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打坐大異靜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武道:打坐大異靜坐
打坐:打指動態,打坐即動態打拳行拳練武功,打坐武功鶴練精。動態打拳必有坐弓和坐馬練樁,故稱打坐。修行打坐。
靜坐:指靜態坐姿,修煉道功行氣,靜坐道功鶴守神。
兩者務須合修。
今人誤將打坐當靜坐,積非成是,特此更正,勿再混淆,令人啼笑。
武道傳人 寫於龍鶴山
武道天水
延伸武功:
欲靜心空無,越無法空無,欲靜心放下,越無法放下。
人體是陰陽共處而共生,無法調和即生疾病。
靜坐雖名靜坐,外雖靜,實則體內五臟六腑動之甚烈,以內煉臟腑先天之功,取其陰陽共生平衡之理。
對毫無基礎之人,直接靜坐反而心煩意亂,萬馬奔騰,俗心纏身,拋不開且放不下,因現代人已喪失純真古樸之心,物欲纏身而難以靜。
故宜先動態暖身打拳,柔身導引易筋吐納調息,稍微動動四肢全身所有關節,平衡陰陽氣態,外雖動,內實靜,愈動愈靜,乃修煉之道也。打快拳。越動越靜。
待得心念專注,氣清純正,再輔以靜坐修功,乃得真靜。
靜坐時可唸經文咒語輔助,如大學中庸之經背誦之,立刻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3會員
433內容數
武功鶴拳煉精。道功鶴功守神。武道雙修精神。 仙鶴武祖傳伏羲先天八卦三十六門武道。天一生水。 武功以快打慢武煉火。道功靜坐存心養性文烹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武道龍鶴山 的其他內容
【武道】武道之源 下為恭錄尊師武道盤203代理主莊世裕生前所撰  武道遠於西元前4894年,發源在今之中華民國甘肅省蘭州市天水郡,由仙鶴武祖開創而傳於後世。  武道係融匯心理、生理、醫理、物理、數理、道學、哲學、兵學、力學、科學、藥學熔於一爐。我國固有文化之瑰寶,武林之中堅,修道之
武道天水鶴拳大異國術印度少林拳 武道天水鶴拳發源於甘肅省天水郡,發源於西元前4894年,由仙鶴武祖開創,經玉鶴仙師伏羲氏演練,並是中國古代帝王貴族所獨尊,以鶴拳動態煉精(武功),鶴功靜態守神(道功),以求武道雙修之境界,達到最高境界武道精神! 武道天水鶴拳特徵如下: 一、  丁八步:不丁不
武道。龍鶴 中國武道為古代貴族所獨專。中國神仙均會習武斬妖除魔。只是兵器不同而已。 武道精神。鶴拳練精。鶴功守神。仙鶴服氣。延年益壽。 合乎人體物理。女子防身術。 合乎中國醫理。健身養生功。 合乎中國兵學。散打搏擊法。 合乎中國哲學。大義人生觀。以東漢微言大義為主。西漢則是字字真詮。 武盤
武道發源於西元前4894年前,在中國甘肅省蘭州市龍鶴山天一觀地區發跡,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歷史,由仙鶴武祖所創。 中國最早之古武道,並是中國古代貴族所獨尊,分成武功與道功: 武功:以動態鶴拳煉精 道功:以靜態鶴功守神 合稱武道精神,以求達到武道雙修之境界。武道共有八種動物之步
【武道】武道之源 下為恭錄尊師武道盤203代理主莊世裕生前所撰  武道遠於西元前4894年,發源在今之中華民國甘肅省蘭州市天水郡,由仙鶴武祖開創而傳於後世。  武道係融匯心理、生理、醫理、物理、數理、道學、哲學、兵學、力學、科學、藥學熔於一爐。我國固有文化之瑰寶,武林之中堅,修道之
武道天水鶴拳大異國術印度少林拳 武道天水鶴拳發源於甘肅省天水郡,發源於西元前4894年,由仙鶴武祖開創,經玉鶴仙師伏羲氏演練,並是中國古代帝王貴族所獨尊,以鶴拳動態煉精(武功),鶴功靜態守神(道功),以求武道雙修之境界,達到最高境界武道精神! 武道天水鶴拳特徵如下: 一、  丁八步:不丁不
武道。龍鶴 中國武道為古代貴族所獨專。中國神仙均會習武斬妖除魔。只是兵器不同而已。 武道精神。鶴拳練精。鶴功守神。仙鶴服氣。延年益壽。 合乎人體物理。女子防身術。 合乎中國醫理。健身養生功。 合乎中國兵學。散打搏擊法。 合乎中國哲學。大義人生觀。以東漢微言大義為主。西漢則是字字真詮。 武盤
武道發源於西元前4894年前,在中國甘肅省蘭州市龍鶴山天一觀地區發跡,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歷史,由仙鶴武祖所創。 中國最早之古武道,並是中國古代貴族所獨尊,分成武功與道功: 武功:以動態鶴拳煉精 道功:以靜態鶴功守神 合稱武道精神,以求達到武道雙修之境界。武道共有八種動物之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所以我們要練習能夠放鬆,這也是一種修行。當然放鬆跟放逸不一樣,放逸是到處攀緣,放鬆是專注的情況之下,專注而放鬆。 四肢和軀幹調整好以後,再來就是面部,「閉口,舌抵上牙齦」。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所以在坐之前,要像這裡說的這樣,先調一下四肢。其實入禪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到後面的打坐。一些小細節你可能覺得沒什麼,比如腿沒放好,或手沒放好,身體歪一邊,你覺得沒什麼,但是它對後面靜坐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有時候可能因此氣脈不通或者混亂,進而影響到我們心的寂靜。
你要準備好坐墊,高矮自己調整,每個人情況不同。因為剛開始我們的肌肉還沒有完全放鬆,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狀態,這時候如果底下坐墊沒有墊高,身體會不自覺地往後仰。往後仰的時候,你又要讓它保持正直,會不自覺地用力把身體往前挺,這樣就沒辦法放鬆。我們一再強調要放鬆,所以坐處要安穩。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所以我們要練習能夠放鬆,這也是一種修行。當然放鬆跟放逸不一樣,放逸是到處攀緣,放鬆是專注的情況之下,專注而放鬆。 四肢和軀幹調整好以後,再來就是面部,「閉口,舌抵上牙齦」。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所以在坐之前,要像這裡說的這樣,先調一下四肢。其實入禪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到後面的打坐。一些小細節你可能覺得沒什麼,比如腿沒放好,或手沒放好,身體歪一邊,你覺得沒什麼,但是它對後面靜坐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有時候可能因此氣脈不通或者混亂,進而影響到我們心的寂靜。
你要準備好坐墊,高矮自己調整,每個人情況不同。因為剛開始我們的肌肉還沒有完全放鬆,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狀態,這時候如果底下坐墊沒有墊高,身體會不自覺地往後仰。往後仰的時候,你又要讓它保持正直,會不自覺地用力把身體往前挺,這樣就沒辦法放鬆。我們一再強調要放鬆,所以坐處要安穩。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