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賀,自九月讓自己戒驕戒躁後,便邁入聽到什麼消息,內心都起不了太大波瀾的階段。不喜歡自己有太多情緒,畢竟開心時,情緒走上坡,但終將會歸於平靜,而恢復平靜的過程,就是一個下坡。不讓自己有過多的起伏,不喜不悲、不卑不亢,就能盡量維持平靜。
也開始讓自己不評論,除非對方說出「妳覺得呢?」或「妳怎麼想?」我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前陣子有個朋友跟我分享她對新聞虐嬰案的看法,直接跟我說「看到那砸雞蛋、灑冥紙的影片覺得好爽。法律有用就不用這些私刑了啊!」
我沒有回答,也沒有什麼情緒反應或感受,倒是想到一個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其實我不記得故事名,只記得大概在說有兩個人去井邊取水,一個被井邊婦人驅之別院,另一個被好禮相待,後來才知道是前世因,今世果,問了我媽才知道完整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讓阿難去附近的村庄,向一位井邊的老婦人要一桶水,記得態度要客氣和善。阿難點點頭後出發。
遇到井邊的老婦,阿難禮貌的詢問能否要一桶水?老婦人看了一眼陌生青年,很生氣的驅逐並告知,這裡的水不給外人!阿難苦苦哀求老婦也不願讓步,最後阿難只好提著空桶回去。回去後,阿難娓娓道來。佛陀聽完換讓舍利弗執行相同的任務。舍利弗一樣到了井邊看見老婦,禮貌的詢問能否要一桶水?老婦看了一眼青年,親切的答應,幫青年裝滿一桶水,還準備齋菜讓青年回程路上帶著吃。
回去後,舍利弗也將種種遭遇說給眾人聽。阿難和其他弟子都不知原因,都是初次見面的外人,為何會有差別待遇?
世尊開示說道:前世那位老婦是老鼠,牠死在路邊沒人理會。阿難那時是趕貨經商的賈人,見到這隻死老鼠,他心中嫌惡,掩鼻而過。而舍利弗是要赴京趕考的讀書人,見到這隻死老鼠,他心中憐憫,順手用土將牠掩蓋。因此他們遇到老婦有差別待遇。
故事聊的是因果,說的是小小的起心動念,都會影響日後的果報。搜尋<阿難討水>能找到完整文章。
朋友和我聊那時事的當下,其實我腦裡想了很多故事,想想,說這些也不是朋友想聽的,她也不是一個能接納不同思想的人,便沒回應。
最近有個60幾歲的阿姨問了我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是「有人說善行如果沒有福報,那就沒有人要當善人了,妳怎麼看?」
我站著看。
跟阿姨分享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修橋建廟的大善人依然下地獄的故事。大概說了一下,善行對我而言還要看動機或是心念種種的。如果善行之後會抱怨沒有福報,我會對提出這問題的人有很多疑惑。
我不喜歡看表象,比較喜歡去觀察埋在表象裡面的細節。
也不喜歡很多人短期內看不到效果就判定無效。
有的朋友看我煮飯很輕鬆,覺得我真的都隨便做,問我確實也都回答隨便做。實際上是因為那是我從國小透過觀察長輩煮飯,再透過練習學到且內化的技能。從國小累積到現在的經驗,足以讓我透過直覺就能做好。
別人眼裡的隨便或天分,都不是一蹴可幾的。
順便聊一下,我非常討厭有人以年紀判斷別人,雖然我敬老尊賢,護老愛幼的,但還是討厭被別人以年齡壓制。
所謂幼稚,就是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話與情緒
所謂不夠成熟,就是只能憋得住尿,卻憋不住話語情緒
所謂成熟,就是既憋得住尿,又憋得住話語情緒
所謂衰老,就是憋得住話與情緒,卻憋不住尿。
—《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
憋住是只有能力自我消化,或等到合適的情境再表達。
都成年了,請做個成熟的成年人。
聽來聽去,還是最喜歡回答小孩的問題了
聽到有個孩子問「為什麼恐龍沒有耳朵?」
我好想知道他在哪裡看到的恐龍?他眼裡的恐龍是什麼?跟我認知的恐龍是一樣的嗎?
跟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多好玩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