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給人的綺麗幻想與殘酷現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講到新創公司,大家總會想到當初windows在車庫中創業的狂野;Facebook現在建立起超屌的社交帝國;抑或是十多人團隊被天價收購的Instgram,還有對岸的阿里巴巴、京東、淘寶等神級企業,現在這些現象級的產品(企業),幾乎幫我們把"新創公司"這一次加了一層夢幻泡泡。
但是……我想說的是,實際上的情況卻與現實相反,可能90%的新創企業都還在生存線下拚死拚活的掙扎。真的只有極少數的新創公司可以不斷的調整策略、修正產品方向,滿足用戶需求,然後讓用戶群擴大,逐漸長成怪物級的企業,而大部份的企業由於方向錯誤、資金斷鏈、人才缺乏、時機過早,反而變成別人踩著往前的前浪,這些死在沙灘上的前浪才是新創公司真正的寫照。
大家可能會覺得新創公司應該是福利好待遇優的快樂工作公司,但這種公司可能只存在於獨角獸企業,或是完成一定里程碑,不斷募到資金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在外國我不確定多不多,但是以我在台灣新創環境的經驗,其實不是太友善。
新創環境基本上一定會有兩個特徵,一是情況混亂的,二是資源匱乏的。先從情況混亂來說,在新創會面臨到兩種混亂:管理的混亂和戰略的混亂。

管理的混亂

先從管理的混亂來說,我曾經以為新創應該組織扁平,訊息相互交流快速,大家沒有隔閡的往一個方向前進才對。但是我面對的經驗不是這樣,大約30~40上下的公司,有時候是副總跟執行長的意見方向不同,有時候是底下自己的宮廷戲內鬥,後來才發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些事情其實只是人之常情,而公司有沒有一個可以把話說開、或是一個公正合理的第三方、更甚至是一個能維持公司生命的營利模式,來讓大家在可以接受的情緒下,持續往一個方向推進。
而情況混亂的另一種情況是,每個人可能是誇張的跨職能在做社會標準下,不合理的事情。例如說:有些是做營運的被安排去辦活動,有些是做行銷的被弄去做PM發需求,而有些工程自己身兼UI切版,而PM你就該死做什麼都是合理的ㄏㄏ。這種美其名是讓你去學不同的東西,但千萬不要忽略的是,如果學習的東西沒有系統性與框架的成長,那基本上只是瑣碎的打雜,很難對自己的能力可以有顯著的幫助。

戰略的混亂

戰略的混亂我大概分為三種:創辦人活在想像中、公司的且戰且走、高層戰略的調整。
創辦人活在想像中
第一種比較可怕:因為之前在某一家新創,盯著自己三個月來不斷修修改改的唯一一份ppt,看著執行長不斷的在畫大餅跟講要做的多大、要跟東X合作,要打造出一個通路的生態系,但是我們實際的營業現金流為0,然後app端只有一個雙平台工程師不知道在執行什麼工程。看著營運的同仁在不是在處理營運相關事務而是在弄活動,然後自己的規劃沒有任何企業的戰略點和利基點,這種混亂你只感到不知所措。
而這些混亂的源頭出於創辦人活在自己的戰略想像中,他沒有了解到現實情況與理想的差距,他所想的戰略方向其實在整個產業鏈上已經有很多難以撬動的用戶習慣、或是目前無法撼動的商業壁壘。在用戶需求上也沒有很精準打中用戶的需求(當時的App日活躍只有4%,沒錯日活躍只有4%)。而在這種打商業戰略時,公司沒有量體;打產品戰時,執行長根本對用戶不屑一顧的情況下,我怎麼想都覺得這公司很難有翻身機會。
對了,大部分的新創公司雖然沒有這麼奇耙,但情況雖不中亦不遠矣,因為我看過美國有一份針對新創的創業者的報告,約有60%的創業者只是想創業,或是純粹的覺得這個創業點子很棒,沒有做過任何MVP的產品測試、沒經過適合的思考或市調,就決定開始創業。這件事就像產品人在端規劃出來時,在沒有相關的市場分析或是在一個既有的市場下去做邏輯上的創新或迭代,那這產品通常可能只是等著領便當。
公司的且戰且走
這比較屬於合理新創的日常,因為很多新創公司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藉由拿到ABC輪的的資金先燒,想辦法先鞏固市場需求、把產品做好,等到明確的市場需求成型,再來看怎麼變現。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在產品發展的途中,不斷的洞悉使用者的需求,不斷的迭代產品讓用戶牢牢地黏著在產品上,這就是一個好的新創公司重要使命。
如果你待在這樣的新創公司,我想這代表你的老闆應該是有相當的產品人的思維的,而在這樣的公司重點是看著你的老闆怎麼去操盤,去盡量的擷取對產品、對戰略的思考,讓自己變成一個思考全面的怪物,別在這時候去要福利、要薪水(當然太爛還是說不過去啦XDD),只要一個看的見成長、打的中趨勢的產品,資本市場通常不會吝嗇去挹注資金,有資金換句話說你的薪水應該是低不到哪裡去。
這邊順帶一提,台灣過B輪的新創公司…似乎不多,真的對台灣的新創市場感到憂傷,但台灣說實在是一個淺碟市場,新創公司要活下來其實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在美國推一個產品背後有兩三億人,中國推一個產品背後有能力用的也是三四億人,台灣推一個產品背後只有一千萬人,這種天生的限制真的是打算讓我們發揮洪荒之力打破限制QQ。
高層的戰略調整
很多的新創公司可能有時是環境所逼、有時是大膽高明的商業軸轉,而會讓既有的組織架構產生巨大的改變。以現在家喻戶曉的netflix,也曾經砍過大量的人為了組織的縮編,阿里巴巴最一開始的營運模式也不是現在的電商帝國。很多組織不斷因應需求在求新求變的調整都可能會有極度混亂的情況出現,可能原本你是做App,但卻可能要去做PC或是做網頁,或是你可能身兼投放廣告業務的職責,這些情況可能不常見,但如果我們走在做產品的前緣,我覺得一定躲不掉(汗)。
有時候一個職稱只是社會給的定義,但是對一個企業來說,有些人力不要差異太大是可以基本挪用或運轉的,我曾經也覺得產品PM就是要規劃要幹嘛幹嘛了,直到後來更以企業戰略和資源層來看產品後,我對於這些事情就淡然多了,我會試著去做,但我會想辦法系統性的建立新接觸的方向與知識,因為只要系統性的建立之後,這些知識也許會在未來有一天幫得上忙,但如果負責的職務基本上就是打雜的廢廢或是輪為高階主管的主觀大戰犧牲品(夾心餅乾的概念),那這種職務我則會強烈的表達要換位置的意願,我會給公司迴旋的時間來調整,但絕對不長期處在對自己職能沒幫助的位置上。

小結

新創公司雖然帶給人不少的遐想,但以我的親身經歷與省思,十個新創九個雷,除了自己能力要夠以外還要能夠慎選公司,不然只是進去荒唐幾年而已,如果有實際運作過產品但公司失敗了那也沒關係,產品迭代的經歷和戰略的思考對產品人是有巨大幫助的,但最怕的是只被當一個工具人,浪費了幾年時間後也沒有建立任何戰略 或 產品能力框架,看起來懂了一些卻做不好任何事情,那就有點悲催苦逼了。
其實對於一個產品人來說,如果沒有相當能力與水準的資歷,我一律建議從大公司的產品體系開始做起。大公司或多或少已經是一個被驗證過的商業模式,而從這樣的商模之上去做產品去學習才有成長的空間,而且我覺得互聯網公司可能會有大者恆大的趨勢,只要目前的趨勢沒有質上面的改變,用戶的習慣成本、遷移成本可能都是極其巨大的,而大部分的新創如果沒有本質上的創新、或是極其精準的用戶需求探索,都很可能變成努力開拓市場之後,再被已存在的大公司以降維打擊方式整碗端走。
但如果我們已經是懂得商業戰略、公司管理、用戶需求的產品大神時,那我們待在大公司或新創公司與否,則只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了。
希望有志走在產品路上的產品人們,都可以有自己獨到的思維在這塊領域中活出一片天!
avatar-img
0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il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產品人每週要面對數以百計的待辦事項要進行處理,小則工程文件的調整、大則產品的流程規劃思考,更大的則是去對老闆捧LP(誤)。那在排定這些需求的輕重緩急時,要怎麼讓我們價值被看見、自我能成長、組織能受益呢? 最近一個Jr.PM帶著怨氣跟我說,他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沒有被看見,那乾脆就做能被別人看見的的需
這篇主要想分享的則是我們產品人在產品路上的過程,和這中間的愛恨交織…… 如果你問一個產品經理喜不喜歡做產品,大概會有三種答案:喜歡、不喜歡、愛恨交織。 能說出喜歡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大師級、另一種是Jr.PM。 大師級可能是早已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知道公司戰略與市場需求怎麼找一個平衡點然
產品PM與專案PM的差異 PM這個詞真的是包山包海,不管從打雜工到厲害的主管,或是其中在做溝通協調的角色、甚至一些科技的FAE都可能被簡稱成PM。不過再概略一點去做區分,可以分成產品PM(以下簡稱為產品人)和其他PM,抱歉因為我是一個產品人,我以這個職業的工作內容為傲,所以就讓我這樣簡稱吧。 這篇我
這是一篇勸世文,因為我曾經立志當一個全職的主觀式操盤手,但是認真走了四年後,我決定不再繼續這個坑了。這四年我很有紀律的一口一口小台這樣打,這幾年這樣打下來應該有幾千筆單,大概賠掉20萬元左右,我很認真的去檢討我的交易,我的想法我的觀念,然後做了無數的覆盤,去看很多的k棒,用了很多的方法,偶爾會有一些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太過自傲,然後接到了一個兩個不錯的offer,後來沒有去拿到offer的公司,然後不斷的找公司、不斷的換公司,自以為行情不錯,結果後來offer越拿越低,到最後在一個地方做著很瞎的規劃,看著沒有資源的環境,三個月不斷的在同一份ppt上修修改改,規劃沒有能推展成服務模式的一絲曙光,領著
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高階主管這麼腦,而老闆還是基本信任他們的? 而且我想這應該不是自己的主觀,而是對於這些主管在執行事情前、中、後,造成的傷害和破壞,屏除掉商業戰場上的不可知之因素,更多的是構建一個基本事情的邏輯,與整個產品或專案的進度,從這些角度來看那些主管們來判斷的。 而且很多人並沒有
一個產品人每週要面對數以百計的待辦事項要進行處理,小則工程文件的調整、大則產品的流程規劃思考,更大的則是去對老闆捧LP(誤)。那在排定這些需求的輕重緩急時,要怎麼讓我們價值被看見、自我能成長、組織能受益呢? 最近一個Jr.PM帶著怨氣跟我說,他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沒有被看見,那乾脆就做能被別人看見的的需
這篇主要想分享的則是我們產品人在產品路上的過程,和這中間的愛恨交織…… 如果你問一個產品經理喜不喜歡做產品,大概會有三種答案:喜歡、不喜歡、愛恨交織。 能說出喜歡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大師級、另一種是Jr.PM。 大師級可能是早已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知道公司戰略與市場需求怎麼找一個平衡點然
產品PM與專案PM的差異 PM這個詞真的是包山包海,不管從打雜工到厲害的主管,或是其中在做溝通協調的角色、甚至一些科技的FAE都可能被簡稱成PM。不過再概略一點去做區分,可以分成產品PM(以下簡稱為產品人)和其他PM,抱歉因為我是一個產品人,我以這個職業的工作內容為傲,所以就讓我這樣簡稱吧。 這篇我
這是一篇勸世文,因為我曾經立志當一個全職的主觀式操盤手,但是認真走了四年後,我決定不再繼續這個坑了。這四年我很有紀律的一口一口小台這樣打,這幾年這樣打下來應該有幾千筆單,大概賠掉20萬元左右,我很認真的去檢討我的交易,我的想法我的觀念,然後做了無數的覆盤,去看很多的k棒,用了很多的方法,偶爾會有一些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太過自傲,然後接到了一個兩個不錯的offer,後來沒有去拿到offer的公司,然後不斷的找公司、不斷的換公司,自以為行情不錯,結果後來offer越拿越低,到最後在一個地方做著很瞎的規劃,看著沒有資源的環境,三個月不斷的在同一份ppt上修修改改,規劃沒有能推展成服務模式的一絲曙光,領著
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高階主管這麼腦,而老闆還是基本信任他們的? 而且我想這應該不是自己的主觀,而是對於這些主管在執行事情前、中、後,造成的傷害和破壞,屏除掉商業戰場上的不可知之因素,更多的是構建一個基本事情的邏輯,與整個產品或專案的進度,從這些角度來看那些主管們來判斷的。 而且很多人並沒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創業是一種創建和經營新企業或項目的活動。想知道創業背後的機遇及挑戰,什麼是創業的真相? 有哪些主要挑戰? 這篇文章會為你一一解答。
Thumbnail
遊戲規則沒有講好之前,看似處處都是機會,實則是處處針鋒相對。遊戲規則講好之後,玩家就可以按規則各自努力了,看似處處受限,實則是疏而導之,各擁一片天地。
Thumbnail
新的世代,人人都想創業。從網路、市集攤販到規模較大的店面等,不同的創業模式適合不同的人。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模式,就能大大減少失敗的風險。
Thumbnail
經由解析現代社會產生的現象,找出自主創新的藍海特性,再將這一切回歸到工作裡時,在工作時就會產生奇異點,感激幸福的被愛著,只因為已經看見我們要去的方向與目的地。
Thumbnail
新創品牌在決定是否開設實體店舖時,需充分掌握經營成本、營運策略等因素。本文分享了一位品牌經營者的經驗,從實體店與電商的互補關係、實體店轉型策略、店鋪經營要點等方面提出建議。此外,也指出開店需重視營運內容、店舖活力等關鍵因素。對於新創品牌而言,值得深思的經營之道。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創業是一種創建和經營新企業或項目的活動。想知道創業背後的機遇及挑戰,什麼是創業的真相? 有哪些主要挑戰? 這篇文章會為你一一解答。
Thumbnail
遊戲規則沒有講好之前,看似處處都是機會,實則是處處針鋒相對。遊戲規則講好之後,玩家就可以按規則各自努力了,看似處處受限,實則是疏而導之,各擁一片天地。
Thumbnail
新的世代,人人都想創業。從網路、市集攤販到規模較大的店面等,不同的創業模式適合不同的人。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模式,就能大大減少失敗的風險。
Thumbnail
經由解析現代社會產生的現象,找出自主創新的藍海特性,再將這一切回歸到工作裡時,在工作時就會產生奇異點,感激幸福的被愛著,只因為已經看見我們要去的方向與目的地。
Thumbnail
新創品牌在決定是否開設實體店舖時,需充分掌握經營成本、營運策略等因素。本文分享了一位品牌經營者的經驗,從實體店與電商的互補關係、實體店轉型策略、店鋪經營要點等方面提出建議。此外,也指出開店需重視營運內容、店舖活力等關鍵因素。對於新創品牌而言,值得深思的經營之道。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