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安心終老的所在?讀《留下來的人》,看他人的勞動生命史,想自己的老年生活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而我的母親恰恰相反,對她而言,離開那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是絕無可能的。藍領階級的母親與父親從年輕時期開始,日以繼夜在悶熱吵雜的小工廠裡重複身體的姿勢、動作、節奏,日復一日,夫妻倆終於在邁入中年之初,胼手胝足共同存下人生第一間房子。


在此之前,我們在別人家的屋簷底下生活了十多年,租屋處距離新家僅一公里左右,並不遠。父親與母親工作的地方,距離新家其實也只大約六、七百公尺,十分近。從新家到成為老家,家裡到工作的兩點之間,就是母親的生活圈,日常生活採買、散步活絡筋骨就在這個範圍內進行。在父親過世之後,唯一會操作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的母親,也因此幾乎失去移動的能力,每天的活動範圍由她熟悉的景色、建築、人物所構成,她在這裡感到安心、自在。我常開玩笑地對母親說:「你真是『在地人』呢!」


康舒雅《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出版)

康舒雅《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出版)


安身立命的所在

老人家不願離開地方是很能想像的事,搬離一地等同於拔除他們的根源、需要重新適應。但除此之外,還牽連到更深層的原因——這裡是公媽廳安放的所在。(PP. 164-165)


母親也是不願離開地方的人,對於不願離開地方的高齡者們而言,這裡有他們的習慣、文化、人際、工作。但我忽略另一個更底層的原因:除了對於這片土地的記憶,更是因為他們透過身體的勞動,在這片土地建構出了個人的生命史。他們的勞動生命史源自於這片土地,也在這片土地上成家立業、生養後代,更提供後代開枝散葉的養分。那一代的長輩們透過與土地緊密關聯的身體勞動,實現了個人的價值。離開土地不僅是情感的斷裂,更是與個人勞動價值的實踐場域及歷史的斷裂,這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閒不下來的退休生活

據她的說法:「我人都閒閒,加補一張,就加趁一張的錢!」(P. 136)


《留下來的人》書中的雀仔其實不需要再透過身體勞動獲取收入、維持家計,但她還是持續地將生活中一部分的時間用來從事過往熟悉的工作,在已經沒有人要做、沒有人能做,甚至可能已不被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補漁網技藝中,繼續證明自己是有生產力的,在折騰身體的活動中,持續實現她的勞動價值。


母親也是這樣的人,忙了大半輩子,即使已經開始半退休的狀態,卻堅持上班日依然維持原本的作息,要到工作的地方走走看看,與同事聊天問候。我曾多次勸母親不如將工作徹底結束,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她總說:「加減做,加減賺。」也許母親未必真的需要再多賺那麼點微薄的收入,而是在維持她的勞動生活,延續她與父親曾經一起實現的勞動價值——為家人撐起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屬於我們的家——那也是他們足以證明個人價值的活動與歷史。


對於這一代人而言,身體是他們經驗世界的基礎,也是他們在世間有所作為的實踐之源。不作穡不等同於退出勞動生活,選擇較為輕鬆的短期蔬菜、只圈出一小塊地(許多人的那一塊地只有不到一分地的大小),便是他們鞏固自己立身處世根基的作法。(PP. 160-161)


移動的能力與權利

母親在移動這件事情上是很依賴他人的,以前依賴父親,後來依賴子女,所幸她並不那麼樂意移動。如果說母親像土地,那麼我必然是風,我是一個不斷探索的人,移動是必須的。看著母親,我開始想像自己的老後生活:在我年老後,可以安心地行走在街道上嗎?能夠舒適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在城市裡移動嗎?


城鄉與交通的規劃是否將相對弱勢、邊緣的族群需求納入考量?這些族群的發聲常被忽略,或者根本不懂如何發聲。為何掌握話語權、決策權的人們,通常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投資報酬率作為政策的評估?他們是否設想過自己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也將成為移動能力受限的高齡者?他們是否想像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在一百年後的景象?


但願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裡,不論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哪一座城市或鄉鎮的你我,都可以逐漸拿回移動的權利。


為什麼這些不便於行者的日常移動需要,沒有納入公共討論,擬出適切的方案?這些差異的移動圖景,指出了人類社會中權力、權利與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位處邊緣的高齡者如何移動至他方獲取生活所需,是一項嚴肅的政治性課題。在進行相關政策設計時,不應將高齡不便於行者視為「異常者」,而必須將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權利,考量到所有狀況的需要,將其視為普遍經驗,並且體認:「每個人都是仰賴公共領域的環境才能順利移動。」(P. 183)


閱讀書目

康舒雅(2024)。《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


內容總結
留下來的人
5
/5
不是你想的那種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岸何處是你?遠方的彼岸,何處是你? 是遠山的峰巔,還是大海的邊際? 我漫步在風中,尋覓著你的蹤跡, 彷彿聽見你的聲音,悄然而遠。 彼岸的花開,芬芳四溢, 綻放著絢爛的色彩,像夢境一般。 我渡過千山萬水,追尋著那片天地, 想把你心中的秘密,一一揭開。 彼岸的夢醒,夜幕低垂, 繁星點點,閃耀著光輝。 我凝望著遙遠的
avatar
葉瀚林建築師
2023-07-22
《再見Bye-Bye:何處是鳥家?》有一段時間,我們很喜歡在冬季時去嘉義的溼地觀賞野鳥,因為許多候鳥會在冬天時往南飛到台灣南部度冬,有時還會看到成群的鳥在天空飛,不知道是不是候鳥要準備來台灣度冬。 今年收到這本《再見Bye-Bye:何處是鳥家?》繪本的邀約,蠻驚喜的,作者是長期觀察和描繪台灣野鳥鳥類生態的劉伯樂老師。 翻開繪本看到一些
Thumbnail
avatar
小貝媽咪
2023-05-13
何處是我家—我讀《有母親等待的故鄉》書名:有母親等待的故鄉 作者:淺田次郎 譯者:葉廷昭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22/11/01 eISBN: 9789861338484 ISBN: 9789861338460 一位食品工廠的社長松永徹、一位剛退休就被離婚的上班族室田精一、一位母親剛過世自己也快退休的女醫師古賀夏生,都是信用
avatar
奶酥麵包
2022-11-26
何處是我家?這陣子,確診似乎已成常態,防疫政策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產業的抗疫策略,也被迫進入一場,看不見盡頭的持久戰。但日子總是得過下去,面對疫情的起伏,許多創業者開始思考,該如何選擇公司的登記地址,才能夠順利渡過難關。
Thumbnail
avatar
陳衍任
2022-08-31
何處是我家我們的一生會搬幾次家呢? 回想求學階段,有沒有人從國中開始讀得就是寄宿學校?有的人是高中、有的人是大學、有的人早早被送出國當小留學生,也有人求學階段中都不曾離家。 接著,為了需求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職位,也有許多人因此離開出生地、或從小到大都居住,被多數人稱之為故鄉的那個地方。 也有人是跟男女朋友交
avatar
Nicky懶得整理收納教學
2021-11-05
昇歌情事|何處是老芋仔家:〈海峽〉與溪州啞巴村的故事這張專輯《歸鄉》,是陳昇以自己的老家:彰化溪洲為背景所訴說的一連串故事,而這首〈海峽〉置放於其中,略顯得突兀些。然而深入瞭解真實背景之後,我們應當理解這正是溪洲在地所發生的真實故事,溪洲「榮光村」,也就是當地所俗稱的「啞巴村」,上演著一齣又一齣孤苦老兵與殘缺女子相互依存的故事,既悲傷無奈,又充滿了人
Thumbnail
avatar
簡弘毅
2021-10-18
【murmur】何處是神的家?巴黎聖心堂 我的家在哪? 臺灣是我的家,露德是我的家,埃及是我的家,日本是我的力量回復之地,聖米歇爾、馬雅文化區域,是我修行的地方,冰島是光之學校,愛爾蘭有我巨大家族,德國使我感受平靜的愛,我想未來我會發現越來越多地方,都是我有眷戀或我曾經的家鄉。 而其中,我愛的貓咪,我愛的情人、家人,我愛的朋友、
Thumbnail
avatar
塔羅貓
2021-10-03
美股向前衝,何處是極限?零售數據差很恐怖嗎?不恐怖,但有點嚴重,意味消費者變謹慎,可能受制於收入,更可能擔心疫情的爆發、物價變高現在不急著買。 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只如此,這幾次和大家提到本週召開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也因為疫情升溫,將從實體改為線上舉辦,或許聯準會主席Powell正思考是否要修改幾個用詞。
Thumbnail
avatar
諸葛呆的耕讀筆記- 外匯、經濟、黃小玉
2021-08-24
何處是我庄──序鍾永豐《重遊我庄》我是台北出生長大的孩子,在永豐筆下這座「迷濛疏離的城市」讀書、工作、成家。以我出生的那間婦幼醫院為圓心,畫一個半徑二十公里的圓圈,便能把我有生以來九成以上的活動範圍一網打盡。 既然不曾離鄉求學打工,便亦未曾體會過書裡歌裡電影裡總要逃離之、懷想之、痛恨之、歌頌之的那種「故鄉」情懷。都說遊子在外受
Thumbnail
avatar
馬世芳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