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丹麥女孩》獲得一系列提名獎項的演員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日前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專訪,提到《丹麥女孩》裡面的角色,他表示接演莉莉艾爾伯(Lile Elbe)是個錯誤。
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的多變樣貌
怎麼會?雖然我沒看《丹麥女孩》(可惡,沒有說話的立場了),但跨性別角色是順性別演員難以觸及的生命經驗,絕對值得挑戰,何況評論都認為他表現很好,他怎麼會後悔接演呢?台灣媒體舖天蓋地的驚人標題都只點出艾迪瑞德曼後悔接演《丹麥女孩》,內容大部分只有簡短帶到下面的內容:
「不,我現在不會接受這個角色,我當時拍戲本意是好的,但我現在認為是個錯誤。」「對選角的失望情緒引起熱議,是因為許多人沒有機會發聲。必須要平衡,否則我們會不斷辯論這些問題。」
"No, I wouldn't take it on now. I made that film with the best intentions, but I think it was a mistake," he said.
"The bigger discussion about the frustrations around casting is because many people don't have a chair at the table," Redmayne told The Sunday Times.
"There must be a levelling, otherwise we are going to carry on having these debates."
原來是選角有引發討論。
我又順藤摸瓜了解一下到底是什麼樣的語境下出這樣的話,不了解還好,又與好萊塢的SJW政治正確之風有關係。
社會正義戰士(英語:Social Justice Warrior,通常縮寫為SJW;或稱正義魔人)是一個貶義詞語,指支持女權主義、環保、民權、多元文化主義和身份認同政治等後現代進步主義觀點並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個人。在中文網路中也存在相近詞語,例如臺灣網路用語的「覺青」、香港的「左膠」,與中國大陸的「白左」。
也就是說,有人覺得男演員演跨性別角色,是剝奪了跨性別演員的機會。而艾迪同意這個觀點,所以才有以上的發言。他在
IndieWire 的訪問亦表示:「我希望有一天更多跨性別人士能夠參演跨性別角色」。他在接演當時,覺得自己以誠信和責任去演繹這個角色就行了,然而現在的他覺得自己會「繼續努力學習令自己成為跨性別議題的倡導者」。
不要跟娛樂產業講公平
我的生活與好萊塢差太多了,只能從種種新聞得知SJW在西方社會有點矯枉過正。如果你沒有黑人(還不是其他有色人種)、女性主義、LGBT+的元素,那你說話就得小心一點。這種風氣對好萊塢電影產業產生很大影響,從製作、劇本、選角,甚至演員平常的發言、宣傳策略都特別需要小心。我舉個簡單例子,現在連英雄電影都要考慮主角是不是該由不同膚色的族群擔任英雄、故事裡有沒有足夠代表少數族群、同性戀、跨性別的角色,同時宣傳策略上必須強調支持少數族群、尊重不同性別認同。
艾迪的語境就是SJW風四起的環境,所以他說出後悔接演《丹麥女孩》,因為選角不公平,沒有讓其他族群得到公平的機會。
我只能同意一半,因為你不能拿娛樂產業跟其他職業類比。
娛樂產業除了服務大眾之外,也追求藝術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有些作品在這個領域有著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存在。每個人進娛樂產業想追求的不盡相同,當你視它為工作,最基本的是賺錢;當你視它為職涯,你就會想追求巔峰。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不是為了賺大錢才去當攝影、導演、演員、編劇……除了糊口飯吃,一定也為了實現心裡對於表演藝術的渴望,希望自己的才華能被大眾所認可,才會走向這條路。如果真心想要追求這個產業裡的巔峰,把作品做好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職業態度。
整個娛樂產業就像真人實境秀,大家在約定成俗的賽制下進行比賽。假設這場比賽放入實力不相當的選手們,最後由實力爆強的人交出超棒表演,當上冠軍拿走獎金,請問你怎麼看待這個結果?你會罵評審,還是罵賽制?
假設艾迪就是那個在《丹麥女孩》裡得到主角角色的實力派選手,他的最終表現也很棒,結果支持其他選手的人罵說不公平啦,你是職業級的選手,剝奪了其他人的表演機會,不值得拿冠軍。而艾迪也說,我對我拿了冠軍一事很抱歉,我根本不該來參賽的。
不是吧?當初《丹麥女孩》選角時就該說好不要讓順性別的人來演、要挖掘沒有名氣或沒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甚至乾脆說我們拍片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不是想拿奧斯卡,而是想拍一部宣導大家重視跨性別議題的教育片,這樣就不會被罵了嘛^^
追求巔峰是演員的敬業
如果《丹麥女孩》莉莉艾爾伯由跨性別演員來飾演,也能達到艾迪瑞德曼的藝術高度、商業宣傳效果,那一定沒有人會多說什麼。舉例來說,Kiwibaby張承喜在《自畫像》的表現不俗,讓她拿到《男兒王》珍珠一角,而她也不負期望地在《男兒王》裡交出不俗的成績單,沒有人覺得張承喜不該演這個角色。
可是張承喜適合演《窈窕老爸》(Transamerica)裡和兒子難以啟齒自己是父親的跨性別女性Bree嗎?適合演《阿莉芙》裡嘗盡冷暖的跨性別老闆娘雪莉嗎?適合演《當他們認真編織時》溫暖又堅強地面對世界的跨性別女性凜子嗎?適合演《迷失安狄》裡面善良卻不斷面對生命挫折的跨性別女性安狄嗎?
也許可以哦。
只要張承喜持續進步,只要持續有跨性別角色的劇本,她一定有機會拿下一座演員獎項。只是前提還是要持續進步,加上有跨性別角色的劇本,又或者是成功挑戰順性別的角色,是的,順性別可以挑戰跨性別,跨性別為什麼不能挑戰順性別?
回歸到前述論點,如果你在娛樂產業追求巔峰,把作品做好才是基本的職業態度,不管你是跨性順性還是LBGT+。工作就是工作,如果能藉由你的工作為你關注的議題發聲,也預期會有一定的影響力,那是多出來的禮物。但如果你沒有把工作做好,你又怎麼會有現在的高度和聲量?我再假設多一點,如果艾迪瑞德曼沒有接下《丹麥女孩》,他也許少了一個機會去體驗跨性別族群的感受甚至關注這個議題,也可能沒有對此議題發聲的立足點。
我不想討論要怎麼實現社會正義這麼大的題目,只想對艾迪瑞德曼說,你是公眾人物,也是一位優秀的演員,你的話之所以有影響力,正是因為你在專業領域上累積而來的成就。我肯定你想為跨性別朋友發聲的意圖,但你不需要否定自己當時的選擇。