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三個月不攀岩,只練指力,攀岩能力會退步多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4.06.11

說實在會有這篇文章,全然是個無心的意外,只是自己也覺得這樣的測試似乎蠻有意思,便決定以文章的形式記錄下來:今年3月初,我在比賽中意外撕裂的右踝的兩條韌帶,復原期間完全無法攀岩,為了不讓攀爬能力下滑太多,我因而意外的連續做了兩個多月的指力訓練,直到3個多月後的6月11日,我再度回到了攀岩館測驗自己的能力。


指力?

「指力」,這個攀岩者不可能沒聽過的名詞,卻完全不存在於其他的運動項目中。與其最接近、也最廣為人知的力量,或許可以算是「握力」,但與攀岩所謂的指力又有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據本人的理解,指力可以概略分為兩個方向—力量與韌帶強韌度。由於人的手部幾乎是沒有肌肉的,手指的屈伸依靠前臂的肌肉帶動韌帶完成,因此指力在力量方面與握力相仿,可以算是前臂的力量大小。而這個力量的大小與耐力,決定了可以抓住多小的岩點、承受多大的力量、以及能夠在牆上維持多久。

但力量並非決定手指荷重能力的唯一指標,韌帶的強度同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具有足夠的韌帶強度,在抓握小點或指洞時,手指才有能力承受體重,也才能夠順利攀爬。而指力訓練的另一大目的,就是訓練韌帶的強度與承受度,使韌帶得以承受更大的重量,以應付攀爬中的需求。

指力訓練是攀岩者幾乎無可避免的課題。

指力訓練是攀岩者幾乎無可避免的課題。

操作方式與心得

然而指力的訓練似乎往往都是存在於高手間的話題,這次因腳傷而挑起了強烈的動機,衝動之下訂購了門框式的單槓以及最簡易的指力訓練塊,也因此展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居家指力訓練。訓練指力的方式五花八門,課表的安排也有成千上萬種說法,查找了各式資料後,最終我決定求簡而選擇了瑞典攀岩Youtuber,Emil Abrahamsson曾在影片中公開、每天固定操作兩次的課表:Emil's Sub-max Daily Fingerboard Routine。關於Emil,他曾於2021年參加過Innsbruck的世界杯,同時經營訂閱數20萬的Youtube頻道,目前完成過最難的戶外抱石路線是8B+ (V14)的Power of now,以及8C (V15)的The Story of Two Worlds,是能力相當強悍的攀岩者。

門框單槓加上小塊指力板,就完成了最簡易的一套訓練組合,總價甚至不超過2千元。

門框單槓加上小塊指力板,就完成了最簡易的一套訓練組合,總價甚至不超過2千元。

3年前,他發布了一支名為 ”Hangboard Training 2 Times Per Day For 30 Days” 的影片,內容包含一份較為複雜的訓練課表,並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廣大的回響;去年年初,他又在頻道上發布了一支影片:Hangboard Training 2 times per day for 2 years,當中更新了他的訓練課表,也就是上述提到的 ”Sub-max” 課表。這份課表他每天會操作兩次,但身為一介攀岩廢柴自然是必須降低強度的,因此這幾個月的訓練頻率約為每週4天、一天只練1次的模式。訓練塊我使用的是深20mm的三指洞,計時器則直接使用他在影片中提及的App:Crimpd,裡面包含各種不同的指力、上肢、核心、甚至攀爬的課表,是專門為攀岩者設計的App。課表的實際操作方式如下:

3 Finger Half Crimp for 10s, rest 20s, 6 reps. 3 Finger Open for 10s, rest 20s, 6 reps. Front 2 Finger Open for 10s, rest 20s, 2 reps. Middle 2 Finger Open for 10s, rest 20s, 2 reps. Front 2 Finger Half Crimp for 10s, rest 20s, 2 reps. Middle 2 Finger Half Crimp for 10s, rest 20s, 2 reps.

CRIMPD的介面簡單,並包含多種不同的訓練模式,也提供具有影片、照片指引的計時器功能,是訓練上非常好用的夥伴。

實際操作下來,因為課表包含不同的抓握模式、以及針對不同手指、甚至手指數量的訓練,變化其實不少。由於無法做到全程懸吊,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是以蹲下、靜態最大出力的方式做訓練,整份課表跑完雖然會感覺前臂微酸、緊繃,但幾乎都不曾影響到隔天的訓練或活動,Sub-max可謂恰如其分,是一份我認為各個程度的人應該都能夠自在操作的課表。連續練了兩個月,也漸漸發現每次能夠懸空的時間變長了,指力似乎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

上為前文提到的兩支影片,第二支影片中公布了這次使用的Sub-max訓練課表。

比較基準

既然要比較,就必須得有個基準點:我是從大二開始比較認真攀岩的,斷斷續續也爬了4年的時間,但一直沒有很認真的訓練,程度也就一直不上不下的卡著。曾經爬得最認真的時期,大約能夠穩定爬完大部分的V4,並曾經完成過兩條V5的路線;相對怠惰、或者重心放在跑步訓練的時期,則大約維持在V3-V4之間,這次受傷前的狀態大概也是如此。

在持續練了好一陣子的指力後,當然不期待能夠進步,但希望最起碼還能維持在受傷前的狀態。訓練過程中,確實有感覺到指力慢慢在提升,甚至可能比以往都還要強,即便如此,幾個月沒上牆還是無法迴避的硬傷,心知肚明級數的下滑仍大概是必然的結果。

實驗結果

先公布實驗結果:
當天只爬了V3,一條V4完攀前殘念失敗,但大多數的V3都可以在一、兩把之內收掉,
甚至保有拼V4的可能,算是有些出乎意料,也讓人相當欣慰的結果。

當天約了在台北的學姊一起去明德原岩,是這間分店開幕以來第一次來訪,也恰好是離我家最近的一間岩館。老實說上牆之前頗為緊張,畢竟好一陣子沒爬了,練了這麼久的指力,也祈禱著千萬不要「漏氣」。一開始上牆時,身體的感覺有些陌生,身體還沒回憶起在岩牆上移動的體感。從V0、V1開始暖身,慢慢爬到V2時,身體的感覺已經慢慢找了回來,進入微外傾的力量型V3路線,得心應手的感覺回到末梢,身體還記得怎麼攀岩!

爬到快要收工才想起來,似乎該拍個路線而留下的片段。

爬到快要收工才想起來,似乎該拍個路線而留下的片段。

收了幾條V3後,我挑了一條看起來有點意思的V4,可惜完攀前的難關始終無法克服,最終以7條左右到V3作收。就結論上看來,指力訓練絕對有助於維持、或提升攀岩能力,即使連續三個月只練指力,強化後的力量仍足以考慮一定程度上岩感的生疏,但實際攀爬的手感,還是得透過攀爬才能維持。因此以自身狀況來說,無法攀岩的日子透過指力板,仍能順利的維持攀爬能力,但若要進步,只靠指力是遠遠不夠的。


後記

明德原岩是原岩系列的新館,應該也是台北占地最大的抱石館,內部空間非常寬敞,甚至有兩面的比賽牆,光看就覺得賞心悅目。由於空間大,攀爬時鮮少遇到排隊的狀況(當天是平日),路線選擇也相當多元,是一間相當舒適且有趣的岩館。而這麼長時間沒攀岩就一口氣爬3個多小時的後果,就是雖然當天很快樂,但沉睡的肌群連續酸痛了好幾天,接近一個禮拜的時間裡都在肩頸和腿部的酸痛中渡過。指力在這段時間維持住了,但其他力量似乎沒能順利跟上,度過了相當痛苦的一週阿...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傾頹的駐在所、滿布生活遺痕的古道,我們站在林道上眺望無緣前往的雪山稜線,向下尋找那掩藏在雪見林道下方的兩處駐在所。由於大雨打亂了原先的行程,我們意外踏上了這段意外的小冒險,探訪兩處早已有所耳聞的遺跡。在大雨中,聽著走路的聲音,徒步這件事情,本身或許就帶著詩意。
24年農曆春節,林雋語陳昊瀚歷經6天的時間完成了蛟龍瀑布的攀登,幾乎可以說為今年度的國內攀登立下了標竿。4月底的晚上,我有幸能於現場聆聽首場的分享會,一同領略潛藏於水流下巨大岩壁的節理細節。這是一場詳實的攀登紀實,卻同時也是一場給予我無限憧憬的啟發,是我盡其所最欠缺的那股力量。
「小關難纏、雲水無水、卑南不死、藤枝必亡」,選擇了自海諾南山走到小關山便從神池下山的路線,作為山社最後的畢業攀登行程,雖沒能體會到無水的雲水與要死不活的卑南、藤枝,小關山的難纏倒還是狠狠體驗了一把。走在風雨交加的稜線上,大學時光的種種湧上心頭,這是屬於我們的畢業攀登,卻絕不是攀登生涯的畢業作。
南起庫哈諾辛、北至卑南主山的中央山脈南一段,因水源與植被的關係而被山友視為一段難纏的路線,這次我們從南橫的進涇橋登山口起登,至小關山後直接下切神池,中途離場,走了南半段的南一段,也因此把路線定名為小南一段。此為較詳實的文字行程紀錄,供需要的山友取用。
「韌帶裂得蠻明顯的,而且看起來不是一次扭傷造成的喔。」 鳴鳳賽後獲得的大禮,並非完賽的成績,而是人生初次的DNF與二級的韌帶裂傷。準備了大半年的賽事就這麼在意外的扭傷中戛然而止,後續的計畫被嚴重影響、心態也盪到低點,這或許是自己近年來最低潮的時刻,卻仍值得作為一份身體給予的反饋,留下更完整的紀錄。
那天,我們在埔里轉運站遇見了那個不知所措的斯洛伐克健行者,我們共度了一段美好的徒步時光,那是這趟旅程最為難忘的饋贈。2023年春季,在意外的假期內,我們走上了計畫好一陣子的合歡越嶺古道,途徑小完美谷,前往那有著優柔稜線的畢祿山。
傾頹的駐在所、滿布生活遺痕的古道,我們站在林道上眺望無緣前往的雪山稜線,向下尋找那掩藏在雪見林道下方的兩處駐在所。由於大雨打亂了原先的行程,我們意外踏上了這段意外的小冒險,探訪兩處早已有所耳聞的遺跡。在大雨中,聽著走路的聲音,徒步這件事情,本身或許就帶著詩意。
24年農曆春節,林雋語陳昊瀚歷經6天的時間完成了蛟龍瀑布的攀登,幾乎可以說為今年度的國內攀登立下了標竿。4月底的晚上,我有幸能於現場聆聽首場的分享會,一同領略潛藏於水流下巨大岩壁的節理細節。這是一場詳實的攀登紀實,卻同時也是一場給予我無限憧憬的啟發,是我盡其所最欠缺的那股力量。
「小關難纏、雲水無水、卑南不死、藤枝必亡」,選擇了自海諾南山走到小關山便從神池下山的路線,作為山社最後的畢業攀登行程,雖沒能體會到無水的雲水與要死不活的卑南、藤枝,小關山的難纏倒還是狠狠體驗了一把。走在風雨交加的稜線上,大學時光的種種湧上心頭,這是屬於我們的畢業攀登,卻絕不是攀登生涯的畢業作。
南起庫哈諾辛、北至卑南主山的中央山脈南一段,因水源與植被的關係而被山友視為一段難纏的路線,這次我們從南橫的進涇橋登山口起登,至小關山後直接下切神池,中途離場,走了南半段的南一段,也因此把路線定名為小南一段。此為較詳實的文字行程紀錄,供需要的山友取用。
「韌帶裂得蠻明顯的,而且看起來不是一次扭傷造成的喔。」 鳴鳳賽後獲得的大禮,並非完賽的成績,而是人生初次的DNF與二級的韌帶裂傷。準備了大半年的賽事就這麼在意外的扭傷中戛然而止,後續的計畫被嚴重影響、心態也盪到低點,這或許是自己近年來最低潮的時刻,卻仍值得作為一份身體給予的反饋,留下更完整的紀錄。
那天,我們在埔里轉運站遇見了那個不知所措的斯洛伐克健行者,我們共度了一段美好的徒步時光,那是這趟旅程最為難忘的饋贈。2023年春季,在意外的假期內,我們走上了計畫好一陣子的合歡越嶺古道,途徑小完美谷,前往那有著優柔稜線的畢祿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運動,尤其是有難度的運動,很容易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驗中,體悟到人生。
Thumbnail
上個月去郊外爬山,可能是前兩天下過雨,山路有點滑,我又邊走邊跟老友聊天,一小心就滑倒了,由於怕碰到頭,下意識就用手撐住身體,不但手掌立刻流血,而且手肘一陣劇痛,當下就覺得慘了,可能骨折了,馬上下山去醫院檢查。 在醫院照過X光後,醫師確認是骨折了,我緊張地問:「要打石膏嗎?」醫師表示,狀況不算太
Thumbnail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
Thumbnail
中搜溯攀部,是我這輩子,學習攀岩,最好的機會了。
Thumbnail
自從去年12月打球時弄斷了一根手指,一直到2月過完年後才完全恢復,所以嚴格說起來,我是從2月中後才開始比較認真玩抱石。(出國前還因為拉傷而又休息了一個禮拜)。 一開始接觸抱石時,因為可以像個孩子一樣爬高,覺得很快樂,但從VB一路爬到V1,要挑戰V2的時候就開始卡關,中間也曾好幾度因為爬不過而自
Thumbnail
AI 摘要撰寫:攀岩不僅是體力活動,亦是心理上的挑戰。本文分享作者如何克服持續攀岩不規律帶來的困難,以及與男友對攀岩的不同感受。未來攀岩,應該注重呼吸和專心攀岩,肌力雖重要,但次於心理因素。
04/10/2011 停了兩年的攀岩,前一陣子因為一些因緣而重新排入了行事曆中。 要登聖稜線,必需通過品斷及素斷,這兩個斷崖。 嚮導考試要練習繩結及使用大D。 腳踏車道的開通,可以直接騎到公館。 最後又在網上看到的公館的免費岩場。 這幾個因素,讓我找出久未用的攀岩裝備。 還和睿思兩個人
04/17/2008 昨晚買了第一套攀岩裝備,開始了第一次的練習. 只是年己不惑,加上體形是屬於壯碩那類的. 兩次的先鋒攀登,作來吃力,但還是上去了. 攀登上去時的樣子,好像一隻青蛙貼在牆壁上. 只能用摔豬肉,或是暴力上來形容.   教練說的很直接,這樣爬,很醜!   看著教練優雅
04/14/2008 攀岩!這麼好玩的遊戲,我以前怎麼沒發現! 去年就想去學攀岩了,工作一忙又拖到今年,看過Bucket List之後. 攀岩列在第二項,加上五月初要去走聖稜線,而品斷和素斷的考驗. 也促使我去學攀岩的決心.星期四早上,上網找了一下,找到台北市攀岩協會的訓練課程. 第一百二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運動,尤其是有難度的運動,很容易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驗中,體悟到人生。
Thumbnail
上個月去郊外爬山,可能是前兩天下過雨,山路有點滑,我又邊走邊跟老友聊天,一小心就滑倒了,由於怕碰到頭,下意識就用手撐住身體,不但手掌立刻流血,而且手肘一陣劇痛,當下就覺得慘了,可能骨折了,馬上下山去醫院檢查。 在醫院照過X光後,醫師確認是骨折了,我緊張地問:「要打石膏嗎?」醫師表示,狀況不算太
Thumbnail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
Thumbnail
中搜溯攀部,是我這輩子,學習攀岩,最好的機會了。
Thumbnail
自從去年12月打球時弄斷了一根手指,一直到2月過完年後才完全恢復,所以嚴格說起來,我是從2月中後才開始比較認真玩抱石。(出國前還因為拉傷而又休息了一個禮拜)。 一開始接觸抱石時,因為可以像個孩子一樣爬高,覺得很快樂,但從VB一路爬到V1,要挑戰V2的時候就開始卡關,中間也曾好幾度因為爬不過而自
Thumbnail
AI 摘要撰寫:攀岩不僅是體力活動,亦是心理上的挑戰。本文分享作者如何克服持續攀岩不規律帶來的困難,以及與男友對攀岩的不同感受。未來攀岩,應該注重呼吸和專心攀岩,肌力雖重要,但次於心理因素。
04/10/2011 停了兩年的攀岩,前一陣子因為一些因緣而重新排入了行事曆中。 要登聖稜線,必需通過品斷及素斷,這兩個斷崖。 嚮導考試要練習繩結及使用大D。 腳踏車道的開通,可以直接騎到公館。 最後又在網上看到的公館的免費岩場。 這幾個因素,讓我找出久未用的攀岩裝備。 還和睿思兩個人
04/17/2008 昨晚買了第一套攀岩裝備,開始了第一次的練習. 只是年己不惑,加上體形是屬於壯碩那類的. 兩次的先鋒攀登,作來吃力,但還是上去了. 攀登上去時的樣子,好像一隻青蛙貼在牆壁上. 只能用摔豬肉,或是暴力上來形容.   教練說的很直接,這樣爬,很醜!   看著教練優雅
04/14/2008 攀岩!這麼好玩的遊戲,我以前怎麼沒發現! 去年就想去學攀岩了,工作一忙又拖到今年,看過Bucket List之後. 攀岩列在第二項,加上五月初要去走聖稜線,而品斷和素斷的考驗. 也促使我去學攀岩的決心.星期四早上,上網找了一下,找到台北市攀岩協會的訓練課程. 第一百二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