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山原路速行,淺談戶外導航(地圖判位)

2022/03/09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2021/10/22
名列谷關七雄第六的白毛山海拔1522公尺,雖排名僅排得上倒數,可單程4.9公里的距離內就爬升了952公尺,接連的陡上也絕不輕鬆。自台8線19.8k的白鹿吊橋啟登,沿途幾乎都穿梭於茂密的中低海拔林相中,雖然沒有甚麼特殊的景色,走起來倒也舒適宜人。路線中最大的亮點,應屬登頂前的兩段裸露瘦稜:幾乎毫無遮蔽的視野可遠眺谷關的聚落與大甲溪的蜿蜒床,周遭疊嶂起伏的稜線,更讓人難以想像此處竟是海拔不到2千的郊山。
除路程較短、景緻開闊外,交通方便大概也是白毛山的一大特色:從台中市區可輕鬆搭乘豐原客運、台灣好行等公車,約莫1至1個半小時便可抵達出發點白鹿吊橋,早點出門的話,大概下午茶時間就能回到市區。週五的早上,翹掉了用來湊學分的無聊選修,我騎上機車直驅谷關。前天晚上的臨時起意,讓沒剩多少時間找資料的我隨意挑了七雄裡路程較短、車程較近的白毛山,簡單印了份1:25000地圖、畫好山水線,決定上山練習去年年底上完導航課後就日漸生疏的地圖判位技巧,也順道來趟輕鬆愉快的山旅。

行程記錄—
由於此行路程較短、紀錄也較簡略,就不放在行程記錄的專頁中,直接記錄於此:
0815 白鹿吊橋啟登
0900 林道終點登山口,喝水小休
0905 出發陡上
0930 白毛北峰小休,路左的樹林裡有基石,路跡明顯,走進去兩步就看得到了,路旁有椅子可供歇息,稜線在此轉東且趨於平緩
0935 出發
1015 白毛山三角點,H1522,有個涼亭可以休息,但早上太晚出發,下午的課快來不及了,草草拍了張照片便火速離開
1045 白毛北峰
1100 白毛登山口
1130 白鹿吊橋

昏昏沉沉的按掉鬧鐘,打算多賴個5分鐘的床,再度驚醒時,手機顯示的時間已是早上6:45。坐在床上蹙眉深思了好一會兒,仗著自己還過得去的腳程,估計還趕得上下午2點的課,依然決定起身上路。穿上外套、抄起鑰匙、輕盈的單日小包往肩上一甩,頂著寒風一路朝谷關奔馳。
那幾天東北季風與鋒面恰巧雙雙來襲,在機車飛馳的強風下,已穿上登山營地保暖層仍覺得冷。昨晚查看氣象顯示,白毛山一帶今天的降雨機率約在30-50%,但Windy的累積雨量卻微乎其微,不想錯過難得上山練習的機會,即使灰矇矇的天空已滴下了絲絲細雨,仍鐵了心向前駛去。
來到不久前才經過的白鹿吊橋(今年10/2-3我們才走了刻意開成2天1夜的八唐縱走),停車仰望那片攔腰截斷了群山的混濁雲霧,暗自決定若在路上雨勢變大就立刻折返,我搓揉著騎車凍僵的雙手跨步走過吊橋。根據健行筆記的資訊,白毛山步道總長4.9公里,但其實從吊橋對岸開始,是一段長達2.7公里的崎嶇產業道路,真正適合練習判位的登山步道,僅有最後2.3公里。
雲霧攔腰截斷了山稜,大白牆恐怕已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我們學校的山社在國內屬傳統山社,從裝備選擇、審核標準上都可見一斑,也因此在這個幾乎人人都依靠手機、GPS手錶登山的年代,我們仍以紙本地圖為主要的判位依據。然而明明只要抬手一看就能知道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海拔、航跡等資訊,學會判讀只顯示了預計路線與山水線的等高線地圖,到底有沒有意義?
首先單就風險的部分來說,現代的電子設備已十分方便,但在山上多變的氣候環境下,任何電子用品都有損壞、沒電的可能,此時紙本地圖只要沒有遺失,在做足防水的前提下,就會是一個絕對可靠的方案,讓自己不至於在GPS失靈時孤立無援
再者,不論紙本還是電子,地圖的組成元素都是相同的,若不具備判讀等高線、山水線、評估地勢等能力,那麼就算GPS顯示了自己的位置,仍然無法得知接下來可能的路況。也因此讀懂紙本地圖,對於閱讀離線地圖其實有相當大的幫助:這就有點類似於平常開車騎車使用Google導航時,我們會先看前方哪裡要轉彎、哪裡要過橋等等,在沒有人造設施的山上,轉彎或許會是轉稜、過橋也許會是渡溪或瘦稜等地形,學會判讀地圖上的地形資訊,才能透過地圖預估接下來的行程
再稍微進階一點,紙本地圖的判位非常仰賴我們稱之為「現地判位」的方式,操作方式會先仔細閱讀地圖上的所有資訊,了解接下來的行進方向、距離、地貌、高度變化等資訊,並在行進中持續觀察周遭環境。此時只要比對先前閱讀的圖資,便能輕易地透過實地環境與時間、方向的變化,精準地判斷自己的位置。一旦養成持續觀察的習慣,對地勢的敏感度將會提升許多,對非傳統路或探勘行程的找路有非常大的幫助,也能在朋友們拿著手機等訊號穩定時,搶先在地圖上指出自己的位置,瀟瀟灑灑帥他個一回。
掏出原先預計在家悠閒享用的菠蘿麵包,我順著產道邊走邊吃,打算等身體稍微熱起來再加快速度。令人厭惡的水泥路坡度陡峭,快走起來比預期的喘上不少,想到回程時還得走下這段斜坡,才剛上路就已萌生了放棄的念頭...
山嵐包裹了略顯荒涼的產道,獨自走在迷霧之中總覺得有些陰森。
好不容易來到產道盡頭,登山口停了兩輛車,據說確實有Google Maps沒有紀錄的小徑可以通到此處,但考量到那台10年的二手機車與難以評估的路況,還是乖乖踢產道別冒險為妙。路旁佇立的告示牌標示了通往主峰的地圖與預估時間,通常這種郊山步道的指標牌都會以遊客悠閒散步的速度來估算時間,實際上要走多久,還是依照路況、里程、與自己的經驗判斷比較準。
這裡就得提到個人認為在戶外導航中非常重要的資訊:行進時間與路況的關係。通常我們在準備行程時,會在地圖上列出數個已知點,並預先估算個已知點之間所需的行進時間,可每個點位間的時間差距常會長達2-3小時,總不能永遠等自己走到下一個已知點才做判位吧?因此如果事先計算過自己在什麼樣的路況與負重下,需要多久能走完1公里,則可做為地形之外的一大評估因素。以個人的經驗為例,我在行前整理了最近幾次上山時的路況與行進時間,計算出以下資訊:
  1. 平路(定義為每公里高度變化<100m的路段)不論輕裝重裝,只要路況好、沒有太多阻礙,每公里約15-20分鐘。
  2. 輕裝爬升:每公里基本時間20分鐘,坡度超過200m/km,則每上升100m加3-5分鐘,每小時可再加上休息時間5-10分鐘。
  3. 重裝爬升:每公里基本時間20分鐘,坡度超過200 m/km,則每上升100m加15分鐘,每小時可再加上休息時間10-15分鐘。
  4. 輕裝陡下:每公里基本時間20分鐘,坡度超過200m/km,則每下降100m加2-3分鐘。
  5. 重裝陡下:每公里基本時間20分鐘,坡度超過200m/km,則每下降100m加8-12分鐘。
要得出上表,首先就得確實記錄每次的行程,累積足夠的紀錄後,便能透過記錄推算自己在不同的路況下所需的行進時間大約是多少。更進一步,則可以比較地圖上的等高線密度,如此一來即便是在行程間臨時需要計算,也可以透過等高線密度大致判斷所需的時間,並作為行進間判位的基準。
從白毛登山口到山頂,2.3公里的距離爬升約612米,坡度超過200m/km,告示牌建議單趟時間約2.5小時、來回5小時,但若使用上面的式子來算,則上山約費時70分鐘、下山60分鐘,如果在緩坡處加速,預估應該能夠在2小時內完成,與告示牌的建議時間相去甚遠,而這也正是為何估算自己的行進速度會如此重要的原因。
步入林下的登山步道,頭頂傳來的躁動越來越大聲,忍不住停下腳步抬頭張望,這才看到整群猴子正上竄下跳的找果子吃。台灣獼猴吃東西的習慣很糟,一顆果實經常只咬個兩口就丟掉,眼前的路上冷不防地就墜下了幾顆連皮帶肉的殘渣。盯著上方的猴群,始終找不到他們扔東西的規律,心一橫,抱著頭三步併作兩步跑過了危險的「落彈區」,明明應該是簡單的步道,可怎麼甫上路就如此驚險?
谷關七雄不愧其「雄」的名號,目前走過的八仙、唐麻丹、與現在的白毛山,每座都得經過漫長的陡上,且坡度不容小覷,經常出現必須抬高大腿才能跨上的落差。觀察著地勢與行進方向,比對手中的地圖,到白毛北峰前的等高線相對密集,應該會消耗比較多的體力,但後段沿主稜登上白毛主峰的路徑就相對平緩許多,直到主峰前才會再度出現小段的陡上。
陡上前半段沿著道路右側的乾溝上切,直線距離約250米後轉東北離開溪溝,並在靠近稜頂處緩緩向右轉回東南向,兩次行進方向的改變與乾溝的距離,便成為陡上路段中判位的主要依據。一般我們在閱讀地圖時,會以路線或地形上的特徵做導航的點位,常見的有越稜點、山頭、鞍部、溪溝、道路轉向處等,透過路線與地勢的變化在資料的已知點之間切分出間距更小的定位點,方便我們在行進間辨認位置。
隨著道路一如預期的轉向東南方,陡坡也應時消失在視線中,取而代之的是林間的平緩路徑,直指森林深處。從此處通往主峰的稜線轉向南方,途經兩條東側的支稜後,於路徑轉向西南處開始陡上,直至山頂。從地圖上的等高線,我們或許能夠輕鬆的判斷各支稜的位置,但有時稜線較寬、又或者林木遮蔽了視線,這樣的地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明顯,若沒有特別注意,很容易就會錯過。
畢竟此行主要是想練習戶外導航,因此觀察地圖上明顯的地貌變化在現實中的樣子,就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平緩的林蔭小徑十分好走,我甚至在平緩處輕快地跑了起來。右側一處小小的展望點吸引了我的目光,停下腳步往右走去,出乎意料的景致在眼前綻開:白茫茫的雲海覆蓋了右側視野,深綠的山稜如孤島般漂浮其上,山頭間的鞍部甚至出現了小小的雲瀑,輕柔飄渺、變幻莫測。左側的視野中,雲霧彷彿刻意迴避般,完美的空出了底下曲折的大甲溪谷,整個谷關宛若隱身於迷霧中神話小鎮,悠然淒美。
赫然出現的雲海籠罩著整片谷地,悠然的景色令人駐足不前。
倒抽了一口氣,我幾乎要驚呼出聲,原來當時在吊橋前仰望著的那蒼白雲霧如今已在腳下,轉而成為眼前的壯麗景色,怪不得隨著高度爬升,產道上飄渺的山嵐也跟著消失無蹤。回憶自己登山的日子,似乎只在兩年前的羅馬縱走時看過雲海,就連年初造訪以雲海著稱的北大武時都沒能再次窺見,如今竟在海拔不到1千5的谷關山區再次現蹤,令我忍不住慶幸早上望著白牆仍堅決上山的決定。
可惜下午的課並不等人,沒有多少時間蹉跎,簡單拍了幾張照片便再度向前疾行。道路緩緩右彎,明明沒有岔路的地方,林木卻異常的向左右延伸。猛然停下腳步,仔細朝左側的樹林張望,遠方的地面似乎微微下降。視線慢慢往回拉,與道路相接處的地面形成了一個小小的三角形:
「這裡肯定就是地圖上的第一條支稜!」
抱著十足的把握,我打開慣用的離線地圖app,GPS顯示的點位精準地落在支稜與主稜相接處。暗自慶幸的同時,仔細端倪現實中的支稜地形,主稜的走向很明顯,但原先直直下落的山壁卻在此處明顯緩了下來,並沿著三角型空地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一條垂直於路徑的稜線。
實際比較地圖上的支稜與現地地形,可看出左圖中的路線轉彎處與自三角形空地尖端延伸的支稜,在地圖上雖明顯可見,實際上卻不見得那麼容易發現。
默默記下此處的樣貌,我繼續轉身趕路,從北峰前後開始,路上的山友明顯變多,雖是白霧瀰漫的平日上午,谷關的山區依舊熱鬧。注意著道路轉向,我邊判位邊前進,雖然大多數人或許會認為白毛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主峰下的裸露稜線,但其實沿途的林向、地貌變化都相當豐富有趣,有時出現不滿亂石的小山頭、有時又穿梭在繁茂的枝葉間,走起來一點兒也不無聊。
順利來到第二支稜旁的陡上路段前,左側的山壁如同地圖上鬆散的等高線所示,緩緩向外開展出整片的平緩山坳。踏上最後的陡上,這短短一段路可著實夠嗆,密得不像話的等高線如同白毛山前的護衛般,攔阻意志不夠堅強的山友。北峰前的陡上雖然陡峭,但還能夠直接踏步而上,反觀此處的陡坡,許多地方都得手腳並用,讓我不禁讚嘆谷關七雄的「雄」偉。
第二條支稜相對第一支稜隱蔽許多,但因位在主稜轉向處,有了其他參考因素後,較能夠發現它的存在。陡坡上的路徑向右上蜿蜒,左側的樹林卻多了一條向外延伸的腹地,仔細一瞧便會發現那條從下坡處張望時撞見的樹牆,其實正是這條支稜。
地圖上看似明顯的支稜,實際上則隱身在樹叢之後,不易發覺。
氣喘吁吁地趕著路,樹林間的縫隙開始透出絲絲微光,依據地圖評估山頂大概也就在眼前了。前方的林木忽然退開,留下裸露的土黃岩稜持續上升,毫無遮蔽的視野可遙望整個谷關山區。跑上光禿瘦稜最高處回望,左側的山嵐正迅速攀上稜線,右側的大甲溪蜿蜒在層疊的稜脈間,紅黃綠白的各色房舍零星散布於谷中,輕柔的雲霧點綴著山巒,真可謂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致。
白毛山最著名的岩石瘦稜,得走到主峰跟前才有機會一窺。
點綴於谷底的谷關聚落,飄盪的雲朵為畫面增添了一股詩畫般的美。
壓抑心中的悸動,我轉身攀上了林木間的主峰三角點,老實說山頂真的毫無特色可言,自己對於郊山的山頭本來也就毫無興趣,因此只象徵性幫三角點拍了張照,就急急忙忙下山趕課了。行到此處,今天練習判位的目的基本算是完成,時間壓力成了此時最大的挑戰。
束緊背帶,我邁步起跑,一路動態下坡衝下山。這雙越野跑鞋我其實已經買了超過半年,卻沒實際穿上山幾次,直到上次的八唐縱走才算第一次穿來登山。雖然不常穿越野跑鞋,但平常下坡時動態也沒少用過,對於下坡的技巧還算熟悉且有自信。腳上的野跑鞋很輕,抓地力也不錯,輕快的躍下大小落差,很快便回到方才花了點時間才看出的第二支稜。
從第二支稜後到北峰前的路段都相對平緩,我幾乎全程跑著,絲毫不想放慢腳步。真要細想,這其實算是自己第一次嘗試越野跑,專注於前方腳點的感覺非常過癮,山間清新的空氣拂過臉龐,身體隨著道路左右搖擺、腳步依著地勢來回輕踏,我享受著速度帶來的喜悅,恣意在林間穿梭。
由於不想依賴離線地圖,回程時依然只使用紙本地圖判斷位置,果然用跑的下山要比爬升快上許多,不到1個小時便回到登山口。查看手錶,上午11點整,加上判位來回共耗時115分鐘,如果不用跑的下山或刻意趕路,時間應該就會更接近預估的130分鐘,昨日整理的公式看來確實派得上用場。
短短的山行,想不到,最讓我痛苦的竟是回程時那2.7公里的破爛水泥路。一路狂奔下山的代價,就是大腿前側的肌肉在回到登山口時就已明顯僵硬,可水泥路並不像山路,有一階一階的腳點可供踩踏,必須踏在斜面上用大腿撐住身體,對於疲憊的我來說簡直就是酷刑。拖著腳步回到白鹿吊橋,明顯感受到左腳的內側股四頭肌不自主地用力收縮,幾乎就在抽筋邊緣,好在還是平安下莊,匆匆趕回學校上課。

後記—
這次的戶外導航練習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棒的經驗,自己以往在山上判位的習慣其實並不好,即便額外上課進修過,仍沒有認真在日後的行程中練習,導致技藝生疏。如今升上了大三,也從原先的新科嚮導升上了領隊,必須在隊伍中擔負更大的責任,也必須開始將登山技能傳授給接踵而至的學弟妹,若自己都不熟悉這些登山技術,又該談何教學?
面對12月底的嚮導訓練,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才有了這次的意外行程,把握時間加緊練習。總結一下今日練習的結果,我認為在持續觀察行進方向與路況的前提下,要單靠地圖與指北針判斷位置其實真的不難,以往累積的找路經驗也讓自己對於支稜、山水線、與高度變化等地貌有了一定的掌握,實際上確實能夠大致從現地環境對照出地圖上的地貌。
總體來說,目前自己的判位能力應該算是尚可,但還是得在日後的行程中勤加練習,希望能確實的教給後輩們一些正確的知識。關於行進技巧的部分目前也已算是純熟,能夠輕鬆的在緩下路段跑動,未來應該會再增加越野跑的練習,一方面享受山風拂面的快感,也加強自己的路感。
谷關七雄真的是中部人訓練的好去處,大多擁有獨具特色的風景,路況也足夠多變,不論想練體力、練行進技巧、還是練戶外導航,只要把注意力方在當下想要訓練的方向,我相信都能得到一定的收穫。日後有機會,我也會嘗試更完整的整理自己目前對於戶外導航的了解,由於經驗、知識仍不夠豐富,內容或有差訛,不介意的讀者可以關注看看,若有更新我也會將文章連結放在此處,還請多多擔待。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