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打工一年,究竟能不能百萬年薪?讓我用農場一年的薪資單告訴你

澳洲打工一年,究竟能不能百萬年薪?讓我用農場一年的薪資單告訴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近幾天溫度飆到43度,溫室的聚熱效果再加乘上去,大概在攝氏至少45度的高溫下採番茄,甚至有一天採完後全身發燙又四肢無力,最後才發現自己嚴重中暑。

仔細回想起來,番茄廠一待就做滿一年,尤其是熱死人的夏天旺季,溫度飆起來的時候採得煎熬,不經佩服自己的受虐程度(?)。

在先前兩篇關於薪資的分析文,有讀者特別問說為什麼是半年分析一次?這邊說明一下,主要是因為工作合約半年一簽,所以每半年合約到期,就當作一個段落結束,沒甚麼特別緣故。

至於為什麼要在工作滿一年時,特別分析一篇年收入呢?主要是因為網上有著一段傳聞:

來澳洲打工度假,到底能不能年賺百萬?

或是

來澳洲打工度假,賺不賺得到人生第一桶金?

在Google大神上打上關鍵字,至今還是有許多網友討論或是現身說法的熱門議題。

以前只能看網友分享,現在我也能用自己的經驗來告訴大家,自己在番茄場採了一年番茄,到底有沒有年薪百萬?

還沒有看過我先前分析文的,可以先參考下面兩篇文章:

  1. 澳洲農場待半年,到底能賺多少錢?
  2. 澳洲農場待半年,到底能賺多少錢?第二個半年的薪資結構分析

這篇只做一年總結,還有兩個半年的薪資差異分析,主要都是沿用前兩篇的數據,不會有太仔細的分析研究。

一年的薪資總結

首先照慣例,先附上人權證明:

上半年的薪資單

上半年的薪資單

下半年的薪資單

下半年的薪資單

先前兩篇薪資分析文都是拆開來看的,如果合在一起看的話,一年的薪資收入如下:

總共工作52周

一年稅前收入:50106.41
一年稅後收入:42584.41

如果以台澳匯率約為1:20來看,工作一年下來真的賺到了年薪百萬啊!

不過那只是稅前收入,扣稅後大約只剩下85萬台幣。

另外,當我打這篇文章的時候,台澳匯率已經掉到1:19.87左右,澳幣創近年歷史新低,一方面是台幣升值,另一方面是澳洲近年來經濟不好,降息好幾年導致貨幣貶值的緣故。

現在能體會到2010到2013年的背包客,澳幣從當初的匯率高峰1:30掉到現在1:20,等於當初擁有百萬台幣價值的澳幣資產,現在變相縮水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如果以19.87的匯率來看,我稅前賺了99萬台幣多,離百萬還是差了一點點點點點阿!!!

讓我們再來看看52周的薪資結構組成

52周以來薪資結構組成

稅後收入:42584.41
總工作時數:1739.67小時
基本薪資:34674.03
採果績效:7271.78
包裝績效:184.42

用圓餅圖來看各項薪資佔比的話:

農場一年的各項薪資組成百分比

農場一年的各項薪資組成百分比

採果雖然有績效獎金,但從比例來看,大部分還是靠基本時薪在撐,也再次驗證先前的文章我採果,不代表我賺得多文中所提,很多人覺得採果有獎金拿就是賺得比其他人多的迷思,事實上少工作一天的採手,績效獎金根本就是來補少一天班的薪水

殘酷的是,並非每個採手的績效獎金能像我一樣,能勉強補一天的薪水差,更多的是獎金少到可以忽略不計,就跟我包裝的獎金一樣。

最後來拆解每周的薪資結構組成:

一年下來的平均周薪:818.93

每周薪資結構組成
平均工作時數:33.46小時
基本薪資:666.81
採果績效:139.84
包裝績效:3.55

若以法定基本工時38小時來看,每周基本薪資上限門檻大約落在786元左右(稅後20.7*38小時),我的平均周薪勉強超過及格線邊緣。

若以個人目標每周「至少」賺750元、存500元來看,也是在及格線之上,雖說沒有大富大貴,但該存的錢也是沒有少存。

每周的薪資佔比就跟上述圓餅圖的比例差異不大,就不再贅言了。

兩個半年的薪資差異分析

看完筆者一年近百萬的薪資後,有興趣者可以再接著看兩個半年的薪資差異,以下為兩者比較的表格:

兩個半年的差異與一年總表

兩個半年的差異與一年總表

不喜歡看表格的,可以直接看兩個半年的26周薪資比較圖:

兩個半年的薪資結構各項收入比較

兩個半年的薪資結構各項收入比較

可以明顯看到,下半年不論是整體薪資或是各項薪資,都明顯輸給上半年,整體薪資最終差了3100元(約台幣6萬左右),光基本薪資就差了2200元(約台幣4萬4左右)。

最後,直接看兩個半年的每周薪資比較圖:

兩個半年的每周薪資結構各項收入比較

兩個半年的每周薪資結構各項收入比較

跟26周的圖表看起來差異不大,同樣是上半年完勝下半年。

結論

為什麼兩個半年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個人分析主要是兩點:

  1. 下半年公司出抬了「時數控管」的新政策,為了少付加班費,盡可能把每個人的工時壓在每周38小時內,包裝部門甚至從原本的一班制(訂單做到完)改成現在的兩班制(早班跟晚班),導致現在幾乎沒什麼機會進包裝撐時數(約兩周進去一次,每次約2~4小時)。
  2. 上半年是在淡季轉旺季的時候入職,技巧練起來後旺季直接賺一波,直到準備轉淡季時離職;反之下半年直接從淡季開始做起,採了近兩個月半、工時短又沒績效獎金的番茄後,後面才漸漸有了起色。

薪資結構中,唯一被低估的項目就是下半年的採果績效獎金,因為其中有兩個半月的獎金是零,拉低整個項目的平均,不然其實把獎金為零的週數拿掉,每周獎金平均應有200以上。

後記

如果不單看農場工作一年,而是從前年8月下旬登入澳洲開始算起,當初找工兩個月、回台一個月跟旅遊一個月,直到2020年1月2日為止,總共花了一年四個月的時間才賺進百萬。

所以自己賺進年薪百萬的前提,是建立在進入農場之後開始算起。

另外,賺多少不是重點,能存下多少才是一回事,真有本事的人,並不是在澳洲賺了一百萬的人,而是存下一百萬的人。

那本人賺百萬又存下多少呢?之後有機會在專門寫一篇關於個人生活花費的文章,讓大家知道我在澳洲一個月大概要花多少錢在生活上,現階段只能表示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至於經濟問題導致的澳幣貶值,個人只能表示

大環境不是你我能所決定的,與其抱怨,不如努力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刻。

畢竟,俗話說的好 ,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文末,祝所有遠道澳洲打工的背包客,都能賺到(或存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延伸閱讀

農場生活

avatar-img
Patrick.Wong的沙龍
250會員
488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atrick.Wo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要用一年的時間賺到百萬,並非是不可能的,你不需要周周破千,只需要大概每周平均840元左右,持續52周即可(或是周薪稅前977元左右)。 不一定要找到一個四季穩定的工作,像我就是靠拚一波旺季來補淡季的低薪,只是運氣很好,一下飛機就能找到工作,才能剛好用一年的時間「賺」到「至少」「稅前」百萬。
時光悠悠一晃,一個半年又過去了,總算是從淡季熬到旺季。公司現行的時數控管政策,二、三簽還是集得到,但很多想賺錢的背包客,賺不到往年那麼多的錢,公司變成集簽證、賺農場經驗的過渡站,許多背包客騎驢找馬,等著下個跳槽的時機點。 除此之外,時數控管政策的緣故,淡季薪水太少,也是拉低平均值的關鍵原因其中之一。
中階主管最大的挑戰不僅要向下管理,也要學著向上管理。在採番茄時,經歷三位空降主管,跟其他採手經歷三個不同風格的主管相處,磨合的過程中受了許多怨氣。 希望以此為鑑,從自己身為下屬與空降主管相處的過程,發生的摩擦點列出來,讓自己未來有機會擔任管理職時,避免重蹈覆轍前人走過的老路。
想要用一年的時間賺到百萬,並非是不可能的,你不需要周周破千,只需要大概每周平均840元左右,持續52周即可(或是周薪稅前977元左右)。 不一定要找到一個四季穩定的工作,像我就是靠拚一波旺季來補淡季的低薪,只是運氣很好,一下飛機就能找到工作,才能剛好用一年的時間「賺」到「至少」「稅前」百萬。
時光悠悠一晃,一個半年又過去了,總算是從淡季熬到旺季。公司現行的時數控管政策,二、三簽還是集得到,但很多想賺錢的背包客,賺不到往年那麼多的錢,公司變成集簽證、賺農場經驗的過渡站,許多背包客騎驢找馬,等著下個跳槽的時機點。 除此之外,時數控管政策的緣故,淡季薪水太少,也是拉低平均值的關鍵原因其中之一。
中階主管最大的挑戰不僅要向下管理,也要學著向上管理。在採番茄時,經歷三位空降主管,跟其他採手經歷三個不同風格的主管相處,磨合的過程中受了許多怨氣。 希望以此為鑑,從自己身為下屬與空降主管相處的過程,發生的摩擦點列出來,讓自己未來有機會擔任管理職時,避免重蹈覆轍前人走過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