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沈从文学写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昨天读沈从文《一个天才的通信》,觉得很有意思,灵感冲上脑门,好像又找到了流水帐外的另一种自由书写的方法。晚上立刻实践,动笔写了《第一封信》。写到后面,觉得可以变成社区活动,于是就成了一篇活动文。

沈从文的那一篇,很有些乔伊斯的意识流思,绪飘到哪里,就写哪里,眼光落到何处,就写何处。只是乔伊斯的作品流动的是真的意识,而沈从文流动的是笔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哪里听说沈从文出身名门,天然以为他必是衣食无忧的,在读《一个天才的通信》时,心想这样的穷困潦倒,这样的走投无路,也许是听了郁达夫的故事,或者从《马丁伊登》得来的灵感。刚才去查维基,才发现名门印象纯属误传,他是个农村娃,书也只念到小学毕业。据说1923刚到北京的时候,确实穷困潦倒,无奈之下写信给郁达夫,得到后者的资助,才挺过那段艰难时光。郁达夫在他的日记里曾提过在某个饭局上见过沈从文,其它的没写。或者写了,出版的时候删了也未可知。

《一个天才的通信》总共有三封,“天才”写给出版社的“先生”。先生承诺天才,以每千字两块的价格买他的文字,内容不限,自由发挥。那时候天才一家面临绝境,等米下锅,等钱治病。天才自己也流鼻血,头疼,可是放眼四顾,没有可以依靠的人,都是等着依靠他的人。于是只能硬着头皮苦苦支撑,没办法有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构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为了凑字数,不重要的事情也说三遍。第一封一万多字,被先生折成了八千。第二封,直接被先生拒付。第三封信还没写完,天才用玻璃杯的碎片割了腕。信的结尾,天才写道:

在灯下我做了呆事了,第三次才有血出来。并不甚痛。这里只写到十二页为止,若明早上我还能拿笔,必定还写一点今夜的事。先生,告别了,这时他们在唱“可怜的秋香”,世界上的事真怪,他们唱到第三次,还有精神继续唱下去!我好像是在做梦,听到我哥哥来敲门,只装睡熟了,这好人还要我安安静静地睡一晚!明天那住在我这里的客,回来时会吃一惊,你们看到这里也会吃一惊。但是,先生,一切完了,一个平常的结局。灯芯一捻,熄了。

看到这里,显然这三封并非真正的书信, 当然内中情节也必有虚构,但在信中,天才写家人、写社会、写邻居、写自己的思想,语言尽量口语化,情节也平实无华,但和他那些构思巧妙,曾让我合上书沉默良久的小说相比,厉害程度不遑多让。

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他的文学启蒙,不过是早年在陈渠珍湘西护国联军部队任陈渠珍书记时,读了很多陈的藏书,虽然后来他有在北京大学旁听的经历,仍然无愧于“天才”这一称号。否则,你没办法解释一个他那样出身及教育程度的人,对人性的体察以及表达能那样超脱于时代。

他的很多小说,格局很“小”,着墨于普通人的极普通的生活,但他的普通生活,却比一般的作家细节丰富的多,也因了这些细节,勾勒出的不仅是鲜活的人物,也还有那个时代,那些不动声色中潜藏的暗流。

有一篇《初八那日》,只有短短三四千字。写两个锯木工的日常,锯木头,聊天、吃豆腐花、抽烟,每一个动作都写到详尽,以至于你仿佛隔着书本能看到他们的表情,参透他们的心思。后来,一阵风刮过来,木料堆滑落,两个人被压死了。沈从文的文字里不带任何感情,他只平静的讲述,不夸大不偷减,故事的结束像它的开始一样悄无声息,然而,如果用一句俗语来形容故事里的人物,那便正是:音容宛在。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某些程度上和郁达夫有些像,格局都“小”,细节都多,人物非常鲜活。可惜这种风格,在后来的“新中国”文学创作中,似乎被摒弃掉了。我这一代的中国人所熟知的那些当代经典,都流行宏大叙事。小说的时间跨度越大越好,最好能从清代写到改革开放,没有占尽篇幅的国仇家恨和历史背景,小情小爱小心思,是入不得主流语境的。我不知道像郁达夫死得太早,沈从文在1948年就封笔这样的事,是后来的因,还是说共产主义的文学观就是在扼杀这样过于个人主义的表达才是。

如今回想,正统力推的那种宏大文学,一定也形塑了我的鉴赏水平。不然你看,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写些chronical的纪事。

很可惜,假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中国文坛,仍有沈郁这样的作品大行其道,那也许一些中国人的国民精神,会不一样呢。

然而对于他们个人来讲,早死许是一种解脱,早早闭嘴也算明智的选择。

沈从文于1988年去世,据说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闲逛的布鲁姆先生的沙龍
16會員
88內容數
电影以及电影带来的思考。
2022/03/20
认识沈大成是在《随机波动》的播客里,她当过两次嘉宾,一次是和葛宇路一起,一次是她自己。和葛宇路那次,她的短篇小说集《小行星掉在下午》刚参加完“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入选了最后的五强决选名单。那是2020年,最后获得头奖的是双雪涛的《猎人》。 是的,毕竟理想上,我是个人主义者。 希望你也是!
2022/03/20
认识沈大成是在《随机波动》的播客里,她当过两次嘉宾,一次是和葛宇路一起,一次是她自己。和葛宇路那次,她的短篇小说集《小行星掉在下午》刚参加完“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入选了最后的五强决选名单。那是2020年,最后获得头奖的是双雪涛的《猎人》。 是的,毕竟理想上,我是个人主义者。 希望你也是!
2022/01/05
茨威格在《昨日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纯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知道用“纯真”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五六十岁、享誉世界的文豪合不合适,但我能力所限,实在想不到更好的词。 有一次听“故事FM”,一个生活在河南的犹太人女孩讲述身份认同,以及后来去耶路撒冷“认祖归宗”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有犹太人。
2022/01/05
茨威格在《昨日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纯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知道用“纯真”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五六十岁、享誉世界的文豪合不合适,但我能力所限,实在想不到更好的词。 有一次听“故事FM”,一个生活在河南的犹太人女孩讲述身份认同,以及后来去耶路撒冷“认祖归宗”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有犹太人。
2021/12/22
诚然,对写于一千多年前这么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来讲,挑刺是很容易的,就像如今网络时代,无论你写一句什么,都有无数种可能的逻辑漏洞一样。我想说的是,尽管我挑了这么刺,我也不敢说这是一本烂书。因为它确实几乎包罗万相,其中有很多我不了解的时代以及文化壁垒,这也有可能是造成我观感不佳的原因所在。 写柏木:
Thumbnail
2021/12/22
诚然,对写于一千多年前这么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来讲,挑刺是很容易的,就像如今网络时代,无论你写一句什么,都有无数种可能的逻辑漏洞一样。我想说的是,尽管我挑了这么刺,我也不敢说这是一本烂书。因为它确实几乎包罗万相,其中有很多我不了解的时代以及文化壁垒,这也有可能是造成我观感不佳的原因所在。 写柏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文心》是寫於1930年代初的一本書,書中有三十二篇故事,圍繞着幾位中學老師和學生們的故事,學生們由第一篇剛上國中,到最後一篇國中畢業,作者濃縮了三年的國文課,寫成了這些短篇故事,借此帶出一些中國語文與文化的常識,並用輕鬆的筆調向讀者介紹如何學好國文。
Thumbnail
《文心》是寫於1930年代初的一本書,書中有三十二篇故事,圍繞着幾位中學老師和學生們的故事,學生們由第一篇剛上國中,到最後一篇國中畢業,作者濃縮了三年的國文課,寫成了這些短篇故事,借此帶出一些中國語文與文化的常識,並用輕鬆的筆調向讀者介紹如何學好國文。
Thumbnail
我當然讀過《家變》,感受過當中的實驗色彩與閱讀考驗,但個人更喜歡的是早期的作品《十五篇小說》,有一個時期經常重讀〈龍天樓〉、〈玩具手槍〉、〈草原底盛夏〉⋯⋯
Thumbnail
我當然讀過《家變》,感受過當中的實驗色彩與閱讀考驗,但個人更喜歡的是早期的作品《十五篇小說》,有一個時期經常重讀〈龍天樓〉、〈玩具手槍〉、〈草原底盛夏〉⋯⋯
Thumbnail
一個五十七歲的男人,回憶往事,時而岔題、記憶混淆、敘說往事猶疑、卻步......這樣的文學手法,是石黑一雄最擅長的技巧。
Thumbnail
一個五十七歲的男人,回憶往事,時而岔題、記憶混淆、敘說往事猶疑、卻步......這樣的文學手法,是石黑一雄最擅長的技巧。
Thumbnail
东南北站在编辑部的门口敲了两下虚掩着的门,听到一声“进来”后推门而入,扫了一眼墙边、桌面上都堆满了书略显杂乱的空间,向离门口最近的一个女老师问:“请问老师,沈总编在吗?”女老师朝里面扬了下头。
Thumbnail
东南北站在编辑部的门口敲了两下虚掩着的门,听到一声“进来”后推门而入,扫了一眼墙边、桌面上都堆满了书略显杂乱的空间,向离门口最近的一个女老师问:“请问老师,沈总编在吗?”女老师朝里面扬了下头。
Thumbnail
‧ 終於看了這本長久以來只聞其名的,灣生作家庄司總一長篇小說「陳夫人」(1940-1942),此著敘寫日本時代臺南望族陳家的故事,為了避免通俗,強調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臺族群融合,作者寫得有些用力。但避免了殖民者的偏見,不能說是「皇民化」作品,殊屬難得。
Thumbnail
‧ 終於看了這本長久以來只聞其名的,灣生作家庄司總一長篇小說「陳夫人」(1940-1942),此著敘寫日本時代臺南望族陳家的故事,為了避免通俗,強調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臺族群融合,作者寫得有些用力。但避免了殖民者的偏見,不能說是「皇民化」作品,殊屬難得。
Thumbnail
高中選文作者的相關作品 徐志摩 琦君 張愛玲 簡媜 鄭愁予 余光中 黃金川 徐國能 羅志成 楊牧 黃春明 洪繻 蔣勳 張李德和 夏曼藍波安 賴和 詹宏志 王溢嘉 洪醒夫 黃信恩 廖鴻基
Thumbnail
高中選文作者的相關作品 徐志摩 琦君 張愛玲 簡媜 鄭愁予 余光中 黃金川 徐國能 羅志成 楊牧 黃春明 洪繻 蔣勳 張李德和 夏曼藍波安 賴和 詹宏志 王溢嘉 洪醒夫 黃信恩 廖鴻基
Thumbnail
作家、翻譯家、榮格學說研究者王一梁(王一樑)因食道癌晚期引發肺炎,於二○二一年一月四日凌晨晨三時三十分在泰國北部邊城美賽(Maesai)醫院過世,終年五十八歲。 定居、移居、再定居,它鄉已成為故鄉。當流亡已成名詞,而非動詞或「不幸」的代名詞。我似看到最後歲月裡的一梁,形銷骨立也絕不言敗的一梁。
Thumbnail
作家、翻譯家、榮格學說研究者王一梁(王一樑)因食道癌晚期引發肺炎,於二○二一年一月四日凌晨晨三時三十分在泰國北部邊城美賽(Maesai)醫院過世,終年五十八歲。 定居、移居、再定居,它鄉已成為故鄉。當流亡已成名詞,而非動詞或「不幸」的代名詞。我似看到最後歲月裡的一梁,形銷骨立也絕不言敗的一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