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42)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42)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就像我們拿放大鏡來看一個很小的東西。這個東西很小,必須用放大鏡來看。我們用放大鏡來看的時候,這個東西的影像是非常清楚的,雖然小,但是非常清楚。

我們入定的時候也是一樣,你心的寂靜分、住分成就之後,呼吸會越來越微細,但同時你心的觀照力也會越來越強,所以還是應該看得很清楚。

念佛更是這樣。念佛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寂靜,你的明瞭分也會提升。

剛開始默念佛號的時候,因為住分、寂靜心不夠,可能就只有嘴巴念的聲音的五六成、六七成的清晰度,那是因為心的穩定性不夠。

就像你站在湖邊,湖面上倒映出來的影像絕對不可能像鏡子那麼清楚,因為湖水會蕩漾,會有波紋,會有漣漪,所以這時候會顯現影像,但是不會像鏡子那麼清楚。

當你定越來越深,心中寂靜分越來越成就(圓滿?)的時候,正常情況下你的明瞭分也會越來越清楚。念佛、持咒都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持咒到後來自然而然地能夠在放鬆的情況之下越念越快,除了三寶的加持之外,再就是因為心在成就寂靜分之後,明瞭分也會隨之增加。

所以你要判定你這一座坐得好不好,不能像以前一樣:我覺得我心很定,我坐得很舒服,不能用這麼粗糙的方法來判定。你的判定方法應該是說,我有沒有明瞭分?我有沒有寂靜分?這兩分缺一不可。

因為專注,所以成就明瞭分;因為放鬆,所以成就住分、寂靜分。

比如說念佛,你就去觀察,第一個,我在這一座當中佛號是不是很清晰?第二個,我的心,能念的心是不是很穩定?

如果說你覺得隨著入定,我的心越來越寂靜;隨著心越來越寂靜的時候,我的佛號影像,所緣境的影像也是越來越清晰。那麼你可以說你這一座坐得很好。而不是說我這一座坐得很舒服,我這一座坐得妄想很少。這都只是一個基本而已,並不是真正判定三摩地的標準。

你這一座的三摩地好壞的判定原則就是這兩個:明瞭分、寂靜分。除了這兩個,其他都不是判定的標準,這個很重要。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

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請師父開示:打坐念佛,佛號快慢有要求嗎? 師父答:打坐念佛,佛號快慢其實就看你自己的情況,你在念的時候能夠保持專注而放鬆,就是最好的速度。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請師父開示:打坐念佛,佛號快慢有要求嗎? 師父答:打坐念佛,佛號快慢其實就看你自己的情況,你在念的時候能夠保持專注而放鬆,就是最好的速度。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聊聊《走向靜默,如你本來》拉馬納教導覺醒開悟的兩個直捷之道:參究自我(問自己:「我是誰?」)、臣服。以及我的體驗與之共鳴~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最近我在靜坐時有了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念頭與方法之間的空隙距離。當我開始有念頭浮現時,我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的存在,然後運用方法將自己帶回當下的專注。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聊聊《走向靜默,如你本來》拉馬納教導覺醒開悟的兩個直捷之道:參究自我(問自己:「我是誰?」)、臣服。以及我的體驗與之共鳴~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最近我在靜坐時有了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念頭與方法之間的空隙距離。當我開始有念頭浮現時,我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的存在,然後運用方法將自己帶回當下的專注。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