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吳易珊:「臺灣的將來怎樣?」——林忠與《國語廣播教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用廣播救國!胸懷大志的少年林忠】

曾經,林忠夢想用廣播連結全臺灣的人。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懷著這樣的心情,編教材、寫課程。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派陳儀接收臺灣,並由臺灣出身的林忠負責接收廣播電臺。林忠是臺灣人,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赴日留學,後來進入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院就讀。中日戰爭爆發後,林忠心想若是中國戰勝,說不定臺灣就可以回歸祖國了。於是放棄學業,赴中投入戰爭,在戰爭期間接觸到了廣播工作。

戰爭期間,林忠藉由中、日的雙語優勢,利用廣播對日軍進行心戰喊話。因此派他來臺負責廣播業務,做國民黨與臺灣人民之間溝通的橋樑,再自然不過。

為了幫助自己人,林忠決定寫出一本國語教材,對當時從中國接收臺灣的他們而言,日本人帶來的現代制度與建築,充斥著異國、甚至是敵國的情調,必須努力洗去日本的痕跡,讓臺灣找回中國的文化。

「目前的復員是困難 但是今後比較容易」

林忠編寫《國語廣播教本》時,樂觀地這樣寫道。

raw-image

8月15號二戰結束之後,不到半年,第一冊就在11月出版。早在國民黨抵臺、還在重慶任職臺灣調查委員會期間,林忠就著手編寫《國語廣播教本》。在印這本書以前,臺灣還沒有能印注音符號的印刷廠。

《國語廣播教本》陸續編印下來共有四冊,是當時臺灣人學習華語的重要途徑之一,配合《國語廣播教本》的廣播教學節目,每日7點25分至7點55分、18點至18點30分播送兩次。

學國語成為臺灣人的每日功課。有些受日本教育的小學教師們,會在前一天先聽廣播教學,隔天再去學校教學生國語。就連仕紳林獻堂都會要客人等一等,等他聽完國語教學再會客。

《國語廣播教本》是為臺灣人設計的一套讀本,於介紹聲母、韻母的表格中,有一格是「日本音」,以片假名標示ㄅ、ㄆ、ㄇ等發音,在「臺灣的將來怎樣?一定是光明的!」、「我們不但要復員 而且要建設新臺灣」等句課文中,也能看見林忠對這塊故鄉土地的期許。《國語廣播教本》為當時臺灣人打開一扇,認識陌生「祖國」的窗口,使不同的族群得以有機會溝通,戰後初期臺灣也出現了「國語熱」的現象,大家都期待著新的政權、期待嶄新的未來。

沒想到接下來卻是一連串黑暗的時代。

二二八事件 陽臺上的林忠臺長

國民政府剛接收臺灣時,希望藉由四年的教學,讓臺灣人的使用語言從日語改為國語。但1946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剛滿一年,政府突然廢除報章雜誌的日文版,除了語言因素,臺灣人對國民政府的其他政策也感到不滿。二二八事件當天,林忠已經是臺北廣播電臺臺長。午休時,接到一通電話,電話另一頭傳來電臺被一百多人包圍的消息,林忠與同為廣播人的妻子林錢韻急忙趕去。

「我是林忠,是這裡電臺的負責人,如果各位有什麼意見,可以派代表上來談,當場交換意見。」林忠從二樓的臺長室走出去、站在陽臺上與樓下的群眾對話。

當時電臺外的群眾推派了三名代表進辦公室,表示他們想揭發專賣局查緝私菸傷人一事,林忠聽了,答應他們的需求,並找來職員為群眾寫稿,為群眾代播他們對私菸事件的不滿之處。

林忠體驗了廣播溝通大眾的效力,廣播也在這次事件中傳播了民眾需要的資訊,但廣播更是容易成為威權政府的利器,政府藉此塑造它想要的共同體、養成它想要的國民,民眾來電臺陳情一事,到後來卻成了群眾狹持廣播電臺的版本。林忠後來會接受學者訪問,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破除這個謠傳。

曾經,林忠夢想用廣播連結全臺灣的人。曾有某些時刻,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利用廣播嘗試理解彼此,也曾有一個時刻,追求著理想的人們用廣播發聲。

每一本陳舊、散在老書架上的《國語廣播教本》,或許都包裹著對未來的夢。

raw-image

★作家小傳

林忠(1914年-2008),本名林坤義,生於日治臺灣南投廳草鞋墩支廳,就讀南投碧峰公學校及草屯高等科,畢業後赴日至廣島的廣陵中學讀書,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肄業,加入國民政府的對日戰爭,從事廣播工作,1945年(民國34年)負責接收臺灣放送協會,任職臺灣廣播電臺臺長,二二八事件後獲選國大代表,離開廣播界轉而從商。

★觀測員簡介

吳易珊 政大廣播與電視學系畢業,目前就讀臺大臺文所碩士班,著有《我想像的健太郎同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4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對於歷史真實存在過,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不必那麼嚴格要求他必須那麼像大英雄,我們應該對於他們的心酸無奈、委曲求全,更加一點諒解。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作者:藏書界竹野內豐 黃振南 插圖:狀兔 繪 究竟出版 身處在國中的國立編譯館末代,我認真地對台灣歷史沒有太多的記憶點,然後歷史就隨著這些年代,歷
Thumbnail
對於歷史真實存在過,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不必那麼嚴格要求他必須那麼像大英雄,我們應該對於他們的心酸無奈、委曲求全,更加一點諒解。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作者:藏書界竹野內豐 黃振南 插圖:狀兔 繪 究竟出版 身處在國中的國立編譯館末代,我認真地對台灣歷史沒有太多的記憶點,然後歷史就隨著這些年代,歷
Thumbnail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Thumbnail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Thumbnail
你知道臺灣的民主是怎麼來的嗎?其實臺灣人對民主的追求早在百年前就開始。這本《自治之夢》將帶你回到日治時代,看看當時的臺灣人如何在殖民壓制下,奮力爭取民主、自治的夢想。
Thumbnail
你知道臺灣的民主是怎麼來的嗎?其實臺灣人對民主的追求早在百年前就開始。這本《自治之夢》將帶你回到日治時代,看看當時的臺灣人如何在殖民壓制下,奮力爭取民主、自治的夢想。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一九四八年春,父親乘船押著印刷機和一套有注音符號的銅模子,用來鑄造帶有注音符號的大小鉛字,在基隆上岸。母親和我們兄弟二人在同年的秋季,搭乘美信輪自天津、上海輾轉到了台灣。
Thumbnail
一九四八年春,父親乘船押著印刷機和一套有注音符號的銅模子,用來鑄造帶有注音符號的大小鉛字,在基隆上岸。母親和我們兄弟二人在同年的秋季,搭乘美信輪自天津、上海輾轉到了台灣。
Thumbnail
然而1947年這個改變臺灣命運的變故之年,造成了這股傳承之火慘遭熄滅,進而造就我們臺灣人至今都在尋找「屬於我們的樣貌、屬於我們的風格」卻屢屢迷惘、迷失的後果。不過,也正因為我們無法從歷史接取傳承的火薪,或許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才能擁有不侷限於特定形式的創意發想吧。
Thumbnail
然而1947年這個改變臺灣命運的變故之年,造成了這股傳承之火慘遭熄滅,進而造就我們臺灣人至今都在尋找「屬於我們的樣貌、屬於我們的風格」卻屢屢迷惘、迷失的後果。不過,也正因為我們無法從歷史接取傳承的火薪,或許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才能擁有不侷限於特定形式的創意發想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