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好好體會〈赤壁賦〉,著實不容易。
(原文在下方)
在一個剛過了滿月十五日的秋天,幾個人划著小船到赤壁的江上遊玩。在遙遠的過去那裡曾是三國時代殺得腥風血雨的戰場,如今卻是個可以讓觀光客自由來去、飲酒賦詩的景點。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想必當時遊人不多,東坡也才能和朋友們盡情的在那裡遊覽,天地是安靜的,而他們開始喧鬧了起來。
他們喝酒、唱歌,也有吹著洞簫的客人。蘇子對於環境的感知大概跟其他人不太一樣,他先是感受到了天地的安靜,又在一片歡樂的喧鬧中,聽著洞簫聲而感到「愀然」,他忽然對著那樂聲認真了起來,問著「何為其然也?」
客人說得彷彿是理所當然,不就是因為這裡曾經是三國的戰場,而生命短暫,過去英雄好漢的輝煌已成歷史,天地很大,大到我們人不過就像蜉蝣一樣,人類無法成仙,也無法「抱明月而長終」,因此非常的悲哀。
蘇子的回答針對了無法成仙或是與無法長生不老的悲哀進行反駁,「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如果從事物「不變」的地方來看的話,萬事萬物都是無窮盡的。
江水的流動是江水的不變,月亮的盈虛是月亮的不變,但人的不變是什麼?人的生老病死是人的不變嗎?人類歷史的不變是什麼?歷史的更迭是歷史的不變嗎?而蘇子又說了「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暗示了人類的感官所感知的一切不過是感官的感知,其本體仍有其不變之所在。
高中時候社團練習時,練到很累的時候,學姐說過「這都是必經的過程」。社團一屆屆的改變,這是社團的不變,每一屆的新社員就一直接續著讓社團營運下去。高中、大學,每一年的成長是每一年的不變。再更長大了以後,發現到人世間的變化越來越多,雖然能知道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改變,可是改變的本體何在?是「什麼在改變」卻不見得看得清楚。
感覺得到世界在改變,在疫情發生了之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都產生了劇烈的改變,大概還會再繼續改變下去。而人生也是一直在改變的東西,我想,月亮的圓缺是月亮的改變,江水的流動是江水的改變,但人生的改變是什麼呢?大概是有時候胖一點有時候瘦一點,有時候有錢有時候沒錢,有時候很快樂有時候很憂鬱,有時候事情多到煩,有時候又閒得發慌。
一場疫情可以瞬間改變很多事情,生活也可以在瞬間變得虛擬化,人們可以在網路上做的事情好多好多,據說接下來元宇宙成熟之後,虛擬空間可以完成的事情還有更多更多。如果拋下了虛擬世界,作為一個現代人究竟還剩下了些什麼呢?我們還是得在真實的世界當中呼吸、感受陽光、感受溫度、感受食物的味道。人生雖然如蜉蝣,但是看著真實世界當中的萬物,彷若還是能看到某種不會改變的東西,即使虛擬世界的元宇宙已經要爆發了,但是在改變的萬象之下,還有個某種真實吧。
蘇軾‧前赤壁賦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