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各有其類,唯有天上的雲孤苦無依,存現難言。眾鳥為了生活汲汲營營,僅有孤鳥遲行、早歸,這是一種別具一格。
詩中從雲、鳥、人層層遞進,探究一生中的品格究竟該是如何?在陶淵明看來,人得堅守「故轍」,這裡的故轍並不具有貶意,而是指人需要恆守本心而為之。但據守本心而為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非如此。
古往今來,總有許多貧士、君子,打定主意要堅守身為一個文人所應有的品性與節操,不與世同濁、要為民喉舌,這樣的想法在中舉之前或多或少都存在,但部分最終也從公正清廉、轉變為所謂的貪官污吏,做那些泯滅良心的壞事。他們是本來就壞嗎?不是,只是在周遭環境的影響下,堅守本心成為一種奢望;或者說,本性不夠堅定的人,遇到周遭的誘因與一些不得已之後,或多或少會選擇同流合汙。
許是有感於此,也許是見多了官場現狀,陶淵明在晚年有感而發,寫出〈詠貧士〉這首詩歌,詩名中所歌詠的貧士,其實就是在講自己。他是一個固執的人,他固執地想要不違本心,所以他即使有個一官半職,也在上級官員來巡視時,因為不想拍馬屁而選擇了辭職。他不願意為了五斗米折腰,也不想用官場中的人情往來打磨自己一身的稜角,讓自己成為一個圓滑的、流於世俗的、被大眾所同化的人。
他會不知道辭官回鄉後的生活會比較艱困嗎?不會。但他就是那麼執著地想要做好「自己」,或許這種做法顯得有點兒戲、有點天真,但他仍然堅持了下來,因為他知道,這一生中他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陶淵明這一生或許也嚮往過做個清官為民伸張冤屈的事情,但是面對腐敗的朝廷,一個人的力量顯得那麼樣的渺小,他無法影響其他人,也無力改變整個大環境,所以他選擇至少做到保持自身的「乾淨」。儘管,這樣的做法在當時或許尋不得半點知音,他的妻子、兒女與整個家庭或許都無法理解他的決定,無法理解一個讀書人放著好好的官職不做,居然回家過著面朝黃土的生活。但是,他仍然執著的實行著源自於本心的堅持。
值得慶幸的是,儘管陶淵明的堅持在當時尋覓不到知音,但他並不因此而悲傷愁苦,而是過著自己怡然自得的小日子。而這樣的事蹟,在流傳於後世之後也讓眾多讀者有了「知音」之感。
身為貧士、隱士在中國傳統的印象中並非是個壞事,但是選擇不與世同濁的同時,必然會或多或少的遭遇到一些逆境與挫折,此時需要效仿陶淵明的心境自然而為之,而非悲愴以至於心傷,而後心如死灰、如槁木,最終選擇自取滅亡,徒增遺憾。
歷代文人對於隱士、貧士多是抱持正向觀感的,但堅持真的是一件難事。可是我們身為一個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你得要有比旁人更為堅毅的內心與刻骨的執著,才能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