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安心終老的所在?讀《留下來的人》,看他人的勞動生命史,想自己的老年生活

更新於 2024/06/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而我的母親恰恰相反,對她而言,離開那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是絕無可能的。藍領階級的母親與父親從年輕時期開始,日以繼夜在悶熱吵雜的小工廠裡重複身體的姿勢、動作、節奏,日復一日,夫妻倆終於在邁入中年之初,胼手胝足共同存下人生第一間房子。


在此之前,我們在別人家的屋簷底下生活了十多年,租屋處距離新家僅一公里左右,並不遠。父親與母親工作的地方,距離新家其實也只大約六、七百公尺,十分近。從新家到成為老家,家裡到工作的兩點之間,就是母親的生活圈,日常生活採買、散步活絡筋骨就在這個範圍內進行。在父親過世之後,唯一會操作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的母親,也因此幾乎失去移動的能力,每天的活動範圍由她熟悉的景色、建築、人物所構成,她在這裡感到安心、自在。我常開玩笑地對母親說:「你真是『在地人』呢!」


康舒雅《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出版)

康舒雅《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出版)


安身立命的所在

老人家不願離開地方是很能想像的事,搬離一地等同於拔除他們的根源、需要重新適應。但除此之外,還牽連到更深層的原因——這裡是公媽廳安放的所在。(PP. 164-165)


母親也是不願離開地方的人,對於不願離開地方的高齡者們而言,這裡有他們的習慣、文化、人際、工作。但我忽略另一個更底層的原因:除了對於這片土地的記憶,更是因為他們透過身體的勞動,在這片土地建構出了個人的生命史。他們的勞動生命史源自於這片土地,也在這片土地上成家立業、生養後代,更提供後代開枝散葉的養分。那一代的長輩們透過與土地緊密關聯的身體勞動,實現了個人的價值。離開土地不僅是情感的斷裂,更是與個人勞動價值的實踐場域及歷史的斷裂,這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閒不下來的退休生活

據她的說法:「我人都閒閒,加補一張,就加趁一張的錢!」(P. 136)


《留下來的人》書中的雀仔其實不需要再透過身體勞動獲取收入、維持家計,但她還是持續地將生活中一部分的時間用來從事過往熟悉的工作,在已經沒有人要做、沒有人能做,甚至可能已不被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補漁網技藝中,繼續證明自己是有生產力的,在折騰身體的活動中,持續實現她的勞動價值。


母親也是這樣的人,忙了大半輩子,即使已經開始半退休的狀態,卻堅持上班日依然維持原本的作息,要到工作的地方走走看看,與同事聊天問候。我曾多次勸母親不如將工作徹底結束,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她總說:「加減做,加減賺。」也許母親未必真的需要再多賺那麼點微薄的收入,而是在維持她的勞動生活,延續她與父親曾經一起實現的勞動價值——為家人撐起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屬於我們的家——那也是他們足以證明個人價值的活動與歷史。


對於這一代人而言,身體是他們經驗世界的基礎,也是他們在世間有所作為的實踐之源。不作穡不等同於退出勞動生活,選擇較為輕鬆的短期蔬菜、只圈出一小塊地(許多人的那一塊地只有不到一分地的大小),便是他們鞏固自己立身處世根基的作法。(PP. 160-161)


移動的能力與權利

母親在移動這件事情上是很依賴他人的,以前依賴父親,後來依賴子女,所幸她並不那麼樂意移動。如果說母親像土地,那麼我必然是風,我是一個不斷探索的人,移動是必須的。看著母親,我開始想像自己的老後生活:在我年老後,可以安心地行走在街道上嗎?能夠舒適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在城市裡移動嗎?


城鄉與交通的規劃是否將相對弱勢、邊緣的族群需求納入考量?這些族群的發聲常被忽略,或者根本不懂如何發聲。為何掌握話語權、決策權的人們,通常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投資報酬率作為政策的評估?他們是否設想過自己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也將成為移動能力受限的高齡者?他們是否想像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在一百年後的景象?


但願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裡,不論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哪一座城市或鄉鎮的你我,都可以逐漸拿回移動的權利。


為什麼這些不便於行者的日常移動需要,沒有納入公共討論,擬出適切的方案?這些差異的移動圖景,指出了人類社會中權力、權利與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位處邊緣的高齡者如何移動至他方獲取生活所需,是一項嚴肅的政治性課題。在進行相關政策設計時,不應將高齡不便於行者視為「異常者」,而必須將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權利,考量到所有狀況的需要,將其視為普遍經驗,並且體認:「每個人都是仰賴公共領域的環境才能順利移動。」(P. 183)


閱讀書目

康舒雅(2024)。《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


內容總結
留下來的人
5
/5
不是你想的那種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幾天在社群媒體上討論度有點高的一張照片,是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在工作時的自拍照,沒有濾鏡、無修圖。媒體以那張照片做了篇報導,標題是安海瑟薇的「狀態全變」、「現老態」。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4/5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知識是有階級的嗎?撇開高學歷、學霸與否,就知識本身以及獲取知識的行為而言,有高低優劣之分嗎?以學歷、職業、收入、資產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成功」標準的社會,支撐著「知識能翻轉階級」的信念,知識成為在世俗定義中的成功金字塔往上爬升的入場券。
5/5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身為消費者,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才剛完成結帳,下一秒緊接著被店員以「下一位!」或「結帳請往前喔」此類提醒聲,催促得手忙腳亂倉皇逃離現場的經驗?超商、加油站、得來速,通常在這些地方消費,我可以感受到這些店員們的眾多工作守則其中一項應該是:結帳後三秒鐘內接待下一組顧客。
老年人也做愛嗎?年紀大了,還有性慾嗎?面對老去的身體,能產生慾望嗎?關於身體與性愛,我們通常有太多偏見。喔,順帶一提,雖然這本收錄了七篇短篇小說的書名是《恐怖老年性愛》,但主軸在於老年,不是每一則故事都談論性愛;而最恐怖的不在於老年或性愛,而是實驗室中劃開白老鼠身體的那一幕。
4/5恐怖老年性愛
前幾天在社群媒體上討論度有點高的一張照片,是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在工作時的自拍照,沒有濾鏡、無修圖。媒體以那張照片做了篇報導,標題是安海瑟薇的「狀態全變」、「現老態」。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4/5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知識是有階級的嗎?撇開高學歷、學霸與否,就知識本身以及獲取知識的行為而言,有高低優劣之分嗎?以學歷、職業、收入、資產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成功」標準的社會,支撐著「知識能翻轉階級」的信念,知識成為在世俗定義中的成功金字塔往上爬升的入場券。
5/5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身為消費者,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才剛完成結帳,下一秒緊接著被店員以「下一位!」或「結帳請往前喔」此類提醒聲,催促得手忙腳亂倉皇逃離現場的經驗?超商、加油站、得來速,通常在這些地方消費,我可以感受到這些店員們的眾多工作守則其中一項應該是:結帳後三秒鐘內接待下一組顧客。
老年人也做愛嗎?年紀大了,還有性慾嗎?面對老去的身體,能產生慾望嗎?關於身體與性愛,我們通常有太多偏見。喔,順帶一提,雖然這本收錄了七篇短篇小說的書名是《恐怖老年性愛》,但主軸在於老年,不是每一則故事都談論性愛;而最恐怖的不在於老年或性愛,而是實驗室中劃開白老鼠身體的那一幕。
4/5恐怖老年性愛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承載著無數記憶的地方。當面臨職業發展的選擇時,許多人會思考,能否在家鄉找到足夠的職業發展機會?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思考,看看如何在家鄉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道路。
Thumbnail
人生中,每個人都會面臨一個選擇:是否離開家,獨立生活?這個選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住在家裡,舒適且便利,熟悉的環境帶來安全感,家人的關愛讓人心安。然而,這樣的安逸,是否會阻礙你的成長和獨立性?讓我們細細探討。
Thumbnail
一生中大概都有幾次搬家的經驗,但只要是和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我們的家。一旦有變故了,家就不再是家了,真的只是一間房子了,那種百感交集只有經歷過的人能深刻體會。人生到頭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走完這一程,雖然感傷但也正提醒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曾經,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最近和身旁一些屆齡退休的長輩們聊天,發現「似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後找到生活重心是非常重要的!」真是好現象~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隨著人生進程,退休之後的生活如何過?這些都是需要自我審視的問題。文章提到了對退休生活的建議,如找出自己感興趣的事、認真投入其中等。同時也提到了對於工作與生活的反思,人生的軌跡都各自不同,每個人都需要做自己人生的功課,找出自己的軌跡。
成長、離家、改變、再成長、再離鄉,直到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回不去那個家、回不去童年、回不去以前的狀態。 我們早就回不去了,我們都沒發現,再到後來,我們已經不需要回去了,我們明白了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怎麼變化,唯心境之別。人生中,改變是必然,也漸漸習慣那些必然,漸漸變得麻木不仁。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承載著無數記憶的地方。當面臨職業發展的選擇時,許多人會思考,能否在家鄉找到足夠的職業發展機會?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思考,看看如何在家鄉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道路。
Thumbnail
人生中,每個人都會面臨一個選擇:是否離開家,獨立生活?這個選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住在家裡,舒適且便利,熟悉的環境帶來安全感,家人的關愛讓人心安。然而,這樣的安逸,是否會阻礙你的成長和獨立性?讓我們細細探討。
Thumbnail
一生中大概都有幾次搬家的經驗,但只要是和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我們的家。一旦有變故了,家就不再是家了,真的只是一間房子了,那種百感交集只有經歷過的人能深刻體會。人生到頭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走完這一程,雖然感傷但也正提醒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曾經,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最近和身旁一些屆齡退休的長輩們聊天,發現「似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退休後找到生活重心是非常重要的!」真是好現象~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隨著人生進程,退休之後的生活如何過?這些都是需要自我審視的問題。文章提到了對退休生活的建議,如找出自己感興趣的事、認真投入其中等。同時也提到了對於工作與生活的反思,人生的軌跡都各自不同,每個人都需要做自己人生的功課,找出自己的軌跡。
成長、離家、改變、再成長、再離鄉,直到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回不去那個家、回不去童年、回不去以前的狀態。 我們早就回不去了,我們都沒發現,再到後來,我們已經不需要回去了,我們明白了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怎麼變化,唯心境之別。人生中,改變是必然,也漸漸習慣那些必然,漸漸變得麻木不仁。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