聰穎的人,怎麼會淪為炸彈客?

照片1(右:卡辛斯基)/照片2(中間:卡辛斯基)

照片1(右:卡辛斯基)/照片2(中間:卡辛斯基)

動機

直到卡辛斯基作案的最後一年(1995年),他才明確表達犯罪動機。他自稱是FC(Freedom Club)的恐怖組織,寄信給多家報社,聲稱會停止一切攻擊,不過前提是必須刊登他的文章,若不接受,會再炸毀一架客機。更早前,他為了向外界證明信件是Unabomber所寄,已殘忍地炸死加州林業協會的主席。搞得當時人心惶惶,收到包裹都要小心翼翼,郵政工作也幾近停擺。而FBI在追查本案的十七年裡,儘管投入大量資源和經費,案情還是陷入膠著。為了避免更多傷亡,FBI決定將卡辛斯基寄來的論文(也被稱為宣言)《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刊登出來 ,並懸賞一百萬,希望民眾能提供線索。

而這三萬五千多字的宣言正是卡辛斯基畢生的信念,文章開宗明義地寫到:

工業革命及其後果為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這兩者極大地增加了我們這些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口的預期壽命,但也破壞了社會的穩定性,令生活空虛無謂,剝奪了人類的尊嚴,導致了心理疾病的擴散(以及第三世界裡的生理疾病擴散),還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界。技術的繼續發展將令上述情況進一步惡化。人類尊嚴必將遭到進一步剝奪,自然界也必將遭到進一步破壞。社會也很可能遭到進一步擾亂,心理困擾將會加劇,而生理疾病甚至將會在“發達”國家蔓延開來。
—Ted Kaczynski《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

原來他會傷害這些無辜民眾,是因為受害者剛好從事和科技有關的事業,爆炸僅僅是他用來傳達「反工業社會,回歸自然」訊息的手段。震驚的是,他的論文內容脈絡清晰,想法具有前瞻性。後人讀其文,甚至認為他預言了現在的社會。瘋子和天才大概真的只有一線之隔,他的立論非常有力,唯一無法諒解的是他怎麼能將學術與暴力混為一談。

卡辛斯基的論文被引用相當多次(截圖時間2021/11/05)

卡辛斯基的論文被引用相當多次(截圖時間2021/11/05)

共鳴

說到認同感,美劇裡的卡辛斯基之所以觸動人,是因為劇裡巧妙地將他的理念印證在主角的生活中。每當身為探員的主角的想法與FBI多年建立的偵查方向背道而馳,就會遭遇好大喜功的上層阻攔,希望他「服從」指令,探員這樣一而再再而三被打擊,正巧妙對應卡辛斯基的對社會發展的看法。生活在體制下的人們,可能會為了追求更好薪資、更大的電視,放棄了人性和自主權。如果無法接受,『反叛』似乎變成唯一有的自由。這讓人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本書叫《游牧人生》,描述一群人因金融海嘯而破產,最後連房子都負擔不起,只能選擇脫離體制,開啟了以車為家的打工人生。雖說是逼不得已,這不就反映出某種對現況的反抗。

我就是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感覺那麼無力。」
我們都有那種感覺、大家都有。」
要是大家都有這種感覺,那我們做了甚麼,甚麼都沒做。我們喜歡那種感覺,我們喜歡被束縛被摧毀的感覺,看來自由比奴役更加可怖。」
但我們沒甚麼好做的,生活就是這樣,你默默忍受著活下去。」
生活不是,不是這樣,這不叫活著,這叫夢遊。看電視、吃垃圾食品,為了…為了別人努力成就甚麼事業,沒人對這種無力感做過甚麼,甚至沒人嘗試過,除了Ted。」
是的,但Fitz,他是Unabomber。他是惡魔。」— EP2 美劇《緝凶:大學航空炸彈客》

不過真實世界裡的卡辛斯基並不像劇中那麼沉穩,在一部紀錄片內有聽到他實際的聲音,不得不說有種破滅之感,真正的他,談吐不時透露著傲慢與極端,甚至語帶嘲諷,對自己犯下的案件他是這樣陳訴的:

「不是的,就是純粹的憤怒和復仇,我…我就是想要反擊,試著不要被氣炸。」
「我厭惡體制並不是因為某些抽象的人道主義原則,而是因為我討厭在這個體制中生存。我通過居住在深山之中脫離這個體制,但體制不肯放過我。」
—紀錄片《飛機炸彈客:自述》

經歷

他的犯罪動機都和私人經歷密不可分,1967年博士畢業後,25歲的卡辛斯基受聘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成為那時最年輕的助理教授,不過任職兩年就辭職,回去與父母同住。又在1971年跑到美國蒙大拿州的買了一塊地,開始離群索居的原始生活。他居住在一個4乘3米大小的木屋內,一切自給自足,悠然自得。可惜好景不常,周邊慢慢有許多工程開發介入,使他感到沮喪,覺得與其學更多野外生存的技巧,不如對體制展開報復。

卡辛斯基在蒙大拿州的木屋

卡辛斯基在蒙大拿州的木屋

回顧卡辛斯基的過往,有幾個轉折點可能是他對體制有強烈敵意的原因。一是跳級這件事,他說16歲念大學是場災難,年長的同學都不願意接受他,導致他一直處於混亂不安的狀態。另一個是大二那年他參加了一項非常殘忍的心理實驗。由哈佛心理學教授Henry Murray配合美國中情局進行的「MKUltra」項目,是關於審問策略的相關研究,目的是找出瓦解敵方意志,獲取情報的方法。可是這項實驗卻以和同學辯論為由,要求受試者先寫一篇關於個人信仰和抱負的論文。實際上是引用他們寫的論文內容,在實驗中對受試者進行廣泛性言語攻擊與否定,從中分析其生理反應和情緒表現。

「你並沒有認真批評我的觀點,只是給我貼了標籤。你並沒有做分析,也沒有以有邏輯的方式攻擊。」
「這個嘛,實在沒甚麼好分析的,卡辛斯基先生,觀點都是一堆垃圾。」
—紀錄片《飛機炸彈客:自述》

上面是實驗的錄音片段,此抨擊方式根本是在摧毀一個人的人格,讓受試者面臨崩潰。無法想像卡辛斯基竟為了證明自己不會被擊垮,整整忍受了這項實驗三年。曾經,他的律師想用這段經歷替他辯護,卡辛斯基自己卻堅稱這場實驗沒有對他造成影響,事實上,在這場實驗後,他從原本科技的追隨者,變成科技的抵制者,也越來越脫離社會。

當時被逮捕的畫面,這真的是他久居山林的裝扮,不是FBI欺負他。

當時被逮捕的畫面,這真的是他久居山林的裝扮,不是FBI欺負他。

反思

要形容卡辛斯基這人,個人會說他偏激、扭曲,同時也認為他敏銳、有信念。他的思想也許走的太前端了,以至於周遭都無法理解他。不過他的憤怒還是令人害怕,他有一本加密筆記記錄著自己的日常和犯罪,外界後來將其解讀出來,他對那些爆炸案的心情,大多都在感嘆威力不夠,或是嘲諷怎麼沒把人炸死。但論文不像日記是即時的,要經過反覆論證下才能寫出來,我無法因為他是罪犯就完全否定他,尤其他的觀點某部分是對的,只是諷刺的是,我是聽聞犯罪進而知曉這些的。

「你們可以採用任何辯護策略,但是不能使用精神錯亂作為辯護。這是對於我的工作是極大的嘲諷,這是我存在的所有意義。」—紀錄片《飛機炸彈客:自述》

被逮捕後,卡辛斯基做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就是:「他用自己的命來捍衛理念。」我相信他是怕死的,但當知道辯護律師要以精神異常替他逃避死刑時,他很崩潰,他清楚知道如果被貼上有病的標籤,所闡述的一切都會變成笑話。所以即使會面臨死刑的審判,他也選擇保護自己的宣言。

法庭上,他嘗試要解雇自己的辯護律師團,代表自己出庭,不過遭到法院否決,隔日自殺未遂。事實上,他在二十多歲時確實有出現幻覺的症狀,也被心理學家判斷為雖有自理能力,但患有精神分裂症。最後卡辛斯基是接受了辯訴交易,主動認罪,換取終生監禁的判決。

今天的人們更多依靠體系為他們或對他們所作的事情生活,而不是依靠自己為自己所作的事情生活。而他們為自己所作的事情也越來越依靠體系安排的管道。機會大都是體系提供的,對於機會的利用也要符合規則與規定且如果想要有機會成功就必須遵從專家指定的方法。—Ted Kaczynski《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

讀他的論文時,部分言論很激進,但在「對技術發展快速,以至於整個體制給人不安定感」的批判頗一針見血。科技正如他說的正快速發展著,而體制似乎也沒進化到能讓自由與技術和解。我們對科技的依賴性越來越高,連帶社會發展也仰賴它。不可否認,我們確實是活在一個禁錮的自由下,在社會所訂製的規則裡追尋成就與妥協。

疲憊之餘,偶爾會想起他的觀點,因為我知道,如果拿掉體制賦予我的價值和便利後,很可能我甚麼都不是,也甚麼都不會。


補充資料

若對他感到好奇,補充以下資料:

  • 影集《緝凶:大學航空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
  • 1995年刊登在報紙的宣言 /中譯版(前面文章節錄的內容是取自這篇)
  • 紀錄片《飛機炸彈客:自述》(Unabomber: In His Own Words)
    紀錄片裡有卡辛斯基的音檔,不過想吐槽一下影片內那家受訪問的鄰居,他們言談很明顯因為卡辛斯基是殺人犯,就覺得對方過去和他們的互動都有所圖謀,過於危言聳聽了。


  • 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在2023/6/10於北卡羅來納州聯邦監獄醫療中心去世,享年81歲。

每篇文字都是自己所愛而寫,若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小額贊助,不限金額都是給予我繼續寫下去的鼓勵,謝謝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1/11/10
這套影集很好看!👍👍👍 這位炸彈客活在冷戰時期,一個以國家安全為名,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只為贏得勝利的年代。看到這位不斷掙扎卻走上岔路的知識份子,確實令人惋惜。 如果僅以影集裡演員的演出來判斷進而美好他的所作所為,又不免過於武斷單純。 我比較有興趣的部分,是當時剛開始萌芽的新型調查方式:行為調查分析。 像在《大學航空炸彈客》裡,探員使用「文本分析」的方式,來側寫與了解嫌犯(或不明人士)的心理狀態,不同於「筆跡分析」,「文本分析」更為個人更為私密。 犯罪就跟文明發展一樣會不斷進化,越發變得複雜與匪夷所思,也越發變得更為私密性與暴力。 所以在抑制防範犯罪的同時,如何精進自身的工具也很重要。 感謝你的分享,這是套較少人會注意到的影集,相信你也會對《破案神探》和《犯罪心理》等影集有所涉獵。再次感謝!👍👍👍
平凡女子-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1/11
也謝謝你的回覆,你知道好多片啊,我後來隨意看《犯罪心理》會發現它有學一些熱門電影的案件,看來是沒點子了😂
avatar-img
我那治不好的文青病.JUN
54會員
33內容數
一個任性又平凡的接收者,容易對作品有執念,發起文青病時跟神X病差不多,於是創作這個空間釋放。不定期更新,喜歡反覆論證感觸,不喜表面文。內容主觀,但尊重每部作品,會將作品特點分享出來參考。若喜歡文字,歡迎小額贊助,所有支持都是我寫下去的動力,謝謝。合作邀約zward0515@gmail.com
2021/11/21
動畫《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Klaus)是一部2019年在Netflix上映的電影,雖然是導演Sergio Pablos的處女作,在播出後卻頗受好評,還在202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提名。而影片第一眼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2D畫風,記得小時候看的卡通都是2D製作,在現今多是3D動畫中能看到這樣的
Thumbnail
2021/11/21
動畫《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Klaus)是一部2019年在Netflix上映的電影,雖然是導演Sergio Pablos的處女作,在播出後卻頗受好評,還在202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提名。而影片第一眼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2D畫風,記得小時候看的卡通都是2D製作,在現今多是3D動畫中能看到這樣的
Thumbnail
2021/08/21
我一直認為能對一齣劇或一本書陷入著迷,可說是像極了愛情,必須要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你才能邂逅它。尤其是那些劇情慢慢鋪層,開始有些沉悶、有些普通,可能曾給過它一些時間,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卻在某次機緣再度來訪時,突然開竅般理解並喜愛它。美劇《The Good Doctor》(台譯:良醫墨非)對我來說就是
Thumbnail
2021/08/21
我一直認為能對一齣劇或一本書陷入著迷,可說是像極了愛情,必須要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你才能邂逅它。尤其是那些劇情慢慢鋪層,開始有些沉悶、有些普通,可能曾給過它一些時間,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卻在某次機緣再度來訪時,突然開竅般理解並喜愛它。美劇《The Good Doctor》(台譯:良醫墨非)對我來說就是
Thumbnail
2021/08/15
你能害怕、能反感一個人,但不能因此傷害人。
Thumbnail
2021/08/15
你能害怕、能反感一個人,但不能因此傷害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克里斯多福諾蘭自編自導的新片《奧本海默》,以「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為主角,但劇本像是將奧本海默傳記的書頁摺成立體的紙鶴,觀眾在摺起的書頁上,仍讀得到些許生平故事,但在繁複的翻轉折疊背後,窺見的是一個困境,那是全人類最難解的生存悖論──自保會帶來自毀。
Thumbnail
克里斯多福諾蘭自編自導的新片《奧本海默》,以「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為主角,但劇本像是將奧本海默傳記的書頁摺成立體的紙鶴,觀眾在摺起的書頁上,仍讀得到些許生平故事,但在繁複的翻轉折疊背後,窺見的是一個困境,那是全人類最難解的生存悖論──自保會帶來自毀。
Thumbnail
誰能忍受自己的一生被論斷?他不就忍了嗎。外人會始終評說,辯護或譴責,支持或反對。隨便。他有自己在律法、倫理,在世俗之上的困境要處理。他將原子彈提供給無從約束的國家機器,確切殺死十五萬人,此後無數晝夜,他夢見人類以他打造的武器屠光全族,該死的,不該死的,全死了。
Thumbnail
誰能忍受自己的一生被論斷?他不就忍了嗎。外人會始終評說,辯護或譴責,支持或反對。隨便。他有自己在律法、倫理,在世俗之上的困境要處理。他將原子彈提供給無從約束的國家機器,確切殺死十五萬人,此後無數晝夜,他夢見人類以他打造的武器屠光全族,該死的,不該死的,全死了。
Thumbnail
「怎麼做才能從根本上殺掉一個人?」 如果說托爾斯泰代表俄國文學的高度,那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的便是俄國文學的深度。 命題涉及 : 無神論者自白、理性感性思維抉擇、宗教與反宗教、善惡非二元、社會使命及生命意義。 學術範疇:跨越社會﹑政治﹑哲學﹑倫理﹑人類、心裡學等諸方面爭論。
Thumbnail
「怎麼做才能從根本上殺掉一個人?」 如果說托爾斯泰代表俄國文學的高度,那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的便是俄國文學的深度。 命題涉及 : 無神論者自白、理性感性思維抉擇、宗教與反宗教、善惡非二元、社會使命及生命意義。 學術範疇:跨越社會﹑政治﹑哲學﹑倫理﹑人類、心裡學等諸方面爭論。
Thumbnail
庫柏力克電影像是一場又一場巨大的體驗,卻留下了不輟的思考;又或者反過來,人們在電影中遭遇了新的觀念,但觀影的整體經驗卻一邊搖撼一邊豐富的這趟理性旅程。
Thumbnail
庫柏力克電影像是一場又一場巨大的體驗,卻留下了不輟的思考;又或者反過來,人們在電影中遭遇了新的觀念,但觀影的整體經驗卻一邊搖撼一邊豐富的這趟理性旅程。
Thumbnail
推特140:關於看電影的一些小感想【神鬼駭客:史諾登】2016【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2016【我出去一下】2015
Thumbnail
推特140:關於看電影的一些小感想【神鬼駭客:史諾登】2016【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2016【我出去一下】2015
Thumbnail
人常需要被提醒自己是人。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紀錄片,帶領影迷重見那位雕刻時光的電影藝術家風采。肉體已逝,可是他的精神保留在他的電影裡,永垂不朽。
Thumbnail
人常需要被提醒自己是人。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紀錄片,帶領影迷重見那位雕刻時光的電影藝術家風采。肉體已逝,可是他的精神保留在他的電影裡,永垂不朽。
Thumbnail
──康士坦丁‧洛普沙斯基《寫給天國的信》 《寫給天國的信》(A Letter from Dead Man) 這部科幻電影剛好誕生於1986,那一年蘇聯的車諾堡核能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事故,除了土地上受害的居民之外,飄散到天空的核子塵引起了大半個地球的恐慌。現實世界中的厄運幾乎與這部電影中上演受核爆災變
Thumbnail
──康士坦丁‧洛普沙斯基《寫給天國的信》 《寫給天國的信》(A Letter from Dead Man) 這部科幻電影剛好誕生於1986,那一年蘇聯的車諾堡核能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事故,除了土地上受害的居民之外,飄散到天空的核子塵引起了大半個地球的恐慌。現實世界中的厄運幾乎與這部電影中上演受核爆災變
Thumbnail
也許因為曾經因著大學研修社會工作,有些機會前往安置機構實習,也許因為曾經背著行囊,遠赴泰國、柬埔寨或者只是台灣花東地區進行志願服務,但這些經歷都十足的開拓了我對於「社會」、抑或對於「世界」不同的視野。塑造了現在這樣:熱愛紀錄片、社會議題類電影,而且總是滿腹的心得需要有地方發洩的我。
Thumbnail
也許因為曾經因著大學研修社會工作,有些機會前往安置機構實習,也許因為曾經背著行囊,遠赴泰國、柬埔寨或者只是台灣花東地區進行志願服務,但這些經歷都十足的開拓了我對於「社會」、抑或對於「世界」不同的視野。塑造了現在這樣:熱愛紀錄片、社會議題類電影,而且總是滿腹的心得需要有地方發洩的我。
Thumbnail
如果可以拯救幾千萬人的生命,為了找到恐怖份子隱藏的核彈地點,你能夠接受對拒不開口的恐怖份子施以酷刑嗎?如果只有用殺害恐怖份子的妻子和孩子,才能使他開口而使上千萬人得救,你將如何去做?美國反恐題材影片《戰略特勤組》直視人性的黑暗和人類的困境,讓觀眾直接面對一個兩難的道德選擇。 911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改
Thumbnail
如果可以拯救幾千萬人的生命,為了找到恐怖份子隱藏的核彈地點,你能夠接受對拒不開口的恐怖份子施以酷刑嗎?如果只有用殺害恐怖份子的妻子和孩子,才能使他開口而使上千萬人得救,你將如何去做?美國反恐題材影片《戰略特勤組》直視人性的黑暗和人類的困境,讓觀眾直接面對一個兩難的道德選擇。 911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