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我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的一生會搬幾次家呢?
回想求學階段,有沒有人從國中開始讀得就是寄宿學校?有的人是高中、有的人是大學、有的人早早被送出國當小留學生,也有人求學階段中都不曾離家。
接著,為了需求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職位,也有許多人因此離開出生地、或從小到大都居住,被多數人稱之為故鄉的那個地方。
也有人是跟男女朋友交往後,同居、試婚,或者婚後才搬離原生家庭,必須試著融入配偶的原生家庭。或者是僅與配偶居住。
無論是哪一種,是否都曾經有「何處是我家」的念頭?
我想要重新定義,有自己的地方,皆能稱之為「家」。
You are alone, but not lonely.
很喜歡這句話,我的認知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何學會孤獨是每個人的課題。
你孤單,但不孤獨。
例如我在寫這些文字的同時,文字在我的腦海裡,我可以在住所的客廳、浴廁、房間、陽台,也可以外出隨意找一個地方,不一定是咖啡廳、也許是公園、速食店。
我獨自一人,但我不孤獨。
想著如何把內心的想法轉換成文字,讓我感受到充實。
過去年紀尚小的我,覺得不被任何人理解,休假之餘一定把時間塞的滿滿、行程排得滿滿,多數都是吃飯喝茶聊天只為了不想待在家、只為了不想獨自一人。
直到我遇上了恐怖情人,各種騷擾發生在我身上。
才發現獨自一人的空氣是多麼美好多麼新鮮(電影老梗有人知道嗎?)
我開始一人吃飯、一人逛街、一個人搭著客運去外縣市(目的還是吃,我吃貨我驕傲)。
也許這些事你獨自完成已經很久,不同的是心境上的轉變。
日劇月薪嬌妻的原劇名「逃避雖然可恥但有效」,遇上不喜歡的事、有壓力的事,逃避是本能是保護機制。
請擁抱自己、擁抱內心的小孩,多利用蝴蝶式擁抱法。右手放左肩,左手放右肩上,兩手輕拍肩膀。沒事沒事,對自己說。
等你養足了勇氣再面對,等你舒心了再面對。
覺得跟搬家離題了嗎?
並沒有。
想想過去現在的住所是否有讓你想逃離/搬家的因素?
有?為什麼沒有決定搬家?
這也是逃避的表現而不自知,我們會有諸多考慮的因素,舉凡房租便宜、自己買的房子、交通因素、小孩上課等等,因為以上種種因素讓你與想逃離的事物妥協。
既然妥協是不是不要抱怨會比較開心?
既然抱怨,是不是搬離會更開心?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題,只有自己知道什麼能夠讓你最舒心。
任何事情都能夠有人幫,唯獨吃飯睡覺不行。
更多人的理由是搬家麻煩、搬家花錢。
試想我們有把物品的數量做好控管,看看極簡生活的人是否可以隨時想搬就搬,一卡皮箱搬家。
當有想搬家的念頭,就動起來吧。
「集中」,選任何一個種類物品集中。
「檢視」,挑出想要的會比挑出不要的精準很多,但是這樣的力度太大,可能造成反效果,請小心謹慎。
「分類」,依照物品的使用頻率決定確認放置的位置。
「收納」,將物品放置到確認後的位置,之後有需要收納的工具再進行添購。
不順心的時候就動起來吧,清理檢視物品也是放下你的執念。
反覆幾次,心境上的轉變可能覺得這個環境讓你感到舒服了,恭喜你省下搬家的費用。
也可能幫助你更確立堅定搬家的念頭,恭喜你需要被搬到下個住處的物品減少了,還是省下了搬家的費用。
為什麼用住處來形容,因為自己就是家。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強大的避風港。
如果你不想一個人面對那些物品,沒關係。Nicky在,Nicky陪伴收納為此而生。
不用勉強自己是一件開心的事。
#懶得整理
#不一樣的整理師
#不完美的整理師
「懶得整理到府收納教學」整理師Nicky,因受到「零雜物」Phyllis 啟發而開始整理師職涯。 喜歡深入每個家裡幫助將物品恢復秩序,聆聽物品為何存在,不用為了丟而丟。 整理收納的同時也清理了心的空間,期盼每個人都能不被物品奴役,做回空間的主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陸續住了很房子,我對房子不敢有更多要求,我過去賺不多就隨便住住,大前提是便宜、便宜、便宜就好。 也因此,這幾年看過不少室友,各種奇特行為也可以出一本書了。這種相忍為國的情操,是住家裡的人無法相像的境界,也因此,過去我還曾被長期住在家裡的朋友嘴過:「你住的地方一點也不舒適,我不會想再去。」大概是這句
在海外生活的第三件感想,是學習獨自生活的過程。從小到大,我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成長,即便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僅僅是暫時的。 那種獨處反而讓我稍稍有個人空間,靜下心來。然而,這一年多來,獨處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我充裕的機會去深思、感受生活。 獨處的時光讓我有機會獨自體驗
成長、離家、改變、再成長、再離鄉,直到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回不去那個家、回不去童年、回不去以前的狀態。 我們早就回不去了,我們都沒發現,再到後來,我們已經不需要回去了,我們明白了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怎麼變化,唯心境之別。人生中,改變是必然,也漸漸習慣那些必然,漸漸變得麻木不仁。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陸續住了很房子,我對房子不敢有更多要求,我過去賺不多就隨便住住,大前提是便宜、便宜、便宜就好。 也因此,這幾年看過不少室友,各種奇特行為也可以出一本書了。這種相忍為國的情操,是住家裡的人無法相像的境界,也因此,過去我還曾被長期住在家裡的朋友嘴過:「你住的地方一點也不舒適,我不會想再去。」大概是這句
在海外生活的第三件感想,是學習獨自生活的過程。從小到大,我都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成長,即便偶爾獨自一人,那也僅僅是暫時的。 那種獨處反而讓我稍稍有個人空間,靜下心來。然而,這一年多來,獨處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或許正是這段時間給了我充裕的機會去深思、感受生活。 獨處的時光讓我有機會獨自體驗
成長、離家、改變、再成長、再離鄉,直到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回不去那個家、回不去童年、回不去以前的狀態。 我們早就回不去了,我們都沒發現,再到後來,我們已經不需要回去了,我們明白了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怎麼變化,唯心境之別。人生中,改變是必然,也漸漸習慣那些必然,漸漸變得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