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安心終老的所在?讀《留下來的人》,看他人的勞動生命史,想自己的老年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而我的母親恰恰相反,對她而言,離開那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是絕無可能的。藍領階級的母親與父親從年輕時期開始,日以繼夜在悶熱吵雜的小工廠裡重複身體的姿勢、動作、節奏,日復一日,夫妻倆終於在邁入中年之初,胼手胝足共同存下人生第一間房子。


在此之前,我們在別人家的屋簷底下生活了十多年,租屋處距離新家僅一公里左右,並不遠。父親與母親工作的地方,距離新家其實也只大約六、七百公尺,十分近。從新家到成為老家,家裡到工作的兩點之間,就是母親的生活圈,日常生活採買、散步活絡筋骨就在這個範圍內進行。在父親過世之後,唯一會操作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的母親,也因此幾乎失去移動的能力,每天的活動範圍由她熟悉的景色、建築、人物所構成,她在這裡感到安心、自在。我常開玩笑地對母親說:「你真是『在地人』呢!」


康舒雅《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出版)

康舒雅《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出版)


安身立命的所在

老人家不願離開地方是很能想像的事,搬離一地等同於拔除他們的根源、需要重新適應。但除此之外,還牽連到更深層的原因——這裡是公媽廳安放的所在。(PP. 164-165)


母親也是不願離開地方的人,對於不願離開地方的高齡者們而言,這裡有他們的習慣、文化、人際、工作。但我忽略另一個更底層的原因:除了對於這片土地的記憶,更是因為他們透過身體的勞動,在這片土地建構出了個人的生命史。他們的勞動生命史源自於這片土地,也在這片土地上成家立業、生養後代,更提供後代開枝散葉的養分。那一代的長輩們透過與土地緊密關聯的身體勞動,實現了個人的價值。離開土地不僅是情感的斷裂,更是與個人勞動價值的實踐場域及歷史的斷裂,這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閒不下來的退休生活

據她的說法:「我人都閒閒,加補一張,就加趁一張的錢!」(P. 136)


《留下來的人》書中的雀仔其實不需要再透過身體勞動獲取收入、維持家計,但她還是持續地將生活中一部分的時間用來從事過往熟悉的工作,在已經沒有人要做、沒有人能做,甚至可能已不被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補漁網技藝中,繼續證明自己是有生產力的,在折騰身體的活動中,持續實現她的勞動價值。


母親也是這樣的人,忙了大半輩子,即使已經開始半退休的狀態,卻堅持上班日依然維持原本的作息,要到工作的地方走走看看,與同事聊天問候。我曾多次勸母親不如將工作徹底結束,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她總說:「加減做,加減賺。」也許母親未必真的需要再多賺那麼點微薄的收入,而是在維持她的勞動生活,延續她與父親曾經一起實現的勞動價值——為家人撐起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屬於我們的家——那也是他們足以證明個人價值的活動與歷史。


對於這一代人而言,身體是他們經驗世界的基礎,也是他們在世間有所作為的實踐之源。不作穡不等同於退出勞動生活,選擇較為輕鬆的短期蔬菜、只圈出一小塊地(許多人的那一塊地只有不到一分地的大小),便是他們鞏固自己立身處世根基的作法。(PP. 160-161)


移動的能力與權利

母親在移動這件事情上是很依賴他人的,以前依賴父親,後來依賴子女,所幸她並不那麼樂意移動。如果說母親像土地,那麼我必然是風,我是一個不斷探索的人,移動是必須的。看著母親,我開始想像自己的老後生活:在我年老後,可以安心地行走在街道上嗎?能夠舒適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在城市裡移動嗎?


城鄉與交通的規劃是否將相對弱勢、邊緣的族群需求納入考量?這些族群的發聲常被忽略,或者根本不懂如何發聲。為何掌握話語權、決策權的人們,通常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投資報酬率作為政策的評估?他們是否設想過自己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也將成為移動能力受限的高齡者?他們是否想像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在一百年後的景象?


但願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裡,不論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哪一座城市或鄉鎮的你我,都可以逐漸拿回移動的權利。


為什麼這些不便於行者的日常移動需要,沒有納入公共討論,擬出適切的方案?這些差異的移動圖景,指出了人類社會中權力、權利與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位處邊緣的高齡者如何移動至他方獲取生活所需,是一項嚴肅的政治性課題。在進行相關政策設計時,不應將高齡不便於行者視為「異常者」,而必須將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權利,考量到所有狀況的需要,將其視為普遍經驗,並且體認:「每個人都是仰賴公共領域的環境才能順利移動。」(P. 183)


閱讀書目

康舒雅(2024)。《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騷人絮語|Fragments by S.
2會員
16內容數
不是你想的那種騷。
2024/07/01
前陣子一則引發網路熱烈討論的新聞報導,台大醫學系未來招生的採計科目將捨棄英文科、改採社會科,為的是要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精神的醫師。其實,篩選門檻是一回事,培育養成是另一回事,職場運用及生命實踐又是另一回事。為什麼需要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呢?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又是指什麼?
Thumbnail
2024/07/01
前陣子一則引發網路熱烈討論的新聞報導,台大醫學系未來招生的採計科目將捨棄英文科、改採社會科,為的是要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精神的醫師。其實,篩選門檻是一回事,培育養成是另一回事,職場運用及生命實踐又是另一回事。為什麼需要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呢?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又是指什麼?
Thumbnail
2024/06/09
前幾天在社群媒體上討論度有點高的一張照片,是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在工作時的自拍照,沒有濾鏡、無修圖。媒體以那張照片做了篇報導,標題是安海瑟薇的「狀態全變」、「現老態」。
Thumbnail
2024/06/09
前幾天在社群媒體上討論度有點高的一張照片,是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在工作時的自拍照,沒有濾鏡、無修圖。媒體以那張照片做了篇報導,標題是安海瑟薇的「狀態全變」、「現老態」。
Thumbnail
2024/05/27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2024/05/27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對於成年人來說,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不僅標誌著邁入新階段的人生,也代表著我們正式揚帆啟航,去追尋自由與成長。 過去,我們習慣於依賴父母的庇護,由他們提供一切所需。但當我們踏入成年,是時候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學會自我管理和自主決策。雖然這條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但正是這份艱辛,才讓我們
Thumbnail
對於成年人來說,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不僅標誌著邁入新階段的人生,也代表著我們正式揚帆啟航,去追尋自由與成長。 過去,我們習慣於依賴父母的庇護,由他們提供一切所需。但當我們踏入成年,是時候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學會自我管理和自主決策。雖然這條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但正是這份艱辛,才讓我們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最近和身旁一些屆齡退休的長輩們聊天,發現「似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後找到生活重心是非常重要的!」真是好現象~
Thumbnail
最近和身旁一些屆齡退休的長輩們聊天,發現「似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後找到生活重心是非常重要的!」真是好現象~
Thumbnail
有的人想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有的人想著長途漫漫,未雨綢繆;
Thumbnail
有的人想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有的人想著長途漫漫,未雨綢繆;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