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溫度飆到43度,溫室的聚熱效果再加乘上去,大概在攝氏至少45度的高溫下採番茄,甚至有一天採完後全身發燙又四肢無力,最後才發現自己嚴重中暑。
仔細回想起來,番茄廠一待就做滿一年,尤其是熱死人的夏天旺季,溫度飆起來的時候採得煎熬,不經佩服自己的受虐程度(?)。在先前兩篇關於薪資的分析文,有讀者特別問說為什麼是半年分析一次?這邊說明一下,主要是因為工作合約半年一簽,所以每半年合約到期,就當作一個段落結束,沒甚麼特別緣故。至於為什麼要在工作滿一年時,特別分析一篇年收入呢?主要是因為網上有著一段傳聞:
來澳洲打工度假,到底能不能年賺百萬?
或是
來澳洲打工度假,賺不賺得到人生第一桶金?
在Google大神上打上關鍵字,至今還是有許多網友討論或是現身說法的熱門議題。
以前只能看網友分享,現在我也能用自己的經驗來告訴大家,自己在番茄場採了一年番茄,到底有沒有年薪百萬?
還沒有看過我先前分析文的,可以先參考下面兩篇文章:
這篇只做一年總結,還有兩個半年的薪資差異分析,主要都是沿用前兩篇的數據,不會有太仔細的分析研究。
一年的薪資總結
首先照慣例,先附上人權證明:

上半年的薪資單

下半年的薪資單
先前兩篇薪資分析文都是拆開來看的,如果合在一起看的話,一年的薪資收入如下:
總共工作52周
一年稅前收入:50106.41元
一年稅後收入:42584.41元
如果以台澳匯率約為1:20來看,工作一年下來真的賺到了年薪百萬啊!
不過那只是稅前收入,扣稅後大約只剩下85萬台幣。
另外,當我打這篇文章的時候,台澳匯率已經掉到1:19.87左右,澳幣創近年歷史新低,一方面是台幣升值,另一方面是澳洲近年來經濟不好,降息好幾年導致貨幣貶值的緣故。
現在能體會到2010到2013年的背包客,澳幣從當初的匯率高峰1:30掉到現在1:20,等於當初擁有百萬台幣價值的澳幣資產,現在變相縮水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如果以19.87的匯率來看,我稅前賺了99萬台幣多,離百萬還是差了一點點點點點阿!!!
讓我們再來看看52周的薪資結構組成
52周以來薪資結構組成
稅後收入:42584.41元
總工作時數:1739.67小時
基本薪資:34674.03元
採果績效:7271.78元
包裝績效:184.42元
用圓餅圖來看各項薪資佔比的話:

農場一年的各項薪資組成百分比
採果雖然有績效獎金,但從比例來看,大部分還是靠基本時薪在撐,也再次驗證先前的文章《我採果,不代表我賺得多》文中所提,很多人覺得採果有獎金拿就是賺得比其他人多的迷思,事實上少工作一天的採手,績效獎金根本就是來補少一天班的薪水。
殘酷的是,並非每個採手的績效獎金能像我一樣,能勉強補一天的薪水差,更多的是獎金少到可以忽略不計,就跟我包裝的獎金一樣。
最後來拆解每周的薪資結構組成:
一年下來的平均周薪:818.93元
每周薪資結構組成
平均工作時數:33.46小時
基本薪資:666.81元
採果績效:139.84元
包裝績效:3.55元
若以法定基本工時38小時來看,每周基本薪資上限門檻大約落在786元左右(稅後20.7*38小時),我的平均周薪勉強超過及格線邊緣。
若以個人目標每周「至少」賺750元、存500元來看,也是在及格線之上,雖說沒有大富大貴,但該存的錢也是沒有少存。
每周的薪資佔比就跟上述圓餅圖的比例差異不大,就不再贅言了。
兩個半年的薪資差異分析
看完筆者一年近百萬的薪資後,有興趣者可以再接著看兩個半年的薪資差異,以下為兩者比較的表格:

兩個半年的差異與一年總表
不喜歡看表格的,可以直接看兩個半年的26周薪資比較圖:

兩個半年的薪資結構各項收入比較
可以明顯看到,下半年不論是整體薪資或是各項薪資,都明顯輸給上半年,整體薪資最終差了3100元(約台幣6萬左右),光基本薪資就差了2200元(約台幣4萬4左右)。
最後,直接看兩個半年的每周薪資比較圖:

兩個半年的每周薪資結構各項收入比較
跟26周的圖表看起來差異不大,同樣是上半年完勝下半年。
結論
為什麼兩個半年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個人分析主要是兩點:
- 下半年公司出抬了「時數控管」的新政策,為了少付加班費,盡可能把每個人的工時壓在每周38小時內,包裝部門甚至從原本的一班制(訂單做到完)改成現在的兩班制(早班跟晚班),導致現在幾乎沒什麼機會進包裝撐時數(約兩周進去一次,每次約2~4小時)。
- 上半年是在淡季轉旺季的時候入職,技巧練起來後旺季直接賺一波,直到準備轉淡季時離職;反之下半年直接從淡季開始做起,採了近兩個月半、工時短又沒績效獎金的番茄後,後面才漸漸有了起色。
薪資結構中,唯一被低估的項目就是下半年的採果績效獎金,因為其中有兩個半月的獎金是零,拉低整個項目的平均,不然其實把獎金為零的週數拿掉,每周獎金平均應有200以上。
後記
如果不單看農場工作一年,而是從前年8月下旬登入澳洲開始算起,當初找工兩個月、回台一個月跟旅遊一個月,直到2020年1月2日為止,總共花了一年四個月的時間才賺進百萬。
所以自己賺進年薪百萬的前提,是建立在進入農場之後開始算起。
另外,賺多少不是重點,能存下多少才是一回事,真有本事的人,並不是在澳洲賺了一百萬的人,而是存下一百萬的人。
那本人賺百萬又存下多少呢?之後有機會在專門寫一篇關於個人生活花費的文章,讓大家知道我在澳洲一個月大概要花多少錢在生活上,現階段只能表示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至於經濟問題導致的澳幣貶值,個人只能表示
大環境不是你我能所決定的,與其抱怨,不如努力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刻。
畢竟,俗話說的好 ,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文末,祝所有遠道澳洲打工的背包客,都能賺到(或存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延伸閱讀
- 因為紐西蘭而開始的旅程,因為疫情而被打亂的行程
- 澳洲打工,存不存得到錢?取決於你來澳洲的目的,以及個人的消費習慣而定
- 來澳洲墨爾本兩個月的坎坷找工經驗談
- 澳洲打工最困難的時期?「燒錢的陣痛期」以及「環境的適應期」
- 《2021澳洲打工必看》澳洲年薪百萬的神話與實話:一次搞懂澳洲近年來的薪資、稅制與匯率變化
- 澳洲打工,一周「至少」要賺多少才夠?讓我用2021年的法定薪資告訴你
-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
- 該不該去澳洲打工度假?破除三個常見的職涯與職場迷思
- 那些年在澳洲未果的遺憾:尚未達成的夢想清單與待辦事項
- 如何利用資訊的不對稱來創造資訊價值?我從澳洲仲介得到的啟發
- 看澳洲仲介如何「無痛拔鵝毛」的向勞工「間接」收取仲介費
農場生活
- 我在澳洲農場半年的採果生活:一個適合新包存錢與集二簽的好去處
- 澳洲農場待半年,到底能賺多少錢?
- 如何成為一個採果快手快快手:掌握核心觀念與時間背後代表的意涵
- 基本時薪與績效獎金,專注何者才划算?
- 我採果,不代表我賺得多
- 如何讓採番茄的績效獎金收益最大化?單打獨鬥與抱團作戰的選擇
- 要時數還是要績效?原來打卡的先後順序也是一門學問
- 我在澳洲農場所遇到的兩位主管:會做「人」的主管與會做「事」的主管
- 不要在制度面前隨便搞差別待遇,那只會輕易暴露出你對制度的無知
- 快手為了速度而不顧品質?那些我在邊緣棚被針對的日子
- 制度下的雙重標準:員工隨便吃虧,但公司「一定」不能吃虧
- 從採番茄看績效指標對員工行為的影響
- 從下屬的角度看空降主管與資深員工的磨合:空降主管該知道的幾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