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長尾效應》:長尾職涯的三階布局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你滿意你現在的工作嗎?如果要你想像一下自己10年、20年後的自己畫面,會長什麼樣呢?現在世界變動劇烈,我們正面臨勞資關係崩裂、退休年齡延後、人工智慧取代等各種挑戰。如果你覺得每天忙轉輪迴,未來卻一團模糊的話,這本《人生的長尾效應》或可幫你指點迷津。

作者費思桐是奧美集團前執行長。他在此書提出「長尾職涯」的概念,將每個人的工作歷程視為一場馬拉松,認為只要事前規劃、配速得當,就能順利在跑道上奔馳、轉換,從而步向終點。

這篇心得會分3個部分。第1部份簡述長尾職涯的三個階段;第2部分介紹推動職涯的三個主動力來源;第3部分則會分析職涯中必須定時檢視的四個因子。

【職涯的三段思維】

此書提出一個重要觀念:職涯是一場馬拉松

一個人生命中有超過四十年的時間要與工作為伍。我們花在工作時間甚至超過睡眠與陪伴家人的時間。

然而許多人卻錯把職涯把它當作短跑競賽,只想著今年如何升遷、明年如何跳到下份「好」工作。當我們對職涯缺乏長期、整體的規劃,面對不斷迭代的世界,往往無法精準掌握躍升時機。

職業生涯是一趟漫長的旅程。大多數人過分低估了職涯的長度,因此錯失良機。
-《人生的長尾效應》

有鑑於此,作者提出了所謂長尾職涯,讓人能有基礎軌道來配置方向。這套策略分成三階段,每段約十五年,各有不同的目標:

〔一、厚植實力〕

初入職場時要為接下來的兩個階段奠定基礎。因此要在職涯初期建立能力、經驗和人脈系統。並利用這段時間去探索,把自己當成「品牌」來經營,找到擅長、熱愛以及能力的交會點。

〔二、大展身手〕

有了第一階段的累積,第二階段的關鍵便是要創造差異性,展現他人無法輕易複製的專業度。利用上階段培養出來的交會點,大展拳腳,一展長才。

〔三、投資傳承〕

人均壽命漸長的現在,如何在工作末期乃至退休後依然生活精彩,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因此第三階段我們要學著轉換身分,用顧問或貢獻者等腳色將一身本事交遞傳承給未來的世代。

書的第二部針對這三階段有許多細節建議,並提供大量真實案例,相信不管你身處何種行業,都能從中找到相關啟發,推薦大家閱讀參照。

【職涯動力三因子】

而在這三階職涯中,有三個主要的動力因子是需要你不斷累積、培養,才能維持推進動能,分別是共通能力重大經驗穩固關係

〔一、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指的是可轉移到各個展業的能力。時代巨輪快速轉動的現在,從一而終的工作機會幾已不存,每個人一輩子多半都需要經歷數次轉職,因此能無縫接軌的共通能力就相當值得培養。

那有共通能力有那些呢?舉書中其中3個共通能力供大家參考:

  1. 解決問題能力
    任何工作的本質都在解決某些問題,進而滿足某些需求。因此培養出一套面對問題的應對之道就非常重要。每個人偏好的處世方式不同,沒有一定。在職涯前期就要盡力探索,試著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模式。
  2. 具說服力的溝通模式
    不管身在哪個產業,說服力都是硬需求。不管是對面、電話、書面報告或是上台簡報的能力都要不斷培養、精進。
  3. 情緒智力
    另一項很重要的共通能力是情商,也就是EQ。情緒智力先驅丹尼爾.高曼的研究指出,無論身在哪個領域,情緒智力對頂尖表現的影響是智商(IQ)的兩倍之多。有興趣可參考我之前介紹過的《情緒解鎖》,讓你更了解自己的情緒。

當然共通能力不只這些。所以今天當你想學習、強化一項能力時,不彷思考一下如果今天你要跳到一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它還能派上用場嗎?

〔二、重大經驗〕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很多事只有親身體會經歷,才能真正成長。而這樣的經驗就會是推動職涯的重要動力。記得我前輩就曾說,一定要有遇到重大問題,在會議上被客戶釘到頭抬不起來的經驗,才能長成獨當一面的工程師。

當然重大經驗不只限於工作上,各種生活中的體悟也都值得累積。如旅行、公開演說、諮詢指導都能累積人生厚度,大大拓展你的職涯寬度。

〔三、穩固關係〕

人是群居動物,幾乎沒有人能獨立生活在現在的世界。因此,培養各種穩固的關係對職涯發展至關重要。書中將關係分成5層:

  1. 聯絡人
    聯絡人是最原始的關係資料庫,如電子信箱、LinkedIn聯絡人、FB好友、IG追蹤等。記得要一直拓展連結,並定時更新資料庫,確保重視的人沒有斷掉聯絡。
  2. 專家社群
    結識各領域專家對職涯絕對有利無弊,像我剛開始寫部落格時,就曾尋求過瓦基的建議。試著思考遇到問題時,你會向那些專家求救。比如遇到法律糾紛,律師朋友就能幫忙提點;遇到重大傷病,熟識的醫生朋友更是救命稻草。當然,這些關係平時就得培養,創造互利機會,不要出事才想到人家。
  3. 關鍵同僚
    關鍵同僚指的是你現職中,對職涯有決定影響力的特定五到十人。可以是你的主管、同部門或跨部門的同事。身在半導體業,我對這點非常有感。不管是加薪、升遷,乃至是跳槽、換跑道,認識「對」的人都至關重要。
  4. 支持者
    這類人能提供建議、支持並鞭策你的職涯,可說是你生命中的貴人。他們像陣陣東風般,為你帶來滿滿箭羽。像我一路上寫文、弄粉專,遇上問題都會諮詢幾個身邊信任的好友,可說是他們支撐我一路寫下去。

  5. 最後是「你自己」。記住,你才是位於職涯系統的中心的主控。務必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好好經營。

這5類由下而上組成了職涯生態的金字塔,層層堆起你的關係支持系統。

職涯生態金字塔(截自《人生的長尾效應》)

職涯生態金字塔(截自《人生的長尾效應》)

【職涯盤點四要素】

最後談談職涯中需要不斷定時盤點的四個要素:學習報酬樂趣影響。可問針對這4面向問問自己:

  1. 學習
    我是否有持續學習成長?
  2. 影響
    我是否對他人、公司甚至是整個社會帶來影響?
  3. 樂趣
    我是否有從中得到樂趣?
  4. 報酬
    我是否有得到合理的報酬?

藉由這些審問,找出自己缺乏的面向,並思考要如何調整改善。作者認為至少每年都要回顧一次,確認四個要素是否都有均衡顧及。

書中建議可先根據每個項目對自己的重要性分配權重;接著從1到10,評估每項的分數,越滿意越高;然後將加權乘上分數便可得到每個項目的效益分數,四項加總就是年度效益總分(如下表)。

職涯效益評估表格(截自《人生的長尾效應》)

職涯效益評估表格(截自《人生的長尾效應》)

我在讀了此書後,便遵循建議將這表格加入我年檢視清單中。下圖便是我2018年時的評估表格,也放上來給大家參考。

我的2018職涯效益評估表格

我的2018職涯效益評估表格

【總結】

來到總結時間。首先我們了解到職涯是場馬拉松,藉由三階段長尾設定掌握職涯走向;接著要持續培養推動職涯的三個動力源:共通能力、重大經驗和穩固關係;最後則要定時回顧四個關鍵要素:學習、報酬、樂趣和影響,均衡自己的職涯。

分享個有趣發現。當我查作者資料時,發現他的職涯與出書時又有不同,在2017年時從CEO轉成CPO(Chief People Officer),專注培養員工,2021年則成為WPP集團的Senior Talent Advisor,致力發掘新時代天分。可說是親身實踐書所謂長尾職涯。

初讀此書是2018年,對那時初入職場不滿兩年的我來說,給了很大的啟發。也是在那時發現我在影響面向的不足,而開始有分享讀書心得的念頭。

寫心得到現在一年有餘,回頭看這些紀錄不免有些感慨。看到在2019年因沒有動筆寫,把自己念了一頓不免莞爾。但或許這些都是過程吧?

我的2019職涯效益評估表格

我的2019職涯效益評估表格

我想,我們永遠無法精準預期人生走向,但只要事先規劃、累積能量,機會總是會來敲門的。最後這邊,就祝大家在這場人生馬拉松上,都能跑出精彩囉!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關鍵同僚好難喔~~~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2/04
不能同意更多啊QQ
皓清-avatar-img
2021/12/03
看完只覺得人生好難,哈。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2/03
人生真的很難無誤啊XDDD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3會員
258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5/04
《啟程,同感脆弱的世界》是本遊記。作者鍾偉倫在書中紀錄了他探走菲律賓、衣索比亞、伊朗、孟加拉、哥倫比亞、厄瓜多、斯里蘭卡和阿曼等八個國家的所見所想。作為遊記,裡頭自然有不少「遊」點;但除此之外,鍾偉倫也引申出許多個人的反芻思考,發散出不少有意思的想法,相當耐人尋味。以下聊些心得。
Thumbnail
2025/05/04
《啟程,同感脆弱的世界》是本遊記。作者鍾偉倫在書中紀錄了他探走菲律賓、衣索比亞、伊朗、孟加拉、哥倫比亞、厄瓜多、斯里蘭卡和阿曼等八個國家的所見所想。作為遊記,裡頭自然有不少「遊」點;但除此之外,鍾偉倫也引申出許多個人的反芻思考,發散出不少有意思的想法,相當耐人尋味。以下聊些心得。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0
在《超預期壽命Ⅰ》中,我們談了醫療3.0的概念並分享了致命的四騎士。在《超預期壽命Ⅱ》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執行戰術的部分。彼得.阿提亞將戰術劃分成四大部分: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Thumbnail
2025/04/20
在《超預期壽命Ⅰ》中,我們談了醫療3.0的概念並分享了致命的四騎士。在《超預期壽命Ⅱ》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執行戰術的部分。彼得.阿提亞將戰術劃分成四大部分: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存夠三千萬才能退休?這真是叫人家掏錢投資最厲害的恐怖行銷。
Thumbnail
存夠三千萬才能退休?這真是叫人家掏錢投資最厲害的恐怖行銷。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對於「夢幻職業」的想像,但真的能如願以償的人不多,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似乎只是賺取收入的方式,而不是展現自我的舞台。 《發現你的天職》要告訴讀者: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夢幻工作)」並非不可能,運用「熱情」「才華」「價值觀」三重篩選機制,發掘出能讓自己獲得莫大成就感的天職。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對於「夢幻職業」的想像,但真的能如願以償的人不多,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似乎只是賺取收入的方式,而不是展現自我的舞台。 《發現你的天職》要告訴讀者: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夢幻工作)」並非不可能,運用「熱情」「才華」「價值觀」三重篩選機制,發掘出能讓自己獲得莫大成就感的天職。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做過的工作很多,樣樣通卻樣樣鬆?你多才多藝,卻無法整合?單調的工作內容總是讓你無法忍受?懷疑自己終其一生能否找到天職? 別擔心!你可能是個「多重潛能者」!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做過的工作很多,樣樣通卻樣樣鬆?你多才多藝,卻無法整合?單調的工作內容總是讓你無法忍受?懷疑自己終其一生能否找到天職? 別擔心!你可能是個「多重潛能者」!
Thumbnail
年紀見長體會越深,人生有得必有失,檢視過去與現在,覺察內心真正的渴望,哪些事情會共頻共振的線索,及早佈局下一個機會,以宏觀的視野來盤點職涯,想像5年後希望的生活,避免只聚焦單點,易陷入思考盲區,不妨試著將點串成線與面。
Thumbnail
年紀見長體會越深,人生有得必有失,檢視過去與現在,覺察內心真正的渴望,哪些事情會共頻共振的線索,及早佈局下一個機會,以宏觀的視野來盤點職涯,想像5年後希望的生活,避免只聚焦單點,易陷入思考盲區,不妨試著將點串成線與面。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職業生涯規劃對於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如何找到方向感的方法。內容包括產業發展、職場關係、是否被聘用和找到職場方向感等建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職業生涯規劃對於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如何找到方向感的方法。內容包括產業發展、職場關係、是否被聘用和找到職場方向感等建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