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吳易珊:「臺灣的將來怎樣?」——林忠與《國語廣播教本》

2021/11/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曾經,林忠想用中文與廣播,連結全臺灣的人。(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用廣播救國!胸懷大志的少年林忠】
曾經,林忠夢想用廣播連結全臺灣的人。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懷著這樣的心情,編教材、寫課程。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派陳儀接收臺灣,並由臺灣出身的林忠負責接收廣播電臺。林忠是臺灣人,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赴日留學,後來進入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院就讀。中日戰爭爆發後,林忠心想若是中國戰勝,說不定臺灣就可以回歸祖國了。於是放棄學業,赴中投入戰爭,在戰爭期間接觸到了廣播工作。
戰爭期間,林忠藉由中、日的雙語優勢,利用廣播對日軍進行心戰喊話。因此派他來臺負責廣播業務,做國民黨與臺灣人民之間溝通的橋樑,再自然不過。
為了幫助自己人,林忠決定寫出一本國語教材,對當時從中國接收臺灣的他們而言,日本人帶來的現代制度與建築,充斥著異國、甚至是敵國的情調,必須努力洗去日本的痕跡,讓臺灣找回中國的文化。
「目前的復員是困難 但是今後比較容易」
林忠編寫《國語廣播教本》時,樂觀地這樣寫道。
「目前的復員是困難 但是今後比較容易」,林忠編寫《國語廣播教本》時,樂觀地寫道。(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8月15號二戰結束之後,不到半年,第一冊就在11月出版。早在國民黨抵臺、還在重慶任職臺灣調查委員會期間,林忠就著手編寫《國語廣播教本》。在印這本書以前,臺灣還沒有能印注音符號的印刷廠。
《國語廣播教本》陸續編印下來共有四冊,是當時臺灣人學習華語的重要途徑之一,配合《國語廣播教本》的廣播教學節目,每日7點25分至7點55分、18點至18點30分播送兩次。
學國語成為臺灣人的每日功課。有些受日本教育的小學教師們,會在前一天先聽廣播教學,隔天再去學校教學生國語。就連仕紳林獻堂都會要客人等一等,等他聽完國語教學再會客。
《國語廣播教本》是為臺灣人設計的一套讀本,於介紹聲母、韻母的表格中,有一格是「日本音」,以片假名標示ㄅ、ㄆ、ㄇ等發音,在「臺灣的將來怎樣?一定是光明的!」、「我們不但要復員 而且要建設新臺灣」等句課文中,也能看見林忠對這塊故鄉土地的期許。《國語廣播教本》為當時臺灣人打開一扇,認識陌生「祖國」的窗口,使不同的族群得以有機會溝通,戰後初期臺灣也出現了「國語熱」的現象,大家都期待著新的政權、期待嶄新的未來。
沒想到接下來卻是一連串黑暗的時代。

二二八事件 陽臺上的林忠臺長

國民政府剛接收臺灣時,希望藉由四年的教學,讓臺灣人的使用語言從日語改為國語。但1946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剛滿一年,政府突然廢除報章雜誌的日文版,除了語言因素,臺灣人對國民政府的其他政策也感到不滿。二二八事件當天,林忠已經是臺北廣播電臺臺長。午休時,接到一通電話,電話另一頭傳來電臺被一百多人包圍的消息,林忠與同為廣播人的妻子林錢韻急忙趕去。
「我是林忠,是這裡電臺的負責人,如果各位有什麼意見,可以派代表上來談,當場交換意見。」林忠從二樓的臺長室走出去、站在陽臺上與樓下的群眾對話。
當時電臺外的群眾推派了三名代表進辦公室,表示他們想揭發專賣局查緝私菸傷人一事,林忠聽了,答應他們的需求,並找來職員為群眾寫稿,為群眾代播他們對私菸事件的不滿之處。
林忠體驗了廣播溝通大眾的效力,廣播也在這次事件中傳播了民眾需要的資訊,但廣播更是容易成為威權政府的利器,政府藉此塑造它想要的共同體、養成它想要的國民,民眾來電臺陳情一事,到後來卻成了群眾狹持廣播電臺的版本。林忠後來會接受學者訪問,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破除這個謠傳。
曾經,林忠夢想用廣播連結全臺灣的人。曾有某些時刻,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利用廣播嘗試理解彼此,也曾有一個時刻,追求著理想的人們用廣播發聲。
每一本陳舊、散在老書架上的《國語廣播教本》,或許都包裹著對未來的夢。
曾有一個時刻,追求著理想的人們用廣播發聲。(藏品/吳守禮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家小傳

林忠(1914年-2008),本名林坤義,生於日治臺灣南投廳草鞋墩支廳,就讀南投碧峰公學校及草屯高等科,畢業後赴日至廣島的廣陵中學讀書,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肄業,加入國民政府的對日戰爭,從事廣播工作,1945年(民國34年)負責接收臺灣放送協會,任職臺灣廣播電臺臺長,二二八事件後獲選國大代表,離開廣播界轉而從商。

★觀測員簡介

吳易珊 政大廣播與電視學系畢業,目前就讀臺大臺文所碩士班,著有《我想像的健太郎同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